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法制史研究70年
  • 王立民 洪佳期 高珣
  • 8360字
  • 2020-06-04 17:36:19

第三節 中國法制史學的研究成果(下)

本節是對1949年至1978年中國法制史學斷代法制史研究成果的研究。分先秦法制史研究、秦漢法制史研究、隋唐宋法制史研究、明清法制史研究以及近代法制史研究五個部分。某些朝代和時期的法制史在這一時期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如魏晉南北朝、五代、遼、金、西夏和元),在此不再多作敘述。由于斷代史類成果較多,限于篇幅,只對部分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成果進行單獨研究,其余一般的成果則將其合并研究。同時,采取夾敘夾議的方式,將評述寓于成果內容的介紹之中。

一、先秦法制史研究

1949年至1978年中國法制史學對先秦法制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代的刑名、西周出土法律文獻的釋讀和春秋戰國列國的變法運動這幾個領域上。

在商代的刑名方面,這一時期有裘錫圭的《甲骨文所見的商代五刑——并釋剢二字》和胡厚宣的《殷代的刖刑》兩篇論文。裘錫圭的《甲骨文所見的商代五刑——并釋剢二字》一文用筆名趙佩馨發表。該文引用新出甲骨文文獻,對《尚書》所載五刑——黥、劓、剕、宮、大辟在商代的存在進行了考證。該文提出,甲骨文中的“”字為“刖”字的初字,表示用鋸鋸斷人足,即是指“剕”刑;“剢”字表示割斷男子的生殖器,為“椓”字的專字。胡厚宣的《殷代的刖刑》運用了大量的甲骨文獻資料,進一步證實了裘錫圭的“”即后世的剕刑的說法。

在西周法制史的研究方面,當時主要有程武、盛張、鐘肇鵬和斯維至等人的研究成果。程武的《一篇重要的法律史文獻——讀匜銘文札記》和盛張的《岐山新出匜若干問題探索》通過西周青銅器——匜銘文記載的“牧牛之訟”的考釋,試圖解讀西周的刑罰制度、獄訟與盟誓制度。

鐘肇鵬的兩篇論文《從周代的奴隸法談到孔子思想的階級性》以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論》對西周法律原則進行了研究。《從周代的奴隸法談到孔子思想的階級性》一文對古籍中的西周法律制度作了一番鉤沉,揭示了西周法律制度的殘酷性以及其“維護奴隸制生產方式的本質”,[35]駁斥了當時普遍認為的孔子守舊的觀點,肯定了孔子思想進步人道的精神。同時,該文通過孔子對晉國“鑄刑鼎”和子產“鑄刑書”的不同態度,認為兩者是不同性質的立法活動。《“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論》一文認為,西周法律中“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是指“禮”和“刑”是分別對奴隸主貴族和奴隸的兩種法律規范,孔子的“有教無類”,其實就是要用“禮”來教化平民,將“禮”這一法律規范推廣到平民階層中去,這與法家的“刑無等級”雖然邏輯方向上相反,但是其本質上是一樣的,在當時同樣具有進步意義。

斯維至的《古代的“刑”與“贖刑”》通過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的互證,認為周代的“贖刑”和“刑”一樣,都是源自軍事征伐。“贖刑”所繳納的“罰鍰”并非金屬貨幣,而是繳納大量可以鑄造兵器的青銅來代替刑罰執行的制度。

對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的變法運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魏國李悝變法和秦國的商鞅變法。有關的成果包括楊寬的《論商鞅變法》,王靈軒的《略談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和商鞅變法》,張晉藩的《關于李悝的〈法經〉》以及署名為項前發表的《李悝的〈法經〉》等。這些論文都是介紹這些變法運動的起因、經過、影響、歷史人物和頒布的法典等內容,在此不多作敘述。

二、秦漢法制史研究

(一)秦代法制史研究

對于秦代法制史的研究主要圍繞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展開,睡虎地出土的這些竹簡中包括《秦律十八種》《法律答問》《封診式》等重要秦代法制史文獻。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簡讓人第一次直接窺見秦律的真面目,引起了世界轟動,研究人員以極大的熱忱投入秦律的研究。

以睡虎地秦墓竹簡為中心的秦律研究在“文革”晚期展開。在那時,對秦律的研究也受到“左”傾思想的干擾,出現了《秦國法家路線的凱歌——讀云夢出土秦簡札記》《〈秦律〉是新興地主階級反復辟的銳利武器》《秦律與秦朝的法家路線——讀云夢出土的秦簡》《云夢秦簡——秦始皇鞏固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重要歷史見證》等一系列的文章,秦律研究成了“四人幫”大搞“批儒評法”的犧牲品。

