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景理論與決策那些事兒:一本正經的非理性
- 龔超
- 3486字
- 2020-06-05 16:58:12
記憶靠譜嗎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少學者就發現人們善于記住對他們而言最顯著和最有用的信息。如果過去的事情影響了人們的想法、感覺或行為,那么人們就會對這些事情存在記憶。柏拉圖認為,記憶就像一塊蠟板,板上可以“編碼”,以便“存儲”,方便以后的“提取”。這種編碼、存儲和提取的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現代的研究發現,記憶具有選擇性、解釋性。一般來說,記憶會保留一些深刻的細節,而其他的內容是人們在這些細節基礎上加工重建后的產物。也就是說,記憶不僅僅是一種被動存儲,還能主動地選擇、解釋、整合及重建。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就會在編碼環節產生問題。然而,在回憶時出現了遺忘,則表示存儲出現了問題。回憶時,如果可以很清晰地想起所要的信息,則稱為外顯記憶。還有一種被稱為內隱記憶的方式,它是指先前的經歷對后來的一些行為產生了影響,但是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比如,上午你匆匆走過一條陌生的街道,街道旁的星巴克在你眼前一閃而過。晚上,你心里可能盤算著是不是該去喝杯咖啡,但是沒有意識到這是上午你無意中看到的那家星巴克產生的影響。
研究發現,商業廣告就是通過內隱記憶來實現其宣傳目的的。人們往往認為某些廣告吸引力更大,這種現象就可能是內隱記憶在作祟。學者稱這種對事物可能出現好感的現象為“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曝光效應表明,無論對與錯,只要事物頻繁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人們就會逐漸喜歡它。
對信息的編碼還受到個體的性格特征、社會背景、經歷、知識結構、信念等多方面的影響,并且受到信息處理的質量的影響,這些影響使得未來的印象更加深刻。
人們每天會接觸大量的信息,然而能夠記住的少之甚少。并且,這些能夠記住的信息也會通過人的感官處理,然后被編碼和存儲,直到某一時刻對其進行提取。因此,提取的內容與最初的編碼或分類甚至與當時的環境都有一定的關系。一些學者將這種特征稱為編碼特定原則(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一些學者曾做過場景對回憶的影響實驗。他們讓潛水員在岸上或水下記住一些信息,然后分別在岸上和水下對潛水員進行了測試。結果表明,信息編碼和記憶環境是否相同對回憶產生了很大影響。如果記信息和回憶信息的地方相同,比如均在水下,潛水員們就能夠記住更多的信息。如果環境不同,比如在岸上記憶,卻在水下回憶,則記憶表現明顯變差。這說明,在不同的環境下提取信息時,回憶會受到影響。因此,事后你還能回憶起什么,取決于當時的環境和你現在所處環境的相似程度。
一個人當時的身心狀態對回憶也有很大的影響。有研究指出,記憶信息的環境如果平靜,那么在緊張或興奮的環境下回憶就會變差;反之,如果記憶信息是在緊張或興奮的環境下進行的,那么在平靜的環境下回憶就會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因此,保持記憶和提取的環境一致就顯得較為重要。因此,事后你還能回憶起什么,取決于當時和現在的身心狀態是否相似。
一項驚人的研究發現,即便人們聽到的信息并不靠譜,然而,如果人們在這之前確實接觸過這些信息,即使已經想不起來是何時何處接觸的,他們也很有可能認為這些信息是可靠的而深受影響。
這種過去的事情對人們當下或未來的行為產生的影響稱為啟動效應(Priming Effect),這種影響一般是無意識的。啟動效應是一種內隱記憶效應(Implicit Memory Effect),是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護士”一詞在“醫生”一詞之后比在“面包”一詞之后更容易被認出來。
遺忘是人們常常面對的一種窘境,明明覺得自己知道,就是想不起來。過往的知識或經驗積累對記憶和遺忘有著顯著的影響。在接觸新的信息時,如果先前擁有的知識或經驗可以派上用場,人們就會覺得信息既方便理解,又不容易遺忘。一些研究表明,任何專業的人士在學習他們的專業知識時,都比新手要容易、迅速。
人們的過往知識、經歷及偏見可能會賦予新信息一些其他的含義,從而改寫人們的記憶。無數的實驗表明,使用帶有暗示或誤導的信息,可以創造出一些沒有的回憶,從而讓人們確信這些并不存在的事情真實地發生過。正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年)所言: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區別,只是一個頑固持續的幻覺。”
人們常常對自己的記憶非常自信,然而根據研究的結論,人們的記憶不但經常出錯,甚至可能是被虛構出來的,是對過往事實的一種扭曲。
當人們在腦海中搜索對于某件事情的記憶時,與之類似的一些記憶也會被喚起,出現了相關記憶“打架”的過程,從而阻礙人們正常的回憶。這種阻礙導致的后果要么是人們無法正常回憶而產生遺忘,要么是這些相關的記憶形成了妥協,產生了一種不實的回憶。
