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寫在前面
- 地下2:應(yīng)許之地(試讀版)
- (日)村上春樹
- 4476字
- 2020-05-22 18:01:13
一九九七年三月(事件發(fā)生整兩年后),我出版了《地下》一書,書中收有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屬的證言。在序言中我也說了,寫那本書的最初起因,在于有關(guān)地鐵沙林事件普通受害者的具體事實作為信息只被公開報道了——而且?guī)缀醍惪谕暤亍獦O少一部分。至少我本身是切切實實那樣感覺的。
在清晨擁擠不堪的地鐵車廂里毫無征兆地遭遇沙林毒氣——這實際上是怎么一回事呢?它給一個個受害者的生活帶來了(或沒帶來)怎樣的變化?作為一個小說家,我想知道這些,并且認(rèn)為我們“市民”(近來這個詞所受評價似乎有點兒不好)應(yīng)該有必要知道得更為具體些,不是作為知識,而是徹底作為實感,作為切膚之痛,作為刻骨銘心的悲痛。如果不從這樣的日常性地點開始,恐怕就很難立體地、完整地推出相應(yīng)的透視圖——地鐵沙林事件對我們意味著什么?或者奧姆真理教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那并非出于站在“健全”的受害者一邊譴責(zé)“不健全”的施害者這樣的固定動機——或者——也不是以再次結(jié)合這一事件追求社會正義為目的。當(dāng)然以這樣明確的目的撰寫的書恐怕也是為社會所需要的。但那至少不是我的目標(biāo)。我的目標(biāo)并非制造一個明確的觀點,而是為讀者提供制造明確觀點所需要的“材料”。這同我寫小說的目標(biāo)基本是一致的。
說實話,在作為一個規(guī)則(rule)執(zhí)筆寫《地下》過程中,我決心盡量不搜集奧姆方面的信息。這是因為,腦袋里好不容易沒有坊間信息進來(實不相瞞,媒體報道奧姆真理教事件最熱期間的大部分我都是在美國度過的,即置身于信息這頂蚊帳之外),如果可能,我很想在那種一張白紙狀態(tài)下取材。換句話說,我想最大限度站在和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的受害者相同的立場,即在莫名其妙的時間遭受來自莫名其妙之物的致命襲擊這一立場。即使為此我也要在《地下》寫作上有意擯除奧姆方面的視角——我怕這一視角使得我原來的視角變得模糊不清。在這一階段,我要避免“那邊我清楚,這邊也在一定程度上清楚”那樣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
雖然因此受到“單方面視角”的批評,但是,將攝影機位置固定于一處就意味原點本來就是攝影者有意設(shè)定好的。因此那樣的批評恐怕很難作為對于這本書的有效議論而得以成立。我原本就想寫一本“精神上接近”我采訪的人一邊的書(這同偏袒當(dāng)然不是一回事),想盡可能把他們當(dāng)時的所感所思作為活的文字記錄下來。我認(rèn)為那種形式的參與(commitment)應(yīng)該是那一階段自己作為文筆家=小說家的職責(zé),而決不是將奧姆真理教那一存在所具有的正負(fù)兩個方面上的宗教意義、社會意義從腦袋中掃蕩一空。
不過,在這項工作得以結(jié)束、書已出版、種種樣樣的風(fēng)波已然過去而事態(tài)告一段落之后,“奧姆真理教到底是什么”這個問號開始在我心中膨脹開來。作為我,本來就是為了校正一種信息的失衡而集中搜集受害者方面述說的事實的,而在那一作業(yè)大體完成的階段,這回開始漸漸懷有這樣一個疑問:我們果真把關(guān)于奧姆方面的真正正當(dāng)?shù)男畔⒏愕绞至藛幔?
