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破迷局:理財通識第一課
- 南小鵬
- 3018字
- 2020-06-03 16:21:56
指數化投資的午餐
在產生大額虧損的股民和基民中,有兩種持倉情況非常多:一種是手上二三十只股票,虧得一塌糊涂;另一種是手上二三十只基金,虧得一塌糊涂。這些投資者被套牢后往往不愿意分析原因,調整倉位,而是堅決持有,不漲回本金堅決不賣,最后,股票業績多年持續虧損,成了ST;基金業績倒退,規模縮至幾千萬元。
關鍵是,買了這么多股票或這么多基金,持倉高度分散了,為何不買指數型基金呢?畢竟在散戶居多的A股,專業投資者跑贏指數,比美國投資者跑贏美股指數容易很多。但絕大多數散戶,長期看,跑贏指數真的很難。所以,對絕大多數投資股票的新手而言,指數型基金永遠是第一站,甚至是最后一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各種指數,如物價指數(CPI)、房價指數、上證指數等。為什么需要各種指數?源于我們經濟生活的復雜化和多元化,需要用一個數字把復雜的東西簡單地描述清楚。股票指數的存在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整個市場只有10只股票,只需看一眼就能知道今天市場的整體漲跌情況。但如果有5000只股票,有漲有跌,而且有的股票市值幾十億元,有的股票市值幾千億元,想快速了解市場今天的行情該怎么辦?這時,股票指數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看一眼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大盤,就知道今天股市如何。
指數的構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上交所官網,有專門的《上證系列指數計算與維護細則》,非常適合“催眠”,大家可以看看目錄,如圖1-7所示。