“文革”結束后,隨著思想文化和學術戰線的撥亂反正的展開,研究人員開始糾正“文革”中“左”傾思想給秦律研究帶來的錯誤,這些文章有:高恒的《秦律中“隸臣妾”問題的探討——兼批“四人幫”的法家“愛人民”謬論》,吳榮曾的《論秦律的階級本質——讀云夢秦律札記》等。這些文章用實事求是的眼光重新審視秦律,糾正了“文革”之中強加給秦律的那些不切實際的評價。

“文革”結束后,對秦代法制史的研究得以正常展開,這一時期出現了《云夢秦簡出土〈封診式〉簡冊研究》和《嗇夫考——讀云夢秦簡札記》等研究秦代司法制度的成果。前者對秦代的司法審判中的重要法規——《封診式》進行了考釋,后者則通過秦簡對秦代基層司法官員“嗇夫”進行考證,認為以往通常把“有秩”和“嗇夫”分開的說法有誤,兩者是同一官職。

(二)漢代法制史研究

漢朝是繼秦朝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漢代法制上承周秦,下啟魏晉,在中國法制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漢代傳世文獻和出土考古資料眾多,因此許多學者十分注意漢代法制史的研究。

兩漢的刑徒是這一時期漢代法制史研究的熱門領域。這一時期對漢代刑徒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李平心的論文《釋鬼薪與顧山》,張政烺的兩篇論文《漢代的鐵官徒》和《秦漢刑徒的考古資料》,陳直的論文《關于兩漢的徒》,吳榮曾的論文《漢刑徒磚雜釋》,《文物》雜志刊發的簡述《褒斜石刻與漢代徒刑》以及《考古》雜志刊發的考古發掘報告《東漢洛陽城南郊的刑徒墓地》等。這一時期關于漢代刑徒的研究基本覆蓋了漢代徒刑的所有刑名,其運用的資料既有傳世文獻,也有出土的考古資料。其研究的主要重心在于考察漢代刑徒的階級性質。

漢代的訴訟審判制度也有人進行研究,這一時期對漢代訴訟審判制度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一部出土簡冊——“粟君所責寇恩事”展開。這些成果包括:《“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釋文》《略釋漢代獄修辭文例——一份治獄材料初探》以及《“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略考》等。這些成果主要是圍繞著這份簡冊進行釋讀以及對其反映的漢代訴訟審判制度進行考證。

此外,這一時期部分歷史學研究者也從漢代法制史的角度去討論史學界“五朵金花”問題。“五朵金花”問題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史學界爭鳴熱烈的5個問題,它們分別是: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爭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漢民族形成問題等。侯外廬的論文《論中國封建制的形成及法典化》即是對“五朵金花”中的古代史分期和土地所有制問題討論的成果。侯外廬認為,中國的封建化的過程在漢代完成,從漢律條文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主要是土地國有制,社會直接生產者是小農,中國封建社會缺乏土地私有的法律觀念,農民存在著人身隸屬關系,領民戶口制即是這種隸屬關系的體現。[36]

三、隋唐宋法制史研究

中國古代法律文明從先秦發端,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隋唐和宋代臻于完備。產生了《開皇律》《唐律疏議》《宋刑統》等在中華法系中舉足輕重的法典,一直以來,中國法制史研究人員們對隋唐宋法制史研究都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一)隋代法制史研究

隋代是結束了南北朝亂世的又一統一王朝,隋王朝制定了《開皇律》和《大業律》兩部律典,其中《開皇律》成為唐朝制定律典的藍本,對后世有著重要影響。然而因為隋朝存續的時間較短,而且有關隋代法律制度的文獻資料相當缺乏,因此隋代的法制史研究在這一時期沒能受到重視。

這一時期隋代法制史研究成果僅有韓國磐的《略論隋朝的法律》。該文以隋朝《開皇律》為主,探討隋律制定的社會經濟背景、歷史淵源、內容以及執行情況。通過對北魏、北齊和隋三朝律典的篇目、刑名和內容的比較,認為隋律承自北魏、北齊一脈,“初步集北朝律的大成”。[37]該文還認為,隋律比前朝法律用刑更輕,具有進步意義,隋朝速亡不在于隋律嚴苛,而是專制皇帝法外濫施酷刑,魚肉百姓,最終引發農民起義推翻了自己。

