- 名家說史:中國古代名君
- 肖黎
- 3734字
- 2020-06-24 13:47:43
盤庚

《盤庚遷殷圖》,采自清光緒年間孫家鼐等編《書經圖說》
盤庚,是湯的九世孫。在商代歷史上,盤庚是一位政績卓著的國王。他在位期間,把國都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平息了商王朝歷時幾代的政治動亂,從此,商代進入了迅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在盤庚即位的時候,商王朝正面臨著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動亂的根源集中地表現在對王位繼承權的爭奪上。
商王朝建立以后,商人最終完成了由部落形態向國家的轉化,最初的父系氏族公社的各級家族長,演變為奴隸制國家機器的各個環節。但是,作為初期的奴隸制國家,商王朝在許多方面仍然保留著氏族公社的遺跡,特別是文明時代的王位繼承制度還沒有固定下來。從《史記·殷本紀》的記載來看,這期間的王位繼承基本是兄終弟及的,直到幼弟死后,才由下一代人繼承。可是,王位在兩代人之間應該怎樣傳遞,商王朝沒有嚴格的規定,這就促使同一代諸王的子孫都有踐登王位的欲望,王位紛爭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現象。從仲丁到陽甲九個國王之間,商王朝基本上是在激烈的王位爭奪中度過的,史稱這一時期為“九世之亂”。在盤庚的曾祖父祖乙死后,王位先是傳給長子祖辛,祖辛死后,傳位于其弟沃甲,沃甲死后,根據習慣應該傳王位于他的兒子南庚。可是,不知什么原因,繼承王位的卻是祖辛的兒子祖丁,祖丁之后,王位繼承權又轉到南庚手中。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這一階段諸王的在位時間都不長,而且祖丁和南庚之間的王位相互傳遞是很不正常的現象。陽甲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盤庚,標志著兩個家系中的力量均衡被打破了,但是,矛盾和動亂也在醞釀之中。
王位紛爭,極大地影響了商人的社會生活。每當這種紛爭激烈的時候,在位的國王便往往以遷都為手段削弱敵對集團的力量,以求得暫時的安定。仲丁的時候,把國都由西亳(今河南偃師)遷到隞(今河南滎陽東北),河亶甲即王位以后,又把國都遷到相(今河南內黃東南),祖乙遷邢(今河南溫縣東),南庚又由邢遷于奄(今山東曲阜)。至此,商人離開了已經習慣居住的河洛平原,從華夏的中心地區遷到了偏遠的東方。國都遷徙無常,受害最深的是社會下層平民,國都每遷徙一次,人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就受到一次破壞,這也就是史書中所說的“民無定處”。
仲丁以后,商王朝的國勢也幾度中衰。王位紛爭和屢次遷都,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政治力量,與商王朝敵對的方國則乘機向商及其屬國進攻。從仲丁時起,商王朝與東方夷人的一支——蘭夷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原來臣服于商的方國也紛紛擺脫商王朝的控制,停止向商納貢,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寫道:“諸侯不朝。”
所以,如何結束長時期的王位紛爭,穩定商王朝的政治局勢,鞏固和擴大商王朝的政治統治,是盤庚必須著手解決的難題。終于,盤庚發現了解決這些難題的關鍵,遷都于殷。
遷殷,對于商王朝來說,具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位于河南境內的殷都,近于洹河,有充足的水利資源可以利用。而且,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為發展定居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河南境內,最初是夏人居住的地方,自商湯在西亳定都以后,商人對這里的氣候、地理條件已經完全適應。并且這一地區是當時中國的中心地區,商王朝對周圍的方國有較深的影響,盤庚以恢復“成湯之政”為號召,重返河洛平原,既得地利,又得人和。
更為重要的是,遷都于殷,對于商王朝混亂的政治局面是一個轉機。自南庚遷奄以后,南庚家系在奄地盤根錯節,形成了一股勢力,這一勢力的存在,使得南庚家系在任何時候都有篡奪王位的可能。把國都從奄地遷出來,南庚家系也就失去了與商王抗衡的基礎,其他貴族也將變得易于擺布。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龍
但是,遷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于貴族來說,在遷都過程中,他們的家產要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他們不會贊同遷都。對于下層平民來說,遷都也將使他們的生產和生活在短時間內受到影響,特別是經過了以往的屢次遷移,人民都渴望安定的生活。這樣,盤庚在遷殷之始,就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尚書·盤庚》三篇完整地記述了盤庚遷殷的全過程。在遷殷過程中,專制王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盤庚將遷殷的打算公之于眾以后,引起了一些臣民的不滿。于是,盤庚召集全體臣民進行訓話,向他們解釋道:“我們不能在這里繼續生活了。過去,由于上天把大禍降給我們,先王不能在自己的住所安定下來,只好四處遷徙。現在,我也是順從你們的意向,遷到新的地方,使你們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在那里建設我們的國家。”
