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幽幽后宮深幾許(1)

歷代后宮妃嬪等級制度

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同的王朝中,有一個逐步成熟的封建官場等級制度一直運行著。同樣,在不同的皇帝后官,一個同樣等級清晰的后宮女人等級制度也在悄然地運行著。

夏殷以前,中國后妃制度比較簡單,文字記述也很模糊,將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如黃帝有四妃,帝嚳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都稱為次妃。

周代天子開始立后,正嫡便叫王后。《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后,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五者相參,以定尊卑。與外朝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應。“六宮”即前一宮,后五官。“后五宮”指后一官、三夫人一官、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后正位宮闈,體同天王;夫人坐論婦禮(啥事也不干,只陪伴國王);九嬪掌教四德(負責處理皇宮事務);世婦主喪、祭、賓客(主持祭典和招待入官朝覲的貴婦);女御序王燕寢(負責安排嬪妃們依次陪侍國王過夜)。

到了公元前3世紀的秦王朝,花樣翻新:超級為“皇后”,第一級為“夫人”,第二級為“美人”,第三級為“良人”,第四級為“八子”,第五級為“七子”,第六級為“長使”,第七級為“少使”,但史書上沒有記載她們的職務是什么。

漢帝國后妃制度繼承秦制,并明確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后,母親稱皇太后,中國后妃制度的母后稱號就此確定,歷代相沿。公元前2世紀70年代,西漢王朝第七任皇帝劉徹,對此再度進行改組。于是,大批美麗的詞藻洋溢紙上,他把皇宮里排山倒海的美女分為十級——超級為“皇后”,位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級為“婕妤”,位比宰相,爵比親王;第二級為“娌娥”,位比上卿,爵比列侯;第三級為“傛華”,位比中二千石(副宰相),爵比關中侯;第四級為“充依”,位比真二千石(部長),爵比大上造(文官最高級,一品);第五級為“美人”,位比二千石(州長),爵比少上造(文官第二級,二品);第六級為“良人”,位比千石(州長級),爵比中更(文官第三級,三品);第七級為“八子”,位比千石(州長級),爵出左更(文官第四級,四品);第八級為“七子”,位比八百石(副州長),爵比右庶長(文官第五級,五品);第九級為“長使”,位比八百石(副州長級),爵比左庶長(文官第六級,六品);第十級為“少使”,位比六百石(縣長),爵比五大夫(文官第七級,七品)。

上述的十級編制,維持了七十年,到了公元前5世紀50年代,第十一任皇帝劉奭在位,他覺得十級編制還不夠,于是擴大為十五級,在最末兩級之內,再分為若干級——超級為“皇后”,跟老祖宗時代一樣,位比皇帝,爵比皇帝;第一級為“昭儀”,位比宰相,爵比親王(新設的最高位號頭銜,原“夫人”取消);第二級為“婕好”,位比上卿,爵比列侯(原是第一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二級);第三級為“娙娥”,位比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原是第二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三級);第四級為“俗華”,位比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原是第三級,新編制中,降為第四級);第五級為“充依”,位比二千萬,爵比少上造(原是第四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五級);第六級為“美人”,位比千石,勢比中更(原是第五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六級);第七級為“良人”,位比千萬,爵出左更(原是第六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七級);第八級為“八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右庶長(原是第七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八級);第九級為“七子”,位比八百石,爵比左庶長(原是第八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九級);第十級為“長使”,位比六百石,爵比五大夫(原是第九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十級);第十一級為“少使”,位比四百石,爵比公乘(原是第十級,在新編制中,降為第十一級。“公乘”,文官制度最末一級);第十二級為“五官”,位比三百石(“五官”,雇員階層最高一級,年薪只三百石,微不足道,十二級以下,是劉爽新發明的,但只算雇員階層,已沒有爵位可比。好像少尉以下,便不能算軍官,只能算士官矣。);第十三級為“顧常”,位比二百石(雇員階層第二級,更微不足道);第十四級的名堂頗多,級內再分六等: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娣”“夜者”,位比百石;第十五級也有兩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比斗食(這是小老婆群最低一級,只不過比普通宮女稍有不同。例如《紅樓夢》里的平兒小姐,說她是丫頭吧,她卻有小老婆名份,有丫頭服侍她,還可管丫頭;說她是正式小老婆吧,她卻是個丫頭,跟丫頭拿一樣的錢)。

曹魏時出于文學的浪漫和對雅號的喜好,嬪妃又被分成十二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俗華、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國,皇后之下分后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俗華、美人;魏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魏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剃除順成。太和時,魏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好視中二千石;俗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俸;良人視千石俸。

晉時在皇后之下,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比三公;又設淑妃、淑嬡、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傛華、充華九嬪,位比九卿;在九嬪下設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位比千石以下官員。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減。“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后。始立中官。

余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后庭漸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后,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官: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后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南朝宋在晉制上有增有刪,至宋明帝時規定: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俗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設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傛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建元三年,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子宮置內職,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傛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后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后,又設正陽宮皇后、天皇太后、天皇后、天右皇后、天左皇后,后宮制度至此全亂了。大象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尊天元皇后為天無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為天元圣皇太后,天元皇后楊氏為天元大皇后,天皇后朱氏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陳氏為天左大皇后,正陽官皇后稱皇后。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后,鑒于前朝的積弊,一一加以革新。后宮中也一改舊制,只設皇后正位宮闈。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后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臺,視正七品。