圖1-7 《上證系列指數計算與維護細則》目錄(截圖)
圖片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
你只需知道,一個股票指數的編制規則涉及兩大方面:第一,成分股的確定,指包含哪些股票;第二,成分股的計算方式,如總市值還是流通市值,加權平均還是算術平均等。千萬別小看指數的編制規則,這涉及指數的有效性和權威性。因為理論上人人都可以編制一個股票指數,但大家只會認可最權威的指數。這里舉個“悲劇”的例子:
2017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不久的美圖秀秀于2017年5月16日被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指數MSCI納入“MSCI中國指數”,當天該股票即上漲4.05%,但第二天,MSCI又宣布剔除美圖秀秀,當天美圖秀秀的股票又暴跌9.09%。
這就是MSCI指數權威之處——背后是強大的金融話語權。在全球規模前100名的資產管理者中,97家都采用MSCI的指數。一旦被MSCI納入指數,意味全球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基金,都將按一定比例買入。
指數型基金的特點非常明顯:
第一,緊密跟蹤市場指數波動,獲得市場的平均收益。主動管理型基金受基金經理個人因素的影響很大,基金經理的個人情緒周期、對市場熱點及擇時等的判斷錯誤、基金經理的更換等,都會對基金凈值產生影響。此外,指數的長、短期交易策略豐富,對于短期投機者,如果不確定熱點板塊,購買綜合指數有機會獲得市場平均收益;對于長期投資者,指數會熨平短期波動,獲取平均收益。所以,選擇優秀的主動型基金比較難,不適合普通投資者,選擇指數型基金則相對比較“傻瓜”,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肯定不是最壞的選擇。
第二,指數型基金的持有成本遠低于主動型基金和自己炒股。2017年,主動型基金換手率加權平均值為287.42%,而指數型基金的換手率一般在10%~30%之間。這背后消耗的交易傭金和印花稅足足有10倍的差別,在不斷侵蝕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潤。至于個人炒股,就更不用說了,中國散戶的換手率是遠高于主動型基金的。
第三,持有持續性強。指數是長期存在的,而且根據指數規則,每年會調整標的股票,剔除不符合指數標準的差股票,調入符合標準的優質股票,因此更適合作為長期投資標的。當然,這里有個特殊情況——中證500指數,其編制規則是全部A股股票中剔除滬深300指數成分股及總市值排在前300名的股票后,由總市值排名靠前的500只股票組成。所以,中證500中市值增長到前300名的好股票,會被剔除后納入滬深300指數。因此,在做指數配置時,要將中證500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結合起來考慮。
當然,指數也有一定缺陷。以大家熟悉的上證指數為例,上證指數的編制規則為市值加權平均指數,市值越大的股票,權重就越大,對指數的影響就越大。以中國石油為例,其股價從上市時的48元跌到2019年6月11日的7元,乘以1830億的總股本,蒸發了近7.5萬億元的市值。考慮到目前上交所的總市值也就30多萬億元,其他市值較小的股票無論怎么上漲,也填不上中國石油這個“大坑”。所以,你會發現,上證指數近10年幾乎沒怎么上漲,但很多股票,如招商銀行、貴州茅臺等,都創了新高。也就是說,這個指數的編制規則導致其失真了,并不能有效反映市場情況。
所以,投資指數型基金時一定要了解各種指數的優缺點,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如以藍籌股為主的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走勢相對穩健,波動較小;偏中盤的,中證500指數,相對前者波動較大;偏小盤的,創業板指數,則大起大落;追求高分紅的,可以選擇紅利ETF。還有一些行業指數型基金,如醫療指數ETF、證券指數ETF等,琳瑯滿目,應有盡有。
當然,即使同一個指數,也有不同的玩法。
如滬深300增強指數,屬于主動型的指數型基金,即基金經理會根據對市場的判斷,不再被動跟蹤滬深300指數,而是通過整體倉位和個股持倉的調整,獲取超越滬深300指數的收益。從歷史數據看,2010—2017年,這個策略收益超越滬深300指數近56%,還是相當不錯的。但這個策略并不是萬能的。2018年,增強指數相對滬深300指數基本沒有超額收益,因為這一年該指數中的大市值股票明顯跑贏小市值股票。
又如滬深300等權指數,即每只股票的權重一樣,均為0.33%。該指數的邏輯是,長期看,小盤股票的漲幅超過大盤股票,為避免原指數中權重高的個股稀釋收益,所以每只股票的占比一致。但這個策略在滬深300指數這樣的大盤寬指基金優勢不是很明顯,5年的超額收益僅7%。
所以,在實盤操作中,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收益目標、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未來市場的判斷,通過多只不同類別、不同風格的指數型基金構建投資組合,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組合,覆蓋大盤和小盤股;中證500指數+醫療行業指數型基金,覆蓋小盤和醫療行業;紅利ETF,關注高分紅股票。
這里要特別提醒的是中美股市差異化的問題。美國股票市場高度發達,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所以主動型基金長期上很難超越指數型基金(如表1-3所示),因此才有著名的巴菲特指數型基金必勝的十年賭局。而中股作為盛產“韭菜”的市場,2001—2007年主動型基金超越指數型基金易如反掌(如表1-4所示),但2008年以來,隨著機構投資者增多,以及各種對沖量化產品的出現,“韭菜”被收割殆盡,進入機構競爭階段,主動型基金超越指數型基金的難度明顯增大(如表1-5所示)。
表1-3 美國對沖基金整體表現與標普500指數對比(單位:%)

數據來源:彭博。
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
表1-4 2001—2007年熊市期間,基金年度超額回報優異 (單位:%)

數據來源:Wind資訊。
表1-5 2008—2016年間,基金年度超額收益明顯縮小 (單位:%)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所以,雖然A股市場正趨于成熟,但畢竟和海外市場存在一定的差異,起碼當下在國內完全來用海外的套路難免吃癟。選擇主動型基金還是指數型基金,核心在于對自己能力和需求的認識。如果你對公募基金和股票市場有比較專業的能力和豐富的經驗,希望獲取超額收益,且為一次性買入或集中時段買入,那么可以考慮自己親自炒股或選擇主動型基金。如果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是“韭菜”一枚,對基金、股票兩眼一抹黑,而且可以接受市場平均收益、主要采取定投的方式投資,那么選擇一個指數型基金的組合更適合。所以,指數型基金定投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資方式,但一定是絕大多數常年虧損的股民投資A股的最優方式。
基金不是給天才的圣禮,基金是給凡人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