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成長型思維訓練2
  • (美)安妮·布洛克 希瑟·亨得利
  • 8047字
  • 2020-06-15 18:44:13

第1章
做最好的自己

我不知道拐彎處是什么,但我相信一定是最好的東西。

——露西·莫德·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綠山墻的安妮》)

先講講不好的消息。是的,我們首先跟你講不好的消息主要是因為在你想出辦法解決問題之前,你得先知道問題在哪兒。所以,問題來了:許多孩子已經喪失希望。他們對自己失去了希望,對未來也失去了希望,他們對作為教師的你們也已經失去了希望。我們的工作是如何讓他們重拾希望。我們知道這個挑戰相當艱巨,而且這樣做很有可能你獲得的回報甚微。我們也知道你是為何當老師的,理由絕對不是為了錢(或者混個自助餐吃)。在你的內心深處,你相信人性的善。事實上,你準備奉獻自己的一生來幫助人們成就最好的自己。我們知道有時這樣做很難,我們容易深陷于官僚主義而忘卻初衷是為了孩子。如果孩子們說他們已經沒有了希望,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他們找回希望。如果有人能做到這一點,那一定是你。

失去希望

2015年,蓋洛普開展了一個年度學生民意調查,問及他們在學校遇到的各種問題,其中也包括了“希望指數”,就是通過對其中幾個調查項目的回答,衡量美國學生教育經歷中的非認知屬性。結果讓人堪憂。在100萬5~12年級的學生中,只有60%的學生完全贊同“我有美好的前程”這一項。如果你覺得只有40%的學生相信自己有燦爛的未來已經很糟的話,打住,因為還有更糟的,僅33%的學生完全贊同“我有個能讓我進步的導師”。[1]怎么可能?被調查的美國學生中有2/3找不到一個成人鼓勵他們成長?

對于我們這些研究思維模式的人來說,這些數字很不理想。許多學生離開學校之前就設想自己的未來不會成功。為什么呢?也許是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在自己的生活中擁有一個鼓勵他們、幫助他們的成年人。

蓋洛普調查中還有另外兩個結果:僅半數的學生完全贊同“我可以想出許多拿到高分的辦法”這一項;僅35%的學生完全認同“我可以找到許多辦法解決問題”這一項。所以讓我們回顧一下:學生們不僅說他們找不到成年人來鼓勵、指導他們,他們也不相信他們有潛能取得未來的成功;而絕大部分人承認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得高分和解決問題。這組數字讓人匪夷所思,因為我們都知道這個國家的老師們每天都在學校投入自己的一切來培養和教育孩子們,賦予他們力量。我們也知道我們的課堂里充滿了好奇又能干的學生,他們潛力無窮。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一種觀點認為這群無望的學生們展示的是固定型思維。如果學生被這種先入為主的看法所主導,認為他們自己考不了高分,解決不了問題,沒有人會真正在意,在未來即使不能成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問題,他們實際是用這種方法讓自己與未來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失敗隔開來。這是固定型思維的典型標志。固定型思維的人強迫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很有限,自己的缺點是與生俱來、先天決定的。

“你們當中的一些人也許沒有以下這些有利條件。”美國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在弗吉尼亞阿靈頓的韋克菲爾德高中作演講時曾這樣說,“可能生活中沒有一個成年人能為你提供你所需要的幫助;可能你的某位家人剛好丟了工作,然后錢不夠花了;可能你生活的街區讓你感覺不到安全;或者你的朋友強迫你做些你明明知道是錯誤的事情。說到底,你的生活環境,你的膚色,你的出生地,你擁有的錢財,你家里的境況……這都不是放棄努力的理由。你目前的狀況并不能決定你的未來,沒有人為你書寫命運,這里是美國,命運由你自己掌控,你可以自己創造未來。”[2]

相信自己有潛力,對未來充滿信心需要勇氣,需要成長型思維。保持成長型思維不容易,尤其是在當今學生每天面臨的困難環境中更為不易。保持成長型思維意味著面對挑戰敢迎難而上,面對困境不屈不撓,還有堅定不移地相信我們可以成功。