(二)唐代法制史研究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唐律疏議》對以后的宋元明清歷朝以及古代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等東亞國家的立法活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唐代的法律制度歷來都是中國法制史研究的重要領域。

這一時期有關唐律的論文對唐律的性質、唐律的“同居相為隱”原則、唐律的版本、唐律對亞洲的影響和唐宋法律對外國人的規定等問題進行討論。

討論唐律的性質的論文有:王永興的《關于唐代法律的幾個問題》,戴克光的《試論唐律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標準法典》和《論唐律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四種權力”的問題》,劉海年的《唐律的階級實質》等。這些論文主要從唐律的歷史類型、代表的階級利益、所維護的權力等幾個角度去研究唐律的性質。它們的結論都比較接近,它們普遍認為:唐律是一部封建法典,它保護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唐律作為一部封建王朝頒布的法律,它維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唐律建立在階級社會之中,是一部維護等級制社會的特權法,它所維護的是皇室、官僚貴族、家長和夫的特權。

對唐律“同居相為隱”原則進行研究的有王永興的論文《〈唐律〉所載“同居相為隱”一語如何理解》。該文對該原則的淵源、內容和性質進行了考辨。王永興認為,“同居相為隱”原則不只允許同居相互隱罪,還強制家中卑幼必須執行有罪相為隱這一原則。封建統治者主要想通過這一條原則來鞏固大家族和族權,從而加強封建統治。[38]

對《唐律疏議》版本問題進行研究的有葉孝信和楊廷福。葉孝信的《唐〈律疏〉系〈永徽律〉考》和楊廷福的《〈唐律疏議〉制作年代考》對現存的《唐律疏議》究竟是《永徽律疏》還是《開元律疏》這一問題進行考辨。該問題一直是法史學界爭論的一個重要問題。葉孝信和楊廷福認為現存《唐律疏議》是《永徽律疏》。他們旁征博引,依據兩《唐書》的記載,唐人的避諱制度、唐人的行文習慣、唐代地名官名以及唐代的田制和刑制等方面,反駁前人的觀點,并舉出大量例證,證明現存《唐律疏議》是唐代的《永徽律疏》。

有關唐律對外國的影響,在民國時期楊鴻烈就已經進行過研究,并著有《中國法律對東亞的影響》一書,對唐律對東亞日本、朝鮮、越南和琉球的影響敘述甚詳。這一時期,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的有楊廷福,他著有《〈唐律〉對亞洲古代各國封建法典的影響》一文。雖然在篇幅和研究的深入程度上,楊廷福的這篇論文與楊鴻烈的著作無法相比,但是他的論文仍有一定的創新之處:他把西域納入研究唐律的影響的視野,認為西域的封建法律也受到唐律的影響。

有關唐宋時期外國人的法律地位的問題,這一時期高樹異曾進行過研究,撰有《唐宋時期外國人在中國的法律地位》一文。高樹異通過對唐宋的法典和有關史籍進行研究,認為唐宋時期外國人在中國享有居住權、受教育權、考試任官權、財產所有權、締結婚姻權、繼承權等權利。高樹異還認為,唐宋律令規定的“化外人相犯”依照“本俗法”處理的規定,是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自主抉擇,與近代被不平等條約強加的治外法權不可同日而語。

唐律研究是1949年至1978年中國法制史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一時期的中國法制史研究人員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大膽質疑,產生了許多非常有意義的成果,其中的某些成果對80年代、90年代的中國法制史研究給予了有益的啟發。

(三)宋代法制史研究

宋代的法律在隋唐的基礎上又有了進步,出現了諸如《宋刑統》《慶元條法事類》等代表性法典。在法律實踐方面,宋代也有很大的進步,出現了《洗冤集錄》等杰出著作。

1949年至1978年中國法制史研究成果中,沒有專論宋代法制史的成果,多數都是在其他領域的研究中,涉及宋代法制史的內容。例如高樹異的《唐宋時期外國人在中國的法律地位》,即是把唐宋對外國人的法律規定放在一起進行研究,比較考察唐宋兩代政府頒布的有關外國人的法令以及對待外國人的具體政策。此外,在法醫學史的研究成果中,很多篇幅是留給南宋宋慈的《洗冤集錄》的。

