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菲定律
- (英)理查德·羅賓遜
- 1390字
- 2020-06-05 19:04:54
聽覺
沒有什么比聲音更簡單的了,它就是壓縮的空氣波。不管你所在的房間里有多少種不同的聲音,無論是噪音,還是音樂,或者是人說話的聲音,進入耳朵的只是壓縮的空氣波,它會導致耳膜振動,振動傳至耳蝸,耳蝸將振動轉化為神經脈沖,神經脈沖再傳遞到聽覺皮層。然后,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憑借高超的鑒別技能,聽覺皮層將原始信號分離成單獨的聲音。從鳥鳴聲、樹葉的沙沙聲和流水的潺潺聲中,舊石器時代的獵人可以分辨出他們想要聽到的細微聲音,如一只鹿在灌木叢后面咀嚼樹葉的聲音。如今,我們被不同的噪音包圍。在聚會上,錄制的音樂取代了鳥鳴聲,沙沙作響的不再是樹葉,而是人們的衣服,人們閑談的聲音取代了流水的潺潺聲,而我們想要聽到的也不再是鹿咀嚼樹葉的聲音,而是某位客人吃著點心興致勃勃地講述個人愛好。
雖然他說話的聲音很小,而周圍的喧鬧聲很大,但我們仍能清晰地聽到他說話的內容。這種現象被稱為“雞尾酒會效應”,因為最早對此進行研究的科林·切里發現,這種現象在雞尾酒會上尤其明顯。20世紀50年代的這項開創性研究并非要幫助人們了解雞尾酒會,而是為了幫助空管人員應對耳機里的雜音。切里的研究表明,人們會篩選出自己想聽到的聲音而忽略其余。這項研究還表明,一旦大腦將聲音分離出來,并對其進行評估,幾乎所有其他聲音都會被拋棄,只留下那位講述自己愛好的客人的聲音。
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聽覺這件事也是如此。其他聲音并沒有被馬上排除在外,而只是被無意識地監控著。證明如下:
你一提到“性”這個字,整個房間就會變得鴉雀無聲。
突然之間,聚會上的每個人都在聽你說話。他們怎么能在眾聲喧嘩中聽到這個字呢?這實在令人尷尬。墨菲定律的這個事例表明了聽覺皮層的非凡能力,大腦看似忽略了周圍的嘈雜聲,事實上卻在將其拋棄之前無意識地進行了關鍵詞檢索。任何大腦覺得有趣的聲音都能被覺察到,毫無疑問,“性”這個字很有趣。
其他重要的詞語或聲音也會從嘈雜聲中脫穎而出。如果聽到和你一樣的手機鈴聲,你會馬上警覺起來。如果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的耳朵就會發燙。有人指出,如果真的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你也會聽到那之前的幾個字,這表明大腦會將外界的聲音儲存幾秒鐘。
竊竊私語比大喊大叫更容易被聽到。
大腦會對周圍的噪聲進行全面監控。語音的細微變化被認為值得特別注意,即使音量很低。當你旁邊的情侶把聲音降低到耳語時,你會馬上警覺起來,你的耳朵會竭盡全力要聽清他們談話的內容。
偷聽旁邊的人說話時,你可能聽不到他們談話的全部內容,此時,大腦會把它認為沒有聽到的信息補上。一般情況下都能猜對,但有時也會搞錯。大腦往往會從接收到的聲音片段中獲得它想要聽到的東西。
一天早上,三個醉漢在聊天。第一個醉漢說:“今天好晴天。”第二個說:“不對,今天不是星期三。”第三個說:“是的,我也喉嚨干,來!咱們再喝一杯。”
最近,我在北京和一位中國女士有了一次墨菲定律式的聊天。她的英文發音不太好,但我認為不影響交流。她說,她的工作是為來北京生活的人尋找馬匹。我說,自從我來到北京,還沒有見過一匹馬。她說:“不對呀,北京每一個人都有馬的。”“每一個人都有?”我急忙說,“那我怎么一匹馬也沒有見到呀?”她回應說:“如果沒有的話,那人們住在哪里呀?”對話戛然而止,我忽然意識到我們談論的是“房子”(house),而不是“馬”(horse)。這兩個詞語在英文發音上的細小差別導致了這場奇怪而荒誕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