請仔細快速閱讀一遍以下的詞語卡片,每張卡片的閱讀時間不能超過1秒鐘。閱讀完畢后,請在紙上盡可能地寫下你能記住的詞語。詞語如下:
立春 大雪 夏至 春分 寒露 冬至
處暑 秋分 霜降 立夏 谷雨 大暑
小暑 清明 白露 驚蟄 大寒 立冬
大多數人回憶并寫下不少詞語,因為這些詞語來自二十四節氣。在這些詞語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立春”了,這是因為記憶存在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第一個詞語往往最容易被記住。其次容易被記住的就是“立冬”,這是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的原因,因為它是這些詞語的最后一個。一般人不會寫下“春天”或者“夏天”這樣的詞語,這與主題不符。但是有一部分人回憶起“立秋”這個詞曾出現在這些詞語當中,這就是回憶時產生的扭曲。
人們在回憶這些詞語時,會在腦海中形成聯想網絡,當出現了一系列二十四節氣詞語時,與“立春”“立夏”和“立冬”相關的詞語“立秋”盡管沒有出現,但仍可能在人們腦海中被激活,從而使得本沒有的事物出現在了人們的腦海里。這些很難得到區分的信息來源使得記憶扭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記憶扭曲原本沒有什么,但是當法庭上,法官通過證人回憶產生的證詞進行判案時,這種扭曲就不能被忽視。比如,律師對證人的提問措辭會影響他們的記憶,從而使證人的回憶產生扭曲。別有用心的律師會利用這點,采用錯誤的提問方式影響證人的證詞。
伊麗莎白·羅夫特斯(Elizabeth F. Loftus)是記憶研究領域中非常有名的學者,她曾針對措辭影響人們的記憶做過深入的研究。[45]她認為,含有前提假設的問題會改變人們對某個事件的記憶。比如,一位證人目睹了一起交通事故,當時汽車并沒有超速,但是,當被律師問起有幾人坐在這輛超速的汽車中時,盡管當時的問題并沒有詢問汽車是否超速,但是證人在面對隨后的一系列提問時,就會認為這輛汽車就是超速的。
實驗證明,人們通常會把之前的記憶與他人提供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在腦海中補充實驗人員并沒有提及的細節。在一項實驗中,工作人員將一段汽車事故的視頻播放給兩組受試者。當觀看結束時,她問一組受試者:“這些車發生剮蹭時,它們的車速是多少?”對另一組受試者,她問道:“這些車相撞時,它們的車速是多少?”兩組問題的唯一區別就是“剮蹭”與“相撞”。當然,不同問法得到的答案也不相同。
一周后,受試者們被要求回答事故現場是否有破碎的玻璃時,那些曾被問及“相撞”的受試者給出肯定答案的比例遠遠高于那些曾被問及“剮蹭”的受試者。實際上,視頻中并沒有破碎的玻璃。可見,只需要一個詞,就能改變人們的回憶。人們通過對相撞的認識,編織出了對破碎玻璃的回憶。由此可見,讓人們發生記憶扭曲是很容易的。
要搞清楚記憶為什么會產生扭曲,需要先了解大腦存儲信息的方式。盡管不少人認為人的大腦與計算機很類似,但其實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存儲及提取的方式。一旦計算機存儲了信息,每次需要調用時,都能夠百分之百還原當時的信息。
人類的大腦并不存在這樣的機能。盡管大腦中存放著信息,但是往往只有在出現與過去類似的情景時才能夠被調用,因此,這種方式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調用,更像是一種需要時應急的重構。在重構的時候,會從不同的地方提取記憶碎片進行整合。大腦不是要回憶出什么,而是根據之前的碎片化信息預測未來會產生什么。
信息碎片化的整合有時會給人們帶來一些錯覺,比如當人們面臨一些新場景時,他們會驚訝地發現這些場景似曾相識,這些都是記憶重構產生的結果。
下面這個例子說明,人們雖然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但又在不經意間解決了問題。[46]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hat oer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nly iprmoatnt thi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is a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ti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根據劍橋大學的研究,無論一個單詞中的字母順序如何,唯一重要的是只要首尾字母正確,就算中間完全混亂,你仍然可以完全無礙地閱讀。這是在網上流行的一個段子,并非真的研究。然而,現在卻被很多學術文獻引用,稱其為劍橋大學效應(Cambridge University Effect)。
劍橋大學效應說明,人類大腦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運作。當人的大腦接收太多信息,一時無法處理時,往往會通過過濾、簡化的方式來應對這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