隋煬帝時,后妃、嬪沒有專職,“唯端容麗飾,陪從燕游而已”。煬帝醉心此事,自制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品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為二十七世婦,寶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為御妻。總計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趨侍左右,并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代皇后以下,設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嬡、充儀、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婦:婕好、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王朝宮廷初期:第一級惠妃,第二級淑妃,第三級德妃,第四級賢妃,位比親王;第五級昭儀,第六級昭容,第七級昭媛,第八級修儀,第九級修容,第十級修嬡,第十一級充儀,第十二級充容,第十三級充嬡,位比宰相;第十四級婕好,位比部長;第十五級美人,位比省長;第十六級才人,位比廳長;第十七級寶林,位比郡長(太守、知府);第十九級采女,位比縣長。

唐開元時期,以皇后以下設四夫人不合舊制,“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官、尚儀、尚服各二”。

唐明皇李隆基時,第一級貴妃,位比親王,第二級惠妃,第三級麗妃,第四級華妃,位比宰相;第五級芳儀,第六級芬儀,第七級微儀,第八級昭儀,第九級修儀,第十級充儀,位比部長;第十一級美人,位比省長;第十二級才人,位比廳長;第十二級尚官,第十三級尚儀,第十四級尚服,位比郡長(太守、知府)。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官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后,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好,然后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后官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遼代皇后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之間沒有什么等級差別。元代除了皇后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后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金代則復雜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確規定,選后不取自庶族。金創國之初,后官嬪妃沒有名號。到金熙宗時,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稱。海陵王執政時,后宮寢多,寵妃有12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后官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后宮規制大備。

金代后宮仿照漢制定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皇后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后官內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后宮除了正皇后以外,不無所謂的第二皇后、第三皇后,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后都行。

明代的后官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御幸以后,便獲得妃的名號,進入了皇帝嬪妃的行列。但明代后官除了皇后的稱謂,只有妃這一級,沒有嬪。妃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莊妃、裕妃,其中貴妃在妃這一級中地位最高。

清太祖初起時,官闈未有位號,俗稱妃為“福晉”。到了清入關以后,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了后官號位定制: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母親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寧官,太妃、太嬪隨住;皇后坐鎮中官,主持后宮事務:皇后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十二官;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各宮。清后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

三宮六院嬪妃有多少

帝王是一個特殊的階層,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僅理所當然實行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而且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天下美女人宮侍奉自己一個人。關于帝王妃嬪制度始于何時,難以確考,而帝王妃嬪的數量、名號、等級制度,歷朝歷代也各不相同。所謂“三官六院七十二妃”只是民間一種大概的說法,與實際的后官體制并不符合。

《史記·五帝本紀》以及《烈女傳》等典籍記載,帝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一并嫁給了帝舜,姊妹共事一夫,這大概是見諸文獻的最早的君王的“一夫多妻制”。而根據鄭玄所注《札記·檀弓》,帝嚳、帝堯都是四妃,帝舜有三夫人。

據《通典》記載,“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也就是說,夏王的后妃有12人,殷商王的后妃有39人。后妃制度真正發軔于西周時期,明確天子的后妃是121人。《禮記·昏義》云:“古者天子后立六官,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在后宮內,王后為六宮之主,妃嬪的地位據說與西周的官爵等級是相對應的。“三夫人”位同三公、諸侯,“九嬪”如同九卿,“世婦”如同大夫,“御妻”如同士。雖然很多學者認為,這些記載不無附會或者帶有理想色彩,但是《周禮》《禮記》的記載確實對后世的后妃制度產生了頗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侍妾人數已達數百人。《孟子·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管子·小匡》篇說齊襄公“唯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這數千人大概包括了宮中女樂和宮女。

秦并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稱帝后,在后宮建立了由皇太后、皇后、夫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構成的后妃體制。秦始皇后官規模如何,史書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秦始皇在咸陽先后建成宮殿270余座,沿涇、渭兩河岸邊東西綿延400余里,官室的規模如此龐大,居于宮中的人數之眾也就可想而知了。唐代文人杜牧的《阿房官賦》從文學的角度描寫了秦始皇后妃之眾,“朝歌夜弦,為秦官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另外,“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36年,有的宮人竟然始終沒有輪上見皇帝一面。《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三輔舊事》:“……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后官列女萬余人……”

看來,秦始皇的后官人數已經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數千人上升到萬余人。

西漢王朝建立后,不僅“采選”制度漸漸形成,而且妃嬪等級制度也逐步確立。據《漢書》卷97上,《外戚傳序》及顏師古注,漢初“嫡稱皇后,妾皆稱夫人”。承秦制,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武帝的時候設置了婕妤、娌娥、傛華、充依,元帝加昭儀,于是在“位同至尊”的皇后以下,妃嬪就分為了14個等級:昭儀、婕妤、娙娥、俗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這II個等級是有爵位的,并與朝廷的爵位、官職、俸祿掛鉤;第十二等級是“五官”,第十三等級是“順常”,都沒有爵位,俸祿分別是三百石和二百石:第十四等級也無爵位,俸祿只有百石,名號有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等。此外還有每年采選人官未能進入上述等級的普通宮女,她們沒有封號,也稱“斗食”“有秩”,人數眾多。

王莽的新朝雖然短命,但期間后宮人數也不少。《后漢書》卷41《劉玄傳》:

“王莽敗,唯未央宮被焚而已,其余官館一無所毀,宮女數千,備列后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重庆市| 吉安市| 元江| 新巴尔虎右旗| 赞皇县| 鲁甸县| 河间市| 湟源县| 滁州市| 西贡区| 龙山县| 松桃| 邓州市| 黑山县| 涡阳县| 绥滨县| 新化县| 娱乐| 湖口县| 凤阳县| 滕州市| 禹州市| 吴堡县| 礼泉县| 邛崃市| 贡觉县| 阜新市| 韶关市| 运城市| 舟山市| 亳州市| 额尔古纳市| 新郑市| 邵阳县| 天津市| 延川县| 舟山市| 伊春市| 绩溪县| 晋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