四、明清法制史研究

明清雖然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末葉,但是在法律制度上仍較前代有所發展,出現了《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等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法典。然而,在1949年至1978年的中國法制史研究中,明清法制史研究成果數量較少,其研究主要圍繞明代特務統治與司法和明清法典與資本主義萌芽兩個問題展開。

有關明朝特務統治與司法的研究成果有丁易的專著《明代特務政治》和陳鳴鐘的論文《明代的廠衛》。丁易的《明代特務政治》是研究明代特務統治的代表作。該書首先介紹了明代特務機關的設置和編制,然后從各個角度詳細介紹和評述了明代廠衛制度,明王朝的特務機關不限于傳統所說的廠衛組織,還包括了以司禮監為首的內廷宦官部門。明代皇帝多數不信任大臣,把權柄委于其親近的宦官,造成以司禮監為首的宦官集團權勢日重,宦官獲得統領特務機關的大權,皇帝讓他們去偵緝異端,鎮壓大臣和百姓,形成一張遍布全國的嚴密特務網絡。明代廠衛機關和宦官,濫施酷刑,制造冤獄,無惡不作,是明王朝崩潰的一個主要原因。[39]作者批判明朝廠衛機關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真正目的是“用歷史事實來攻擊蔣幫反動統治”。[40]但是,這種批判性并不影響其學術性,該書引用史料翔實可靠,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有關明清法典與資本主義萌芽的成果主要有經君健的兩篇論文《明清兩代“雇工人”的法律地位問題》和《明清兩代農業雇工法律上人身隸屬關系的解放》。這兩篇論文討論明清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法律中的“雇工人”的地位與其人身的解放問題。經君健在《明清兩代“雇工人”的法律地位問題》中首先討論了明清法律中的“雇工人”的地位。他認為,明清法律中所規定的“雇工人”并非就是資本主義中的自由雇傭勞動者。雇工人被編入了雇主的宗法家長制體系,與雇主間存在著人身隸屬關系。其在家外法律地位雖然等同于常人,但是在家內與卑幼、奴婢一樣處于從屬地位。接著,作者又在《明清兩代農業“雇工人”法律上人身隸屬關系的解放》一文中,通過考察明清律例中“雇工人”的涵義的變化,來研究“雇工人”取得與雇主平等法律地位的進程。作者綜合了從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到清宣統二年(1910年)的律例規定和司法成案等史料得出如下結論:第一,明清時期農業“雇工人”身份解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第二,不能認為與生產資料完全脫離的雇傭勞動者才是自由雇傭的勞動者,明清的史實反映了完全脫離土地等生產資料的長工,更多可能與雇主形成人身隸屬關系,而與生產資料保持一定聯系的短工,更早地擺脫了這種人身隸屬關系。第三,雇主與雇工之間存在契約,也不能說明他們之間的勞動關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那些沒有契約的勞動者,反而很有可能是身份自由的。第四,從法律形式上看,大地主與“雇工人”形成的從屬關系十分顯著。

五、近代法制史研究

1949年至1978年對近代中國法制史的研究,主要就是圍繞著近代法律的變化、揭露反動政府法律的本質和謳歌革命政權的法制建設三個方面來進行。這一時期的近代法制史研究,按照其研究對象可以分為:統治政權法制史研究、農民運動政權法制史研究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三部分。

(一)清末民國法制史研究

在中國近代(1840—1949年)先后有晚清朝廷、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占據統治地位。除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締造的政權外,其他政權或是代表封建地主階級利益,或是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等階級的利益。這些政權在立法和法制改革上都曾作出一定的努力,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法律的近代化。同時由于這些政權所屬階級的局限,它們制定的法律又帶有一定的反動性。1949年至1978年對近代中國這一部分的法制史研究,主要是圍繞著揭批近代統治階級制定的法律(主要是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法律)的反動本質來進行。

批判近代統治政權法律制度的論文有宋光、江振良的《國民黨偽“六法”的反動實質》《國民黨偽程序法的反動實質》等。這些論文以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為主要批判對象,它們從階級斗爭出發,對這些法律制度進行批判。這些論文比較空洞,不夠實事求是。例如,南京國民政府在制定法律制度時,大量地參考、借鑒了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制度。然而,這一正常的法律移植的過程,被批判為“繼承中外反動統治階級的衣缽”。[41]又如,舊民法債權編第226條規定:“債務人不給付或完全不能給付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強制執行,并得請求損害賠償。”這一規定本意在保護債權人權利,使其權利受損之時得以尋求公力救濟,而在這里錯誤地被當作舊民法保障“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高利貸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的“罪證”之一,被大加撻伐。[42]應當承認,在當時整個大環境下,這種錯訛是不可避免的。