在《地下》里邊,我是把奧姆真理教那一存在作為日常生活中毫無征兆的突如其來的“來歷不明的威脅=黑匣子”來把握的,但現(xiàn)在我想以我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把那個黑匣子打開。我覺得,通過將黑匣子里的東西同《地下》那本書推出的透視圖加以比較對照——換言之,通過將異質(zhì)性與同質(zhì)性進行解剖——很有可能獲得更有深度的視角。
除此之外,我之所以打算從正面對待“奧姆方面”,也是因為我持續(xù)懷有這樣一種深切的危機感:盡管發(fā)生這么嚴(yán)重的事件,而導(dǎo)致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問題卻一個也沒解決。日本不存在接收從日本社會這一主體制(main system)滑落之人(尤其年輕人)的有效而正常的次體制(sub system)=安全網(wǎng)——這一現(xiàn)實在事件之后也全無改變。只要如此重大的本質(zhì)性缺陷如黑洞一般存在于我們的社會,縱然在此摧毀了奧姆真理教這一集團,結(jié)構(gòu)與之大同小異的吸附體——奧姆性存在——也遲早還要登場,同樣事件說不定卷土重來。這樣的不安,我在進行這次采訪之前就不斷感覺到了。而在結(jié)束采訪的此刻,感覺更加強烈更加具體(就拿一連串普通初中生“突發(fā)性鬧事傷人”事件來說,恐怕也是可以作為后奧姆狀況的一環(huán)來看待的)。
這促使我得出一個結(jié)論:自己恐怕只能用和《地下》基本同樣的形式聽取和記錄奧姆真理教信徒(原信徒)的心情和主張。這樣也才能在更深的層面以更好的形式獲得我最初懷有的“公正疑問”的平衡。
但是,找到肯接受我采訪的奧姆真理教信徒(原信徒)和找到肯接受我采訪的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同樣不是件容易事——盡管意義不同——到底應(yīng)以怎樣的基準(zhǔn)來選擇奧姆信徒(原信徒)呢?也就是說,這里有個不無根本性的疑問:到底怎樣的人才能稱之為“一般的、標(biāo)準(zhǔn)的奧姆信徒”?誰能判斷那是正確的樣品(sample)呢?況且,即便順利找到了那樣的人,而若將信徒方面的話語原封不動收集起來,在結(jié)果上也有可能成為一種宗教宣傳。情況能不出所料嗎?
可是,這種事情一開始考慮再多也理不出頭緒。因此,我決定作為開頭先找?guī)讉€人采訪一下試試,然后再考慮不遲。說實話,采訪受害者時也是這么孤注一擲的。
同意接受采訪的奧姆信徒(及原信徒)是通過《文藝春秋》編輯部相關(guān)途徑找到的。采訪程序基本沿用《地下》時的形式。總之盡可能多花一些時間進行采訪。作為形式,首先由我發(fā)問,然后請其就此暢所欲言。一次大體用三四個小時。錄音帶整理成文后請其本人閱讀確認(rèn)。為了保持談話的自發(fā)性,希望其盡量不要改動。但與事實有出入或容易招致誤解的表達則請其修正。刪除不便用文字表達的部分,補充采訪時忘說的要點。在對方明確表示OK之后才付印發(fā)表。名字盡量用真名實姓,但對方希望匿名時則用假名。至于是假名還是實名,文章中并不注明。這樣的條件在申請采訪時一一告訴對方。
關(guān)于所講內(nèi)容是否屬實,除了知曉明顯與事實不符的,基本不予查證。這方面或許有不同看法,但我的工作只限于聽取對方的講述并將其盡量整理成容易閱讀的文字。即便其中有若干事實性誤差(畢竟記憶是不穩(wěn)定的東西,若從理論上下定義,那不過是事實的個人重組罷了),那種在個性物語累積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集合性物語”中也含有一個強有力的確鑿的真實性。這是我們小說家每天都感同身受的。正是在這樣的語境下,我才認(rèn)為這乃是小說家的工作。
不過,對于《地下》中的事件受害者的采訪和對于此次奧姆有關(guān)人員的采訪,在內(nèi)容上、形態(tài)上并非毫無二致。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這次采訪時我對采訪對象的發(fā)言常常插入自己的意見,有時還表示懷疑或加以反駁。《地下》的采訪,我盡可能躲在幕后,注意不讓自己的色調(diào)和意見出現(xiàn)在字里行間。但這次——終究是比較而言——則有意登臺亮相。倒是盡量注意不多嘴多舌,但我以為如此登臺亮相還是有必要的。這是因為,接受采訪當(dāng)中的發(fā)言在某種情況下難免流于教義的說教,即使為保持采訪的平衡也顯然是不應(yīng)該聽之任之的。這是同采訪受害者時的最大區(qū)別。
