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風雨四十載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理查德·塞勒,以表彰其在行為經濟學方面做出的貢獻。這不是行為經濟學第一次獲此殊榮,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都是行為經濟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重量級學者。

然而,前景理論的創始人之一、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卻是一位心理學家。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的前景理論,有助于人們從更深層次理解風險決策與心理認知。阿莫斯·特沃斯基在1996年去世,諾貝爾獎不頒發給已故之人,因此他沒能得到此獎。前景理論被公認為最成功的風險下的描述模型(Descriptive Model)。

關于前景理論,彼得·韋克爾(Peter P. Wakker)曾這樣評論:


“前景理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突破。這是第一個明確地將非理性行為以經驗性現實的方式結合起來的描述理論,同時是系統的和可處理的。可以說,這是第一個關于非理性行為的理性理論。”[2]


在傳統經濟學中,沒有考慮心理坐標系問題。人們對事物的感知,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需要依靠參照物,也就是參考依賴(Reference Dependent)。丹尼爾·卡尼曼、阿莫斯·特沃斯基和很多學者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即使是同樣的事物,也會由于外部環境的不同而讓人產生不同的感覺。丹尼爾·卡尼曼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人們把手長時間浸泡在冷水當中,再把手放到20℃的水中會感到溫暖;而把手長時間浸泡在熱水當中,再把手放到20℃的水中會感到涼快。

這說明,人們的認知是基于參考依賴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然而,在傳統經濟學中,效用的大小被假設成由最終的財富所決定,因此在風險決策中最大化財富的期望效用就是理性人的決策規則。

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等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他們發現,關于財富的效用函數無法對風險回避到風險追求的突然改變進行合理解釋。也就是說,期望效用理論是一個規范性理論,它并不能很好地作為現實人的描述性理論。

丹尼爾·卡尼曼認為,盡管這種利用最終資產的效用而做出決策的方式流傳了數百年(始于丹尼爾·伯努利),但這一思想是錯誤的。他將這種錯誤稱為“伯努利錯誤”(Bernoulli’s Error)。

因為理性人被假設成能夠從一個長期的視野中看待問題,不會受到短期情感等相關問題的干擾,因此效用函數被假設以最終財富進行衡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正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年)所說的那樣,關注長期有時候往往是徒勞的。

與心理學有關的效用既然被用作衡量標準,那么它脫離了情感就如同被閹割了一樣,是不完整的。情感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不能將相關的這些因素描述出來,那么很難說一個理論對人進行了現實性描述。

丹尼爾·卡尼曼等人認為,初始稟賦并不重要這個前提假設是有問題的。在現實中,如果不考慮初始稟賦,顯然是不合理的。初始稟賦對應的就是前景理論中的參考點。

一位心理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要比經濟學家獲得該獎更能引起媒體的關注。尤其是,前景理論所探討的一系列問題,遠比之前“枯燥”的經濟理論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一方面,丹尼爾·卡尼曼受到眾多知名媒體的報道而變得家喻戶曉,人們對非理性行為這個話題熱情高漲;另一方面,經濟學界其實有很多學者并不認可丹尼爾·卡尼曼的觀點,除了他是心理學家,非理性的觀點似乎動搖了傳統經濟學的根基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面對殊榮與質疑,丹尼爾·卡尼曼寵辱不驚。他仍繼續關注著與傳統經濟學理性人假設不符的行為案例。通過對大量案例的研究與總結,他與諸多知名學者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經濟學領域——行為經濟學。

隨著傳統經濟學理性人假設不斷遭受質疑,20世紀70年代研究“異象”(Anomaly)之風興起。所謂的異象,就是指那些無法用理性人假設解釋的非理性現象。其中,不少學者觀察到,傳統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期望效用理論——屢屢在實驗中被系統性地違背。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悖論就是莫里斯·阿萊(Maurice Allais,1911—2010年)提出的阿萊悖論(Allais Paradox),以及丹尼爾·埃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提出的埃爾斯伯格悖論(Ellsberg Paradox)。

期望效用理論失效,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理論對異象進行詮釋。就在學者們對期望效用理論修修補補、不斷完善的同時,前景理論登上了歷史舞臺。前景理論提出的過程中有一系列標志性事件。

1979年,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在《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前景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的論文。[3]

在此之前,1974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就已經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啟發法和偏見》,為其日后提出前景理論夯實了基礎。[4]

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認為,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發表的兩篇文章對金融學的影響非常大,對他和理查德·塞勒研究自我控制、儲蓄行為及紅利之謎(Dividend Puzzle)等幫助極大,也使得他的研究成果讓人們認識到傳統金融學的局限。

對前景理論的一次較大的完善工作是,1992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發表了文章《前景理論的進展:不確定性的累積表示》。[5]

1992年發表的這篇文章將前景理論與累積概率相結合,提出了新的累積前景理論(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有時也稱1979年提出的理論為原始前景理論(Original Prospect Theory)。

他們使用約翰·奎基(John Quiggin)的等級依賴修正了概率加權中的一個理論問題。[6]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大衛·施梅德勒(David Schmeidler)的等級依賴將理論從風險(已知概率)領域擴展到不確定性(未知概率)領域。[7]前景理論是唯一一種能夠提供不確定性下決策所需全部內容的理論,它將風險和模糊性自然地結合起來。

盡管累積前景理論沿襲了前景理論的思路,但是在技術處理、模型類型、參數估計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風險態度的四重模式(Fourfold Pattern of Risk Attitudes),使得(累積)前景理論體系更加完善。

哈佛大學的馬克斯·巴澤爾曼(Max Hal Bazerman)教授認為,前景理論的精髓用文字就能方便說明,并且通過數學提高了對該理論的接受程度。

前景理論與期望效用等理論不同,它是一個獻給正常人的理論。主要應用在以下領域:


