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夢想不是幻想,機會就在被抱怨的地方

春生卷 相信明天,帶著夢想和目標堅持創業

創業之初,前途未卜。夢想能否變成現實,要看創業者能否找對努力的方向,頂住殘酷的市場壓力。初生的阿里巴巴腳踏實地,在磨難中把握住了自己的機會。艱苦創業過程中的寶貴財富,理應分享給每一位相信明天的朋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能實現夢想的人寥寥無幾。有的歷盡艱辛卻一無所獲,有的倒在半路,還有的因為害怕而不敢行動。

這個飛快發展的世界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東西,每天都有新的勵志故事被社交媒體廣泛傳播。而有些想創業的年輕人卻抱怨沒有機會,覺得好機會早就被別人搶光了。如果當年馬云和他的17個小伙伴也這樣想,今天就不會有阿里巴巴了。

沒有行動的夢想只是幻想,機會就在被抱怨的地方。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初創業時面臨的困難,比現在要面對的多了不知多少倍。但他們從中小企業的抱怨中發現了新的商機,開始了艱苦的創業。

給夢想一個實踐的機會

阿里故事

1995年,馬云在美國第一次看到互聯網。馬云搜索了第一個詞啤酒,有各國啤酒,但沒有中國啤酒,他又打了第二個詞“中國”,什么都沒有搜到。于是他決心在國內創辦一家公司,用互聯網技術改變落后的商業面貌,推動社會的進步。當時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薄弱,但馬云立志要建成全世界十大網站之一,讓全世界的商人都能用自己公司的網上交易平臺。

考慮到未來的發展前景,馬云和其他創業伙伴打算想一個國際化的公司名字。大家想了一百多個域名,依然感到不滿意。直到馬云有一次去美國出差,在餐館吃飯時突然想起了世界文學名著《一千零一夜》中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

正直善良的窮苦青年阿里巴巴用“芝麻開門”的咒語打開了一座寶藏,從此發家致富。在馬云看來,互聯網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自己的公司以促進全世界的商人做貿易為宗旨,叫“阿里巴巴”這個名字很容易獲得知名度。

馬云在餐廳里挨個詢問了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顧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阿里巴巴的故事,而且“阿里巴巴”的讀音在不同的語言中大致相同。阿里巴巴這個公司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

不巧的是,有個加拿大人已經先注冊了這個域名。馬云軟磨硬泡了幾個月,最后不惜在尚未達成協議時就給對方賬戶打了1萬美元以表示誠意(當時整個創業團隊七拼八湊也只有50萬人民幣的啟動資金),最后終于拿到了這個域名。他還順勢注冊了阿里媽媽、阿里寶貝的域名,確保阿里巴巴這個品牌的完整性。

延伸解讀

多年后,馬云回憶道:“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全球。我做淘寶,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創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優秀公司。”

“阿里巴巴”這個品牌名稱本身自帶流量,使熟悉“芝麻開門”這個典故的中國人民感到親切,也有利于在全世界傳播。平心而論,如果公司用的是其他名字,就很難起到同等的品牌效應。

1999年是阿里巴巴元年,這家公司在馬云夫婦的公寓成立,最初只有18人。馬云戲稱大家是“十八羅漢”。他們來自不同的單位,東挪西借湊出了啟動資金,條件非常困難。他們有共同的夢想,但幾乎只有馬云一個人對未來信心十足,其他人都還很迷茫。

假如沒有這次勇敢的創業,馬云可能只是個無名小卒,也許會回學校繼續做英語老師。他給自己的夢想不止一次實踐的機會,才有了后來轟轟烈烈的阿里巴巴發展史。

阿里方法論

給創業者的五點建議

1.反思自己當初創業的原因

即使公司做大了,也要不斷反思當初自己為什么要創業。這將讓我們更加清楚應該做什么事,不應該做什么事。當人們忘記創業的初衷時,容易變得急功近利,難以堅持既定方針,迷失在市場變化中。

2.勤儉節約,珍惜每一分錢

創業者剛開始的時候缺錢,不得不珍惜每一分錢。可當他們財源廣進之時,往往會養成鋪張浪費的惡習。錢是企業家的資本,是重要的資源。眾多知名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轟然倒下。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加強資金管理,對做事業非常重要。