成長型思維的要素

對成長型思維的研究表明,教導思維模式會產生巨大的作用,尤其對于那些感覺無望的學生。一旦人們懂得通過專注的練習、辛勤的工作和努力可以構筑自己的未來時,他們就可以改變游戲規則。德韋克經常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她教導一群年幼的學生,他們有能力通過練習和努力讓自己的大腦獲得成長,她回憶說,“有個男孩舉起手問道:你是說,我不用再做笨蛋了嗎?”[3]

教會孩子們成長型思維模式不僅被證明能提高學業成績,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也會感覺學校不再那么恐怖,而是一個可以讓人學習和成長、讓人興奮的地方。除此以外,當教師能示范成長型思維,提供思維模式的明確指示,說明大腦如何隨著時間得以發展和改變時,學生的收獲也會增多。[4]

德韋克的研究表明,當學生們采用了成長型思維時,他們取得的成績和學習動機都會上升。2014年,德韋克和她的同事們在智利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具有牢固成長型思維的學生,不論其社會經濟地位如何,都比具有牢固固定型思維的學生學業成績要好;家庭收入較低、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所取得的學業成績要高于家境優越、具有固定型思維的學生。[5]這就表明,通過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是可以縮小成績差距的。

學生的思維深受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的教師可以走得更遠,向學生示范思維模式,幫助他們理解他們的智慧、技能和能力不是固定的,通過努力和堅持,他們可以在任何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正如德韋克所說,當學生的固定型思維轉換成了成長型思維,學生的成績就會得到提升;展示出成長型思維的學生要表現得比具備固定型思維的同學優秀。

看起來好像很多學校都知道發展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由《教育周刊》研究中心在中小學教師中開展的一項全美范圍的調查研究表明,超過一半的教師表示曾接受過成長型思維的正式訓練,并努力將思維模式放進自己的課堂。如果應用得當,培養成長型學習環境可以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挑戰性任務,從失敗中站起來,并在教育的所有領域實現他們成功的潛能。不幸的是,有些研究表明,許多嘗試將成長型思維搬進課堂的教師可能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誤解”,從而導致成功率驚人的低。[6]

平庸的結果

研究者約翰·哈蒂(John Hattie)根據他所收集的數據衡量到底思維干預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成績,他的分析顯示,教授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收效甚微,這與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結果恰好相反。換句話說,思維干預的結果非常平庸。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德韋克和她的同事有大量的數據證明成長型思維干預的積極作用。所有的數據都表明在課堂上引入成長型思維可以在學生身上產生積極的作用。這位教育研究先驅之一卻告訴我們課堂里呈現出來的數據與德韋克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

彼得·德威特(Peter DeWitt)是哈蒂的一個同事,他在《教育周刊》中寫道,哈蒂基于自己的元分析,斷定思維模式干預的作用甚微不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模式,而是課堂的思維模式問題。這就對了。如果教師自己是固定型思維,要教授成長型思維是不會產生任何作用的。教師們似乎并沒有把精力放在該放的地方。他們是在教授成長型思維而不是在展覽這種思維。哈蒂說,那些既教成長型思維又身體力行進行示范的教師,效果就要明顯得多。德威特指出幾個因素可能導致固定型思維被傳遞給學生,比如過度測試、能力分組和沒必要的干預服務。

德威特寫道:“我們不是在作預測,不應該因為他們現在有困難,就要像他們一輩子都有困難似的對待他們。這就好像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7]

哈蒂認為,雖然思維模式干預有產生較大作用的潛力,但只要教師持有固定型思維,這種潛力就不會實現。想想每次飛機起飛前乘務人員介紹如何操作逃生工具的熟悉場景:你必須首先自己戴好氧氣罩,然后才能幫助他人。如果教師自己沒有真正接受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會持續不斷地向課堂里的學生們傳達固定型思維的信息,不管自覺或者不自覺,這對誰都沒有好處。