●經濟

●金融

●營銷

●管理

●法律

●政策

……


其實,毫不夸張地說,只要涉及決策,都能看到前景理論的身影。何出此言?讓我們看看前景理論的構成,想必廣大讀者就能明白了,以下是前景理論中的主要元素:


●參考點

●風險厭惡

●風險追求

●損失厭惡

●概率扭曲

●敏感性遞減

●框架效應

●鏡像效應

●確定性效應

●孤立效應


上面的每一個元素都包含著諸多知名學者辛勤的汗水。然而,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卻用心理學對這些元素進行了整合,使之成為一個系統的整體。因此,前景理論是一個取百家所長、集大成于一身的理論。

丹尼爾·卡尼曼曾說道:


“事實證明,前景理論是我們做過的最有意義的工作,而且我們的文章是在社會科學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一。”


此言不虛。我們來看看上述幾篇經典文章的引用情況:根據谷歌學術(Google Scholar)2019年5月20日的結果顯示,《前景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被引用了54433次,《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啟發法和偏見》被引用了33565次,《前景理論的進展:不確定性的累積表示》被引用了12982次。

理查德·塞勒就是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忠實擁躉”,當他從參會人員那里得知了他們的研究內容時,回家后連出差的行李都沒來得及放好,就迫不及待地趕到圖書館查閱他們的文獻。理查德·塞勒曾說: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又將文章的名稱改為《前景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對我的行為清單來說,這篇文章比《不確定性下的判斷:啟發法和偏見》更加有用。”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些人認為在實驗的環境下,前景理論是一種很好的描述性理論(Descriptive Theory),但在實驗室之外的推廣應用較為困難。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很多人其實對前景理論如何應用還不明確。[8]

在1992年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爾·卡尼曼發表文章《前景理論的進展:不確定性的累積表示》之前,作者認為至少有三點制約了前景理論在實際應用方面的推廣普及:


1.涉及的結果有限。在最早的原始前景理論中,只涉及兩個非零的結果,這使其在現實中的運用大打折扣。

2.沒有考慮函數類型及參數。最早的原始前景理論中并沒有明確提出函數的類型及參數,使得前景理論更多地停留在理論層面。

3.參考點選擇問題。沒有參考點,就無法定義損益,因此,它的選擇至關重要。然而,對于參考點是如何定義的,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沒有過多地討論。截至2019年的幾十年間里,專門討論前景理論參考點的文章也很少。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因素都可以改變人們的認知,從而影響他們的參考點選擇,這些影響因素將在后面的章節中詳細討論。有一個領域為前景理論的研究與應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就是金融領域。

在金融領域,數據的獲取較為方便,這為建模及預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外,參考點的選擇似乎也較為明確,人們似乎可以方便地找到參考點。比如,在證券市場中,人們可以利用無風險資產收益作為風險資產收益的參考點,或者,以當時購入風險資產的價格作為參考點來定義損益。

在1992年累積前景理論提出后不久,1995年,什洛莫·貝納茨(Shlomo Benartzi)和理查德·塞勒就利用累積前景理論,對長期困擾學界的股票溢價之謎(Equity Premium Puzzle)進行了解釋。他們的論文是最早將前景理論應用在金融領域的文章之一。[9]

盡管人們普遍認為前景理論能夠準確描述實驗環境中的風險程度,但一些人質疑在實驗室之外它的預測能否保持準確性。在實驗室之外,金額更大,風險程度更高。一些學者研究的結果表明,前景理論仍然能夠很好地描述在強大的金錢激勵下的行為。[10][11]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經驗豐富、動機良好的專業人士的行為中,前景理論也發揮了作用,如職業高爾夫球選手等。[12]近十幾年,一門新的跨多領域學科正在蓬勃發展,這就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它主要研究人類進行決策時的生理機制,試圖以神經科學的方法來解釋人們的認知、決策及行動。神經經濟學結合了神經科學、理論生物學、認知心理學、實驗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數學及計算機科學等的研究方法。

一些學者正在利用神經經濟學對前景理論的生理維度解釋展開新的研究,正在提供越來越多的關于前景理論核心現象的數據,如框架效應和損失厭惡,試圖發現前景理論組成部分的可能的神經基礎。[13]

很多學者為了研究前景理論的各組成部分可能存在的神經基礎,從人體成像、病變、神經藥理學及動物神經生理學研究中收集了證據,這些證據為前景理論的神經基礎提供了大量洞見。[14]前景理論中的價值函數、損失厭惡、概率扭曲與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多巴胺、睪丸素等腦科學與神經科學的聯系越發緊密。如果諾貝爾經濟學獎再頒發給行為經濟學方向,作者認為神經經濟學的概率很大。

以1979年《前景理論:風險下的決策分析》文章發表為起點,前景理論已經度過了40個春秋。在這40年里,前景理論的完善與應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投資決策分析與優化——基于前景理論》一書,這里不再贅述。

從最初利用一些簡單實驗,發展到借助金融等領域的大數據量化建模,再到現在利用興起的神經經濟學進行研究,前景理論必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土默特左旗| 黑水县| 扎兰屯市| 海兴县| 浦江县| 清徐县| 贡嘎县| 兖州市| 贡山| 乐亭县| 仪陇县| 姜堰市| 康乐县| 瓦房店市| 个旧市| 安庆市| 丰顺县| 精河县| 灵宝市| 二连浩特市| 泽普县| 金寨县| 皋兰县| 顺平县| 旌德县| 平阳县| 宜城市| 大埔区| 保定市| 萍乡市| 竹山县| 内黄县| 普定县| 巴楚县| 绿春县| 蕉岭县| 安阳县| 丹棱县| 荣成市| 高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