3.保持激情和動力

我們之所以要創業,是因為強烈地想做這件事情。保持激情和動力,創業者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到勝利的那一天。創業者不懂技術不要緊,可以通過尋找懂技術的人才,尊重這些內行人士,發揮他們的作用。假如你喪失了激情,不再有奮斗的動力,那么再多的有利條件也會變得毫無用武之地。

4.明確企業使命

認清自己的企業使命,帶著使命感去打拼事業。沒有使命感的公司,不僅凝聚力不強,而且團隊的抗壓能力也不行,很容易被困難拆散。無論你做出什么決策,都不應該偏離使命,這樣才能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在迷茫的時候知道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5.樹立共同的目標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你要為全體團隊成員樹立共同的目標。團隊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利益訴求,說不定跟你的目標相沖突。為了避免彼此的力量相互抵消,必須以一個共同的目標來統籌組織的發展,讓大家朝相同的方向發力。

給自己一個機會說“試試”

阿里故事

阿里合伙人、現任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的彭蕾是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曾經擔任阿里巴巴集團市場部和服務部副總裁、首席人力資源官、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董事長,被視為馬云的得力干將。

彭蕾原本是浙江財經學院(2013年升格為浙江財經大學)的教師。由于丈夫孫彤宇想與馬云進京創業,彭蕾便辭去教師工作一起北上。馬云在北京創業失敗,回到杭州創建阿里巴巴。彭蕾繼續追隨,成為工號007的阿里創業元老。

很多人都說是馬云的夢想征服了其他創始人。但彭蕾后來回憶說:“幾乎都是他(馬云)在講,說我們要做一個中國人創辦的世界上最偉大的互聯網公司,張牙舞爪的,我們就坐在一邊,偷偷翻白眼。”

那時阿里巴巴剛成立,馬云被投資人拒絕了38次。彭蕾對馬云的大話感到“既茫然,也沒太大興趣”,但她還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說“試試”。這一試就是十幾年。如今的媒體把彭蕾與雅虎的CEO(首席執行官)瑪麗莎·梅耶爾、臉書的COO(首席運營官)雪莉·桑德伯格并稱為“全世界互聯網公司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高管”。

延伸解讀

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于2006年加入公司,被馬云稱為“我們的總參謀長”。阿里人都稱他為“曾教授”。曾鳴為阿里巴巴制定了發展戰略路線圖,并總結了很多創業經驗。他認為,包括馬云在內的阿里創始人最難的坎是在自信和自我懷疑中不斷掙扎。

曾鳴指出:“創始人經常處于這樣的狀態之間,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對的,有時候覺得自己想的全錯了。萬一把公司帶到坑里怎么辦?什么時候該民主?什么時候該獨斷?堅持還是放棄?中間肯定有運氣的成分,但是這本身就是自我修煉的過程。最難過的坎就是這個坎:極端的孤獨、極度的自我懷疑,但是只能相信自己。”

創業者個人可能有豐富的行業經驗,也可能缺乏相關知識。團隊成員的能力類型可能優勢互補,也可能大同小異。在創業過程中,什么時候該堅持自己的優勢,什么時候該聆聽別人的意見,是一門很難拿捏的藝術。

人們在事業沒有做成之前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進展不順就自我懷疑,一帆風順又會得意忘形。缺乏自我懷疑的人不懂反思,缺乏自信的人不敢嘗試。每一位創業者都要保持適度自我懷疑的自信。

阿里方法論

不要抱怨,腳踏實地

現代企業的主力軍是年輕人,創業者中大多也是年輕人,對社會抱怨最多的還是年輕人。馬云直率地指出:“年輕人容易從不自信變成自信,然后到自負,到傲慢。我們有這樣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還存在著,但我們在不斷完善。”

不少年輕人都有浮躁、傲慢的心態。這對創業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馬云一直強調人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說“試試”,為自己的夢想努力奮斗。但同時他也提醒廣大創業者,不管從事什么行業,不管企業現在是大是小,都要明確自己的方向,保持腳踏實地的精神。

永遠要知道自己是誰,憑什么做到現在的位置,想要實現什么抱負,需要放棄什么東西。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創業者才能學會“回歸自我”,不被殘酷的現實打垮,不忘記自己的初心。