什么最重要

莫特霍爾中學的校長納迪亞·洛佩斯(Nadia Lopez)在她的《通往輝煌的橋梁》(The Bridge to Brilliance)一書中用一則軼事闡述了哈蒂的觀點。在一次教師會議上,她要求老師們描述一個在學校表現不好的學生。在老師們共同完成的評價列表上,寫的都是諸如“寫字慢”“從來不能準時完成作業”“沒有學習動力” “容易走神”這樣的字眼,總共有21條,都是負面的評價。

然后洛佩斯又要求兩位輔導員來描述他們眼中的同一個學生。兩位輔導員完成的評價列表上,寫的卻是諸如“關心他人”“樂于助人”“熱愛志愿活動”“書寫整潔”的話,總共有12條,都是正面的評價。怎么解釋兩張評價表的差異?洛佩斯認為,傳統教育體制迫使教師們將焦點放在課業學習而不是孩子整體的發展上。輔導員們的重心卻在幫助孩子。[8]體制的設立方式讓教師把孩子的缺點放大成了等待改正的問題,而輔導員們則更關注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利用自己最好的一面完成任務。

有些時候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被蒙蔽了眼睛,只看到課程、測試和成績,而忘了關注最重要的對象:學生。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師必須要真實地評估學生的優缺點。可能這就是為什么哈蒂的研究中反映的效果要比預料的差。如果教師不能真實地展示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不可能有效地將之傳達給學生。記住,你如果想幫助別人戴好氧氣罩,首先自己要會戴。

你的思維模式

在前言部分,你已經做了一個思維模式測試,很可能你同時擁有成長型和固定型兩種模式。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一些思維模式的觸發機制,比如對付一個尖刻的同事或者應付為期一周的評估測試,都會讓你回到固定型思維的模式。你能意識到這些觸發機制,這很重要。想想你在學校里典型的一天。什么引發了你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也許是一個學生取得的重大進步,或者是領導批復了你去開會的請求。那又是什么引發了你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也許是你精心準備的一堂課沒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或者是某個同事對你的教學提出批評意見。當你知道什么觸發了你的成長型思維時,你就可以尋找機會或采取措施武裝自己。同樣重要的是,了解你的固定思維模式觸發機制可以幫助自己提前計劃,并想出策略來管理自己的思維,或者可能的話,消除這些觸發機制,讓它們不要出現。

觸發我成長型思維的事情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觸發我固定型思維的事情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你開始了解自己的觸發機制或者激勵因子時,你可以分享給你的學生,然后讓他們寫出自己的觸發機制或者激勵因子。以下微課可以教會學生識別觸發固定型思維的情形,以及如何采取措施,以積極的方式來應對這些情形。

應對固定型思維的觸發機制
小課堂

學習目標

這堂課結束時學生將能夠:

● 識別自己的固定型思維觸發機制

● 制定成長型自我對話或者策略來應對

資源與材料

● 便條卡片

● 鉛筆

方法

提示:你可以首先分享你個人的固定型思維觸發機制以及你采取的策略來改變你的自我對話,也可以分享你在培養成長型思維過程中遇到的任何障礙。學生需要在開始本課之前基本了解思維模式以及思維模式如何影響他們的學習。

首先,把你準備好的寫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陳述的卡片發給每個學生。用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陳述創建一個班級T形圖。要求學生將他們的卡片歸納到固定型思維或者成長型思維列表當中。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與同學分享和整理自己的想法。

制作卡片時,你可以采用以下的陳述,或者創作你自己的陳述。

現在叫學生思考自己的固定型思維觸發機制,鼓勵學生匿名將這些情形寫在記錄卡片上,然后收集所有的卡片,全部打亂后,再次發給班上的學生。將學生分成兩人或三人組,讓他們一起討論所持卡片上固定型思維觸發情形的應對策略,要求他們從成長型思維的角度思考,并將解決的建議寫在卡片上。