盤庚看到,真正的阻力來自貴族集團。自仲丁以來,貴族們日益腐化,盤剝人民,所以,他們與下層平民之間也存在著矛盾。于是,盤庚嚴肅地指出:反對遷都的只是少數頑固分子,警告大家不要被浮言所迷惑,否則,就要被這些人利用。接著,盤庚又指斥那些亂政的大臣只知道聚斂財貨珍寶,不能夠體恤平民。從而,盤庚得到了廣大平民的支持。
遷殷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盤庚率領全體商人渡過黃河,遷到殷地。在那里,安頓了人們的住處,修建了宮殿和宗廟,修筑了城墻,一座嶄新的城市初具規模。
為了打消人民的疑慮,盤庚又召集臣民發表演說。他說:“古時候,我們的先王成湯把人們遷到亳都,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起來。后來,由于水旱之災,我們流離失所,沒有固定的住處。你們曾經責問我為什么不惜使萬民震動遷到這里,現在我告訴你們,就是要順從上帝的旨意,恢復我們的高祖成湯的事業,把我們的國家從動亂中解救出來。”
那么,恢復成湯之政的關鍵在哪里呢?當時,給人民造成極大危害的,就是貪官污吏的殘酷剝削,人民對于貴族的貪暴有著強烈的不滿情緒。針對這一點,盤庚宣布了自己的施政方針,他說:“我不任用那些貪財聚貨的人,而要倚重那些為臣民著想,能夠體恤人民,使人民能夠生財致富、安居樂業的人,并要以此考察他們的政績。”這個施政方針,其核心就是選賢任能,懲惡揚善,因功行賞。一方面,可以緩和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取得廣大平民的支持;另一方面,打擊了不法貴族的勢力,加強和鞏固了專制王權。
由于盤庚的施政方針切中時弊,所以得到了廣大下層平民的支持,人們在新都的生活開始走上了正軌。但是,那些在遷殷過程中受到沉重打擊的貴族集團并沒有因此而罷休,他們利用人們尚沒有完全適應殷地生活的時機,在暗地里散布流言,在平民中間煽動不滿情緒。貴族集團的不合作,使盤庚進一步意識到,遏止貴族勢力的膨脹,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于是,他把百官召集到朝廷,進行了嚴厲的訓斥:“從前,我的先王任用舊臣管理政事,大臣們都不敢說越軌的話,現在你們編造出一些邪惡的話來蠱惑人心,我不知道你們的用意何在。我根據先王的法度辦事,沒有失德的地方,而你們卻對下隱瞞我的政令。現在,你們所做的壞事已經敗露,這正害了你們自己。你們有意見為什么不向我說,卻用浮言蠱惑人心呢?今后,你們要努力做好本職以內的事,不許亂說亂道,否則將受到懲罰,到那時,你們后悔也來不及了。我對群臣不分遠近,都一樣看待,用刑罰懲治惡行,用爵祿表彰善事。”
盤庚的訓話,在貴族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懾于專制王權的威嚴,貴族集團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盤庚遷殷,是專制王權對于部落貴族的勝利。在商代前期,文武百官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著部落貴族的性質。從商王朝建立開始,他們與專制王權之間就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貴族集團往往利用氏族社會遺留下來的某些權利干預國家事務,這對奴隸制國家的發展是嚴重的障礙。這種阻礙作用在盤庚遷殷的過程中自然也會表現出來。盤庚遷殷的完成,在客觀上打擊了貴族勢力,使專制王權得到了加強。當然,專制王權本身是殘酷的,但對于發展中的商王朝又是必不可少的。
盤庚遷殷,扭轉了商王朝動亂的政治局面。遷殷以后,盤庚開始致力于建立穩定的奴隸制秩序的工作,特別應該指出的是,盤庚以后,王位繼承制度固定了下來。從《史記·殷本紀》以及甲骨文所記載的商代世系來看,盤庚以后的王位繼承是按照一定的規定進行的,同一代的諸兄弟之間,王位是兄終弟及的,而下一代人中,則由幼弟的兒子繼承王位。到武乙、文丁以后,又進一步廢除了兄終弟及的制度。王位繼承制度的變化,是與盤庚遷殷緊密聯系的,這在根本上清除了政治動亂的根源。從此,商王朝進入了穩定的發展時期。

甲骨文
遷殷以后,由于經濟發展和政治局面的安定,商王朝的國力得到了恢復,與商王朝相鄰的方國紛紛向商稱臣、朝貢,在商王朝統治區域內,秩序井然。從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盤庚死后不久,到武丁時,商王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商人屢次興兵攻打居住在西方和北方的方、土方、鬼方等方國,這些方國都是與商及其屬國相近的游牧部落,曾經多次侵擾商的屬國和邊境地區,對商王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經過幾次戰爭,商王朝終于制服了這些方國,從而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
盤庚遷殷,促進了商王朝經濟文化的繁榮。從此,商人結束了流徙不定的生活,直到殷末二百七十三年之間沒有徙都。從盤庚到商末的幾代人之間,勞動人民創造了比商前期更為繁榮的青銅文化。近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通過對安陽殷墟的系統發掘,在那里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宮殿遺址,造型優美的青銅器。面對這些豐富而珍貴的歷史遺產,常常使人們想起殷都的奠基人——盤庚。
孫曉春
南開大學政府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政治思想史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專著有《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思想史論》《傳統儒學的歷史命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