在很多人抱怨世界不完美,抱怨社會有很多不足的時候,馬云卻積極從抱怨中尋找機會。他呼吁每個人停止抱怨,摒棄浮躁和傲慢,回歸自我,用積極正面的力量去完善社會,而不是去破壞社會。阿里巴巴能從無數創業公司中脫穎而出,能從互聯網泡沫中逆襲,與這種創業者精神是分不開的。

多了解一下別人是怎么失敗的

阿里故事

很難想象,馬云曾經應聘過30多份工作,全都沒被錄用。其中一份工作是在快餐企業打工,25個人去應聘,24個人被錄取,馬云是唯一被淘汰的人。

當馬云說自己要做互聯網時,23個人反對,只有1個人說“你去試試看”。原因很簡單,馬云的學歷不算出眾,不懂電腦技術和網絡技術,沒學過管理,學習成績也談不上出類拔萃,只是一名與互聯網行業毫不相干的英語教師。

在成立阿里巴巴之前,馬云已經創業四年。在“中國黃頁”奮斗了兩三年,在外經貿部做了13個月臨時工,結果都失敗了。從北京灰溜溜地回到杭州。

“十八羅漢”湊了50萬元人民幣創辦阿里巴巴,原以為可以支撐12個月,結果到第八個月就彈盡糧絕了。到1999年7月的時候,馬云只能借錢給創業伙伴們發工資。阿里巴巴岌岌可危。

馬云和蔡崇信去硅谷融資,被30多個風險投資基金拒絕。馬云和彭蕾在杭州找投資,拒絕了一個浙江民營企業老板的高利貸,還在杭州世茂飯店拒絕了一次上百萬美元的投資。直到第39家投資商高盛基金出現,阿里巴巴才獲得了第一筆風險投資500萬美元,挺過了創業初期的艱難。

延伸解讀

很多人只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成功,卻忽略了馬云曾經的失敗。馬云不是完人,犯過很多錯,受過不少挫折。但他沒有被失敗打倒,堅持自己的夢想,追逐著互聯網發展的機會。“永不放棄”是他的座右銘。

即使在阿里巴巴最困難的時候,馬云也依然堅持慎重選擇投資商。他當時很缺錢,一再遭到拒絕,但機會上門時又拒絕對方,只因投資商跟自己的理念不合。這讓公司多了一段困難時期,卻也讓阿里巴巴避免了過早夭折。

馬云說:“如果說我跟別人哪里不一樣的話,就是我觀察問題的角度和別人不一樣,看問題的深度和別人不一樣。每個人、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機會,就看你是否能夠把握住。有人把機會看成了災難,也有人把災難看成了機會。遺憾的是,世界上多的是把機會看成災難的人。”

他在創業之初飽嘗失敗,卻把災難當成了機會。他在順風順水時沒有忘記災難,反而去多了解別人失敗的原因。成功背后付出的代價很大,阿里巴巴幾次差點兒被錯誤決策毀掉,跌跌撞撞地挺過早期階段。這些教訓,馬云終生不敢忘。

阿里方法論

不要迷信成功學

很多成功學的書把馬云當作成功專家,但馬云自己不這么認為。他在《贏在中國》第一賽季晉級篇第三場中建議參賽選手少聽成功學講座。他還常常告誡阿里巴巴全體員工:“因為我們要做102年的企業。如果有一天你上了什么封面,你就把自己當作上了一個娛樂雜志一樣,不要認為那是成功。成功是很短暫的,背后所付出的代價是很大很大的。”

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往往有很多復雜的主客觀因素。比如,馬云認為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取得成績,是因為這個時代給了他們機遇。如果沒有互聯網、沒有改革開放、沒有新興的電子商務行業,就不會出現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

成功人士的方法看似科學合理,但通常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其他人盲目照搬的話,只是東施效顰,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這就是失敗者多,成功者少的原因。

馬云對此有清醒的認識,故而建議人們不要聽太多成功學講座,而是多了解別人的失敗經驗。因為失敗不需要什么恰到好處的機會和主客觀條件,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敗。假如創業者能從這些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就能少走一些彎路,不至于在抓住機會之前被自己的失誤整垮。

保持樂觀、積極、堅持的創業精神

阿里故事

波特·埃里斯曼曾經是阿里巴巴國際及阿里巴巴集團的副總裁,主要負責公司的國際網絡運營、國際營銷及公司合作等事務。他見證并參與了阿里巴巴從創業小團隊到阿里國際在香港上市的全過程。在離開阿里巴巴后,波特·埃里斯曼用紀錄片《揚子江大鱷》記錄了阿里巴巴及其創始人馬云的崛起,并親自擔任該片的編劇和導演。