展開集體討論,請學生分析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關注的要點在哪兒,他們對新的學習、挑戰、錯誤、努力或奮斗如何作出回應。

評論學生們給出的想法和策略,允許學生找到自己寫的卡片,并思考同學給出的回應策略。反思性的練習可以促成深度學習和交流,鼓勵學生思考當他們面對固定型思維觸發情形時他們將怎樣去做。

反思性練習包括:

● 寫日志或者博客來記錄應對固定型自我對話的策略;

● 留意與同學交流時產生的互相理解或者頓悟的時刻;

● 將自己的思維模式以素描或速寫的方式記錄下來;

● 畫一組連環畫來闡述改變思維模式的步驟。

檢查理解情況

● 檢查學生的反思,看他們是否已經明白,同樣的情形,運用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 拓展課程,幫助學生確定目標,辨別潛在的困難,列出他們面對固定思維觸發情形時,進行成長型思維訓練的步驟。

不僅是表達贊揚

在《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的一次采訪中,[9]卡羅爾·德韋克表示擔心,現在許多教師誤解了成長型思維模式,過度簡化了這個概念。那些認為自己在踐行成長型思維的老師,僅僅是表揚學生們的努力,其實這種努力并沒有產生任何成果。(比如,“哇!為了這個測試,你真的很努力哦,你只是沒及格。”)德韋克說,在這種情況下,表揚就不再是針對所取得的進步,而僅僅是個“安慰獎”。她提醒教師注意,培養成長型思維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提升自尊,因此成長型思維應該專門針對因為學生的努力而取得的進步。如果沒有任何進步,老師和學生的對話就應該集中在如何重新調整上。

要培養成長型思維,除了表揚付出的努力之外,還有很多事要做。如果教師希望將思維模式介入所取得的效果最大化,他們每天都必須在課堂上努力展示成長型思維,自己在兩種思維之間掙扎時,坦誠面對,并如實告訴自己的學生。為此,我們制定了一張清單,陳述成長型思維的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特征。

支點

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在討論杠桿問題時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解釋。當學生感覺到不安全、沒有存在感或者無足輕重的時候,他們是不會嘗試冒險的,不會走出舒適區,也不會獲得他們本可以取得的成功。不安全的環境會滋生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教師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靠的支點,給學生創造安全、有保障的環境,支持學生不受制于擔憂或外人的評判,從而使學生的成長型思維得以活躍和發展。

同樣,如果老師覺得沒有勇氣在學校里嘗試冒險,他們也會產生固定型思維。我們知道擁有成長型思維的教師對學生的生活會產生巨大影響。我們通常引用《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里關于教師職業發展的一段話來解釋我們根本預測不了學生的潛能這一事實:

“一個人真正的潛能是未知的(也是未可知的);……很難預測多年的激情、勞作和訓練會帶來什么成就;……”[10]

而這種無限的潛能不僅適用于學生,也同樣適用于老師。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有一種漣漪效應,這種效應的結果未知而且也是不可知的。我們現在幫助學生養成的行為習慣會對他們今后的生活產生或好或壞的巨大影響。我們不能精確地預測我們今天所為會如何在將來影響我們的學生。我們不知道學生將來許多年里能記住哪一堂課、哪次互動、哪個建議。但研究確實告訴我們,擁有成長型思維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韌性,磨煉解決問題的技能,提升學業成績。所以,發展教師的成長型思維看起來是將學生的無助感轉變成無限可能性的理想切入點。

以下策略你可以直接用于教學實踐,將成長型思維原則納入到你的課堂:

● 運用過程獎勵來應對學生的錯誤。給學生精確的反饋和批評意見,說明他們做錯了什么,要求他們寫出改進措施。絕對不因為一個練習沒做好而給學生定性——專注過程而不是人。