(二)農民運動政權法制史研究

隨著近代民族危機和統治危機的深化,各種農民運動風起云涌。其中爆發于1853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成為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太平天國政權建都南京后,曾先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資政新篇》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性質的文件。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些文件多數都帶有空想的色彩,同時受到當時階級斗爭史觀的影響,對農民運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謳歌其反封建的性質,因此在1949年至1978年這一時期,對近代農民運動政權的法制史研究比較罕見。

目前僅見的在1949年至1978年這一時期對中國近代農民運動政權的法律制度史進行研究的成果有謝興堯的《黃鼎鳳〈約法十二章〉告諭質疑》。黃鼎鳳是清末一支活躍在廣西的農民軍的領袖,20世紀50年代,曾發現過一份名為《約法十二章》的告諭。當時認為,《約法十二章》告諭是黃鼎鳳的農民軍歸附另一個農民政權“大成國”,黃鼎鳳被封為“隆國公”后,發布的一份綱領性文件。謝興堯認為,這份《約法十二章》告諭在年代、人物關系等方面有諸多可疑之處,很有可能是后人偽造的。因此,在學術研究中引用它作為論據時應當慎重。

(三)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

在漫長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建設尤其是根據地政權和法制建設中形成了許多獨特新穎的制度,積累了許多政權和法制建設的寶貴經驗,這些制度和經驗對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都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后,對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的研究很快便開展起來。1949年至1978年對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的研究成果主要關注革命根據地的選舉制度、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內容。

在1949年至1978年的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中,有關革命根據地選舉制度的成果有魏宏運的《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的民主選舉制度》和羅世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革命根據地選舉制度的特點》兩篇論文。這些文章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選舉制度,總結了這些制度產生的背景、特點、優點以及對革命運動的影響。這些論文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頒布選舉法,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國家機關組成人員之際。對革命根據地選舉制度的回顧,有助于總結歷史經驗,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選舉制度,推動我國民主法制事業前進。

在1949年至1978年對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的研究中,有關革命根據地土地立法政策方面的論文有高樹異的《中國革命各時期土地立法》。該文回顧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根據革命需要因時制宜采取的各項土地政策,制定的各種土地法規。該文實事求是,沒有諱言革命歷史上在土地政策和立法上的一些失誤。除了回顧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該文還把視角延伸到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解釋了為什么合作化運動中采取的是“土地公有”而不是“土地國有”,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1949年至1978年的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中,對革命根據地刑事法律制度進行研究的論文有《試論新民主主義階段人民刑法的發展》。該文回顧了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政權制定刑事法律制度的歷史。文中著重介紹了抗日根據地的刑事法律法規,用現代刑法總則、分則的體例對各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刑事法律法規進行了詳細的梳理。通過對革命根據地的刑事法律制度的回顧,作者認為,革命根據地并非“沒有法律”,研究革命根據地時期法律制度也并非“沒有價值”,在過去的革命根據地法制建設中,有許多非常有效的經驗,現實需要把這些經驗“進一步加以總結提高,逐步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成為我國人民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43]

在1949年至1978年的革命根據地法制史研究中,有關根據地的司法制度方面的成果有馬錫五撰寫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司法工作》。該文主要回顧了抗戰時期以陜甘寧邊區為代表的抗日根據地司法工作情況。包括邊區的法院組織情況、法院的主要任務、法院判決民刑案件的法律依據和法院審判的工作制度。作者用自己審判辦案的親身經歷,說明了當時陜甘寧邊區法院的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以及就地審判、巡回審判、公開審判和注意調解的工作方式。這些方式后來被闡發為“馬錫五審判方式”,對新中國成立后的司法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馬錫五作為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司法的參與者,他的這篇論文內容翔實可靠,具有很強的資料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高清| 宣城市| 阳东县| 剑阁县| 永定县| 区。| 南充市| 阜新市| 武宣县| 基隆市| 宁远县| 绥化市| 东光县| 图们市| 唐山市| 平顶山市| 苗栗县| 无棣县| 砀山县| 堆龙德庆县| 舒城县| 龙南县| 营山县| 张掖市| 香港 | 巴林右旗| 涞水县| 东海县| 临夏市| 比如县| 新龙县| 阿尔山市| 齐齐哈尔市| 孝昌县| 攀枝花市| 双流县| 怀集县| 荆州市| 兴化市|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