他在2000年時跟馬云一起去柏林展覽中心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2000”,同行的還有時任阿里巴巴歐洲事業部負責人的阿比爾·奧萊必。三人想借此機會向歐洲企業推廣阿里巴巴,由馬云在一間擁有500個席位的大廳發表演說。

誰知他們來到大廳時發現全場只有三名聽眾。但馬云還是很快恢復鎮定,熱情洋溢地講述了阿里巴巴的發展史和自己的個人經歷。三名聽眾的掌聲十分熱烈。在結束演講后,馬云說:“別擔心,下次我們再來的時候,這里肯定座無虛席。”

波特·埃里斯曼回憶道,馬云根本沒看他的簡歷,只是聊了5分鐘就決定聘請他。而他也被馬云憑直覺和勇氣快速做決定的作風打動,相信“無論阿里巴巴成功與否,與他(馬云)共事都將會是一段美妙的旅程”。

延伸解讀

馬云把樂觀、積極和堅持作為自己成功的秘訣。樂觀就是不抱怨,以樂觀的態度看待未來,從別人的抱怨中找機會。積極就是有擔當的勇氣,有行動的決心,而不是停止在夢想階段。堅持就是比其他人更能堅持到底,再苦再累再難也要走下去。

即使是一貫樂觀的馬云,也曾經坦言自己至少有過1000次想放棄的念頭。但他最終對自己說“再熬一熬可能就熬出來了”,于是繼續堅持下去。結果他和他的伙伴們真的熬出來了,把阿里巴巴變成了一家眾所周知的著名企業。

與此同時,馬云還告誡廣大創業者,不要想著怎樣能夠一夜暴富,也不要想著怎樣才能快富。很多人的問題是過于浮躁,希望馬上成功。如果不能馬上成功,就會抱怨不已,對創業持悲觀態度。空有想法而不敢積極行動,遇到困難就會放棄初衷。擁有這種想法的人,真的不適合創業。

創業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并非每個人都適合踏入此道。創業者應當學會樂觀地看待未來,積極地尋找機會,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擔當。假如不具備這些品質,即使擁有再聰明的頭腦、再充足的資金,也不會走向成功。

阿里方法論

永遠不要低估自己

在阿里巴巴早期發展階段,馬云總是讓經理們拿出最樂觀的估計,然后把最終目標提高到預計的3~4倍。他對眾人說:“如果你都不去想象,它就不會發生。”據波特·埃里斯曼回憶,他們在年初總是覺得不可能完成的目標,但在年底時幾乎每次都能完成甚至超額完成。

別看馬云在制定目標時總是抱著樂觀態度,他剛開始也曾低估了自己和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中的其他同伴。馬云剛開始時逢人就說自己不是當CEO的料,只適合做英語老師。他還認為“十八羅漢”都不適合做高層管理者,因為大家都缺乏管理經驗。

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最初一直把公司正規化的希望寄托在從外部招聘的職業經理人身上。然而,今天的阿里巴巴高層管理者大多還是出自這批創始人。他們通過不斷的學習,成長為自己當年不敢想象的出色人物。

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另一層意義是永遠不要高估對手。這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大意輕敵。在戰術上要重視對手,向優秀的競爭對手學習,但在戰略上一定要不懼對手。盡管對手的資源很多,但可能并不像表面上那么強大。創業者要勇于挑戰,巧妙競爭,找出對手的不足作為發展的重點,形成不對稱競爭優勢。

扛下困難,才能見到后天的太陽

阿里故事

2000年9月20日,馬云宣布阿里巴巴進入緊急狀態。阿里巴巴的“冬天”開始了,公司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馬云在12月18日召開了全公司大會。他在會上指出:“現在阿里巴巴的發展遇到了很大問題:一、干勁、士氣不如從前。人多是雙刃劍,早期的氛圍肯定會被沖淡,外面的人進來,一些人小富即安。二、網站沒有進步,陷入迷茫。網站的使用是個人還是企業?網站建設陷入停頓。三、競爭對手。有些我們不認為是競爭對手的人已經起來。”