● 少打分,多交流。不是每個作業都需要分數。不在每次的作業上方用紅筆打上一個等級、百分比或者分數,而是在作業的明顯位置寫上有見地的話語或者有用的反饋。讓學生習慣為完成學習目標而努力,而不是為分數而學習。

● 把錯誤標注出來。創建一個“不理想試卷”布告欄,這些試卷中包含的錯誤反映了重要的學習過程。通過告訴學生錯誤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讓他們以平常心對待錯誤。幫助他們分析錯誤,然后研究有效的應對方法。

● 大聲朗讀。找一本很棒的展示成長型思維的兒童讀物,然后把它讀給學生們聽。我們喜歡讀的圖畫書有《點》(The Dot)、《最偉大的錯誤》(The Most Magnificent Mistake)、《羅西想當發明家》(Rosie Revere, Engineer),還有很多同類的書。尋找其他展示成長型思維的媒體(書籍、視頻剪輯、歌曲、詩歌等),向學生展示,并進行討論。(請參看本章末尾的列表。)

● 示范成長型思維導向的自我對話。不要害怕與學生分享你的錯誤。大聲說出你的思考過程。你越是向學生示范你的成長型思維,你就越有可能讓你的學生把它作為他們自我對話的一部分。

● 談論大腦構造。一些學生需要確鑿的證據證明這些東西真的有用。深入研究成長型思維背后的神經科學。開展相關課程和活動來教學生認識大腦的學習和發展機制。(更多內容見第3章,或查閱《成長型思維訓練》第3章的教學計劃,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大腦是如何進行學習的。)

小結:你明白了!

我們知道這一章有點令人沮喪。孩子們失去了希望,他們報告說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確定和沮喪,而持有固定型思維的教師認為成長型思維沒有用。但有個好消息:你。你在這里,你已經準備好學習,你想要變得更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你可以每天練習,來改善你的成長型思維,幫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你不需要一天就做好。

還記得關于烏鴉喝水的寓言嗎?一只烏鴉口渴得快要死了,什么喝的也找不到。情況很糟糕。最后,烏鴉看到了一個裝水的罐子,終于有救了。但是,當它走近水罐時,卻發現只剩下一點點水,而它又不能把嘴伸到罐底去喝。于是,它開始往水罐里扔小石子。一個接一個,直到水慢慢上升。最后,烏鴉終于喝到了水。不管你的情況如何,你都能找到辦法來慢慢改善。總是會有希望的。做一只烏鴉吧。每天在課堂上投入一點同情、理解、憐憫和勇氣的石子,然后看著你的學生逐漸邁入正軌。

值得一讀的成長型思維和勵志讀本列表

《水中仙》(Making a Splash),作者:卡羅爾·萊利(Carol E.Reiley)

《羅西相當發明家》(Rosie Revere,Engineer), 作者:安德里亞·貝蒂(Andrea Beaty)

《奇跡》(Wonder), 作者:R.J.帕拉西奧 (R.J.Palacio)

《點》(The Dot),作者:皮得·雷諾茲(Peter H.Reynolds)

《人人都能學騎自行車》(Everyone Can Learn to Ride a Bicycle),作者:克里斯·拉施卡(Chris Raschka)

《以馬內利的夢想》(Emmanuel’s Dream),作者:勞里·安·湯普森(Laurie Ann Thompson)

《鼓夢女孩:一個女孩的勇氣如何改變了音樂》(Drum Dream Girl: How One Girl’s Courage Changed Music), 作者:瑪格麗特·恩格爾(Margarita Engle)、拉斐爾·洛佩斯(Rafael López)

《娜迪亞:那個不能坐著不動的女孩》(Nadia: The Girl Who Couldn’t Sit Still),作者:卡琳·格雷(Karlin Gray)

《最后完成任務的那個:數學課上最聰明男孩的故事》(Last to Finish: A Story About the Smartest Boy in Math Class,尋常天才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Everyday Geniuses)系列,作者:芭芭拉·阿山姆(Barbara Esham)