但有一點要交代一下,我一不是宗教專家,二不是社會學(xué)者,兩方面都不通曉,而僅僅是個單純而缺少教養(yǎng)的小說家(世間不少人士想必都知道這并非美麗的謙虛)。我所具有的宗教知識只比徹頭徹尾的門外漢多一點點。所以,倘若同千錘百煉的宗教實踐者一起登上教義爭論這個狹小擂臺,我可能沒多少獲勝希望。坦率說來,在開始采訪信徒之際我也并非沒有這方面的擔(dān)憂。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那也沒什么不可以的。若有不懂的,屆時說不懂即可。如果覺得對方的想法與眾不同,恐怕也只能直言不諱,表明“道理上如何另當(dāng)別論,但普通人大概是不容理解的”。而且實際上也是那樣做的。這并非隨機應(yīng)變。較之適當(dāng)使用專業(yè)術(shù)語哼哼哈哈任其滔滔不絕,還不如在基本或起步地方打斷問清楚為好。這樣一一發(fā)掘談話內(nèi)容,作為交談莫如說更為得當(dāng)。
不過粗略說來,以物物交換的方式交換常識性一般性層面的意見或見解足以使雙方得以溝通,我也得以大致理解了采訪的基本模式(接受不接受當(dāng)然是另一問題)。至少就我所做的這種采訪而言,此即足矣。這是因為,細細剖析對方的精神、具體品評其氣場的倫理或邏輯上的正當(dāng)性并非采訪的直接目的。關(guān)于宗教上的深刻論點或其社會意義的追求,由各方專家在其他場合討論好了。那樣也才萬無一失。與之相反,我在這里嘗試提出的,乃是從“地對地”這一視角把握的他們的形象。
但與此同時,在同他們促膝交談過程中,我不能不深深感到小說家寫小說這一行為同他們希求宗教那一行為之間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共通點。那里有極其相似的東西,千真萬確。話雖這么說,但不能將二者定義為完全同根同宗——因為其中既有相似性,又有某種根本不同。同他們交談當(dāng)中激起我個人興趣的也是這點,讓我產(chǎn)生類似焦躁感的有時也是這點。
不管怎樣,我總是多少有這樣的感覺:正因為自己心中有這樣的觀點,才有可能在不同場合下或順利接受他們講述的話,或果斷予以拒絕。如果補充一句,常識(common sense)這個東西才通過這一系列采訪而最終——終究不過是我常識性感想——發(fā)揮了相當(dāng)重要的作用。
如果允許我訴說個人心情,我作為用一年時間采訪《地下》的采訪者,對于引起地鐵沙林事件的奧姆真理教當(dāng)事人(現(xiàn)行犯及以各種形式參與那起事件的人),至今仍深感憤怒。我實際目睹了遭遇那起事件、現(xiàn)在仍以種種不同的形式遭受其折磨的人們,實際目睹了被奪走所愛之人的生命的人們的無盡苦惱。對此我不能忘記。同時認(rèn)為,無論出于怎樣的動機、有怎樣的緣由,那樣的罪行都是絕對不應(yīng)饒恕的行為。
但是,關(guān)于作為總體的奧姆真理教團體實際上或精神上抑或結(jié)構(gòu)上參與那起事件參與到何種程度,我想一來各執(zhí)一詞,二來對于事實判斷還是要公正地交給讀者。換句話說,我采訪奧姆信徒(及原信徒),既非為了譴責(zé)他們,又不是為了以新的觀點重新評價他們。這點還請諸位大體給予理解。在這里我想提出的,一如我就《地下》所說的,并非一個明確的觀點,而是為推出多個明確的觀點所需要的有血有肉的材料(material)。
《地下》出版后和這部《地下2》連載(《文藝春秋》月刊)也結(jié)束的時候,我兩次傾聽了河合隼雄先生的談話。雖然形式大體算是“對話”,但實質(zhì)是我(村上)提出疑問而由河合先生就此解答。在做完《地下》和《地下2》兩次漫長的采訪工作之后,總是覺得煩躁,心情無法安頓下來,而河合先生出于心理療法專家的立場對此給予細致的(并且富于深刻暗示的)解答,我因之得以“茅塞頓開”。作為我可以如此坦誠相問的對象,除了河合先生,我還想不出更合適的人來。
當(dāng)然,作為小說家(fiction maker),我以后必須經(jīng)過種種樣樣的物語程序來一一立體式驗證和處理自己心中遺留的東西,但走到那一步還需要相當(dāng)長的時間,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就在這個階段,我得到了一種啟示,使得自己在心理上姑且畫上一個句號——對此我要對河合先生致以深深的謝意。
此番采訪連載于《文藝春秋》一九九八年四月號至十月號。對于提供如此場所和機會的平尾隆弘總編和替我逐一耐心處理接踵而至的煩雜的現(xiàn)實問題的編輯部大松芳男(作為“奧姆一代”的一員,他每每提出有益的意見),我要深表感謝。在出版單行本之際,又得到了出版部村上和宏先生的幫助。
另外想說的是,連載當(dāng)中用的總標(biāo)題是《后地下》(post underground),后來偶爾讀得美國詩人馬克·斯特蘭德的詩《一個老人在自己的死中醒來》(An Old Man Awake in His Own Death),心中忽有所感,從中得到《應(yīng)許之地》(The place that was promised)。詩是村上翻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