2001年1月,阿里巴巴把原來的10個辦事處砍成了3個,原來工號100以內的老員工有一半被裁員。當時的阿里工號是按每個人加入公司的時間順序排列的,馬云是1號,前20號是公司的創始人,前100號是公司的老班底。公司里的40個外籍員工只剩下5人。

據阿里巴巴前首席技術官吳炯回憶,當時的形勢是公司的錢只夠燒幾個月,離散伙不遠了,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里認為阿里巴巴難逃一劫,只有馬云還保持著樂觀。不過,馬云被媒體追問網絡發展前景時,也忍不住大聲說:“現在別問我網絡的事,我也不知道它要往哪去。”

在這個互聯網“最寒冷的冬天”,阿里巴巴深陷危機。即便如此,馬云依然對互聯網抱有信心,寧可選擇“跪著過冬”,也不肯放棄阿里巴巴的事業。他的決心沒有動搖,阿里人還在繼續與命運抗爭。

延伸解讀

從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年底,經過大裁員的阿里巴巴看似沒有什么作為,實則在苦練內功。創業團隊一邊招兵買馬,一邊開展“三大運動”(“關鍵先生”關明生就是在此時加入公司的)。馬云說:“從2000年下半年到2001年西湖論劍召開,我們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風運動’、‘抗日軍政大學’和‘南泥灣開荒’。”

“延安整風運動”就是樹立統一的企業使命、價值觀。在此之前,阿里巴巴有杭州總部團隊、香港特別行政區團隊和美國團隊。看似人才濟濟,但對公司未來的看法不一致。通過“整風運動”,留在阿里巴巴的人樹立了共同的使命和價值觀。

“抗日軍政大學”是指開設“百年大計”培訓課和“百年阿里”培訓課,對公司團隊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培訓。通過這一輪充電,阿里巴巴的技術、銷售團隊掌握了專業的管理技能,公司管理走上了正規化道路。

“南泥灣開荒”是指確定盈利模式和主打產品。馬云說:“大生產,我們的銷售隊伍,我們的產品必須出來。沒有人會再來投資了,我估計后來的災難會更長。我們更要有充分的準備,不要到機會來了,我們卻沒有準備好。”前兩項運動都是為了“大生產”做準備的。

阿里巴巴通過“三大運動”打造出了一支精銳的團隊,開始了中國供應商的銷售大戰。赫赫有名的阿里“中供鐵軍”就是這個時期誕生的。阿里巴巴在“寒冬”中存活下了來,為迎接“春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阿里方法論

馬云的“跪著過冬”理論

2000年互聯網遭遇了“最寒冷的冬天”。馬云當時對員工說:“中國網站6個月之內有80%會死掉,就像新經濟,有70%的想法要扔掉,只有30%能實現下去。這時你跟競爭者拼誰能活著,誰能專注。”

以這個形勢判斷為基礎,馬云提出了“跪著過冬”理論。他要求阿里巴巴全體員工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堅持下去,哪怕是半跪著也要挺著,不能躺下,不能倒下,堅持到最后的勝利。當其他企業大面積倒閉時,只要阿里巴巴是半跪著存活,就會迎來轉機。

馬云的“跪著過冬”理論一經提出就備受爭議,但阿里巴巴用事實證明這個做法確實有效,它幫助公司度過了全行業的“寒冬”。對很多創業者來說,活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遇到行業不景氣的時候,想得更多的是選擇急流勇退。

放棄容易,堅持很難。在所有企業都很困難的情況下,誰先放棄就等于先倒下了。而后放棄的企業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這是一個漫長的煎熬過程,會淘汰大批曾經不錯的企業。當市場回暖的時候,剩下來的企業不會很多,大量市場空白有待填補。這些“跪著過冬”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阿里巴巴每次遇到困難時都堅持這個方法論,故而能逢兇化吉,轉敗為勝,再次贏得發展先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福县| 永年县| 通州区| 磴口县| 右玉县| 阜新市| 崇礼县| 宝兴县| 穆棱市| 融水| 马山县| 通城县| 邳州市| 邵阳县| 乌拉特前旗| 工布江达县| 上饶县| 乐业县| 中超| 牡丹江市| 会同县| 龙胜| 虹口区| 郧西县| 湘潭县| 义马市| 奇台县| 河曲县| 奈曼旗| 淮南市| 犍为县| 霍邱县| 乐东| 庆云县| 合川市| 南涧| 铅山县| 米脂县| 盖州市| 广德县| 大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