《了不起的杰作》(The Most Magnificent Thing),作者:阿什利·斯拜爾(Ashley Spires) 《別有洞天》(Holes),作者:路易斯·薩奇爾(Louis Sachar)《手斧男孩》(Hatchet),作者:蓋瑞·柏森(Gary Paulsen)《沉還是游》(Sink or Swim),作者:瓦萊麗·庫爾曼(Valerie Coulman)

《卡住了》(Stuck),作者:奧利弗·杰弗森(Oliver Jeffers) 《樹上的魚》(Fish in a Tree),作者:琳達·莫納利· 洪特(Lynda Mullaly Hunt)

《飛行學校》(Flight School),作者:麗塔·賈琦(Lita Judge)


【注釋】

[1] 謝恩·洛佩茲(Shane Lopez)與瓦萊麗·卡爾德龍(Valerie J.Calderon),“學生有成功的意愿,但許多缺乏成功的方法”( Students Have the Will to Succeed,but Many Lack the Ways), 蓋 洛 普 (Gallup),2016年3月15日,http://www.gallup.com/opinion/ gallup/189947/students-succeed-lack-ways.aspx?g_source=&g_ medium=&g_campaign=tiles.

[2] 貝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韋克菲爾德高中的返校演講” (Back-to-School Speech at Wakefield High),2009年9月8日,弗吉尼亞阿靈頓,http://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barackobama/ barackobama backtoschoolspeech.htm.

[3] 卡羅爾·德韋克,“養育聰明孩子的秘訣”(The Secret to Raising Smart Kids),《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2015年1月1日,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secret-toraising-smart-kids1.

[4] 卡麗莎·羅梅羅(Carissa Romero),“從科學研究看我們對成長型思 維的認識”(What We Know About Growth Mindset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思維模式學者網(Mindset Scholars Network),2015 年7月,http://mindsetscholarsnetwork.org/wp-content/ uploads/2015/09/What-We-Know-About-Growth-Mindset.pdf.

[5] 卡羅爾·德韋克,“成長型思維的非凡影響”(The Remarkable Reach of Growth Mind-Sets),《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January/ February 2016 1月/2月,38–41.

[6] 《 教育周刊》研究中心(Education Week Research Center), “課堂里的思維模式:一項針對中小學教師的全國性調查”(Mindset in the Classroom: A National Study of K-12 Teachers),2016,http:// www.edweek.org/media/ewrc_mindsetintheclassroom_sept2016.pdf.

[7] 彼得·德威特(Peter DeWitt),“成長型思維不起作用的緣由”(Why a ‘Growth Mindset’ Won’t Work),《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2015年7月7日,http://blogs.edweek.org/edweek/finding_ common_ground/ 2015/07/why_a_growth_ mindset_wont_work.html?print=1.

[8] 娜迪亞·洛佩茲(Nadia Lopez),《通往輝煌的橋梁:一個艱難學 區小學校長是如何震撼世界的》(Bridge to Brilliance: How One Principal in a Tough Community is Inspiring the World),(紐約: Viking,2016),47–50.

[9] 克里斯·格羅斯·羅,“贊美如何成為安慰獎”(How Praise Became a Consolation Prize),《大西洋》(The Atlantic),2016年12月16日,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6/12/howpraise-became-a-consolation-prize/510845/.

[10] 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紐 約: Ballantine Books,200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仁县| 高雄市| 桂平市| 扶绥县| 理塘县| 淮北市| 元朗区| 盘山县| 彩票| 美姑县| 高陵县| 拉孜县| 齐河县| 栾城县| 榕江县| 平阳县| 洛隆县| 缙云县| 新巴尔虎右旗| 扎兰屯市| 忻城县| 页游| 江油市| 达尔| 巴彦淖尔市| 翁源县| 云林县| 抚远县| 江阴市| 涟水县| 涿州市| 吉木萨尔县| 永春县| 奉化市| 阿尔山市| 镇原县| 海原县| 临漳县| 黄龙县| 沁水县| 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