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思維
- 李國平
- 3872字
- 2020-06-01 15:55:57
培養金融思維
階層固化并不意味著向上發展的通道已經完全堵塞了。盡管階層固化已經是一種常見的形態,但畢竟還是有些人成功實現了逆襲。逆襲成功的并非只有馬云,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幾位教授的研究表明,2010—2014年,有4.77%的人從收入最底層成功地上升到了收入最高層,有7.38%的人從收入第二低的階層成功地上升到了收入最高層。
階層固化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聽天由命、放棄努力,努力還是會有回報的,不過,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才會事半功倍。知識改變命運,古往今來許多例子也都印證了這一點。清華大學的教授們在論文中說,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識確實可以提高自己向上發展成功的概率;隨著信息化浪潮的到來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知識不僅僅泛指一般的通用型知識,像金融知識一類的專業型知識也應該予以重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社會階層日益固化、階層流動性降低的大背景下成功實現自己人生的逆襲。
日常生活處處是金融
金融早已深入并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而有時候我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比如匯率與利率這兩個東西就影響著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
2019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已經下跌到6.99∶1。人民幣匯率的下跌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有人說,我不出國,就不受匯率的影響。其實,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下跌會影響到幾乎所有人,因為進口商品會變貴。現在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約1 300億美元的商品,包括大豆、計算機芯片等我們日常生活都要用到的商品。2016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大約3 600萬噸大豆。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6.5∶1的時候,進口價值100億美元的大豆,中國的進口商需要花650億元;當匯率下跌到6.99∶1后,進口價值100億美元的大豆,中國的進口商就需要花699億元了,比之前多了49億元。進口商在國內轉賣大豆的時候,就會相應地提高價格,最終導致國內的大豆制品價格上漲。而芯片是用在計算機上的,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下跌后,芯片的進口價格就會上漲,最終導致中國國內計算機價格上漲。
再說利率。2019年4月底,有調查顯示,2018年中國女性獨立購房者在所有購房者中的占比高達46.7%,接近男性購房者的占比。在北京、深圳兩座一線城市,購房者性別比例接近1∶1。購房就會有月供,而中國人民銀行提高或者降低基準利率,我們的月供就會相應上升或者下降。
有人說,全款購房就不受中國人民銀行加息或者降息的影響。確實有很多人全款購房,據上述調查,在一線城市,31%的女性全款購房,而在二線城市,全款購房的比例更是高達35%。但是,即使全款購房,中國人民銀行的加息或者降息仍然會影響我們所有人。例如,現在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年利率為0.35%,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75%,而2019年4月中國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為2.5%,也就是通貨膨脹率為2.5%。如果我們將錢存入銀行,表面上我們從銀行收到了利息,但我們的實際存款利率是負的,實際上我們是在倒貼錢給銀行。如果中國人民銀行降息,那么CPI很可能會進一步上漲到3%甚至更高,結果我們會倒貼更多的錢給銀行。因此,中國人民銀行的加息或降息會影響到所有人。
不上經濟學家的當
金融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需要了解金融的基本知識、了解金融運行的邏輯。了解了這些之后,大家就可以培養金融思維,從而能夠判斷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金融問題與金融現象。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夫人曾經是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1983年羅賓遜夫人去世時,第二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保羅·薩繆爾森在悼念文章中說:“羅賓遜夫人是迄今為止,所有偉大經濟學家中唯一的女性。”羅賓遜夫人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學習經濟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不受經濟學家們的欺騙。”
識破假故事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包括一些所謂的專家、企業家與媒體,總會有意無意地曲解政府政策,以及經濟與金融問題。有的人甚至以此在公眾中制造焦慮感,并從中牟利。
2019年1月29日,《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一文在微信朋友圈被瘋狂轉發。但是,我很快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漏洞。文章說,狀元畢業一年半的時候,公司老板給他一大筆錢,讓他做假賬,狀元拒絕了。為什么這是一個明顯的漏洞呢?學過會計的人都知道,做假賬比做真賬還難,就算是“四大”的注冊會計師,做假賬都不一定能做到天衣無縫,畢業一年半的新員工絕對沒這個能力。讓他做假賬,只能說明要么這個老板傻到自己找死,要么這篇文章是編造的。后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這個事情說明,如果我們具有金融行業的基本常識,就不容易被專門夸大事實甚至編造故事、熬毒雞湯的人所欺騙。
永續債并不意味著中國版量化寬松
2019年1月底,財政部某官員提出,希望擴大國債在貨幣政策操作中的運用,推動實施國債作為公開市場操作主要工具的貨幣政策機制。2019年1月24日晚上,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說,為提高銀行永續債的流動性,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可以使用持有的合格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從中國人民銀行換入央行票據。
于是,很多媒體與所謂的專家開始炒作說,中國也要像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美國那樣,搞中國版的量化寬松了,通貨膨脹馬上就要來了。1月25日,中國銀行發行了400億元的永續債。1月26日,朋友圈里開始有人轉發一篇題為《永續債,中國版QE(量化寬松)在路上了》的文章,其閱讀量達到6萬。
其實,財政部官員的意思不過是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投放貨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以及國務院批準的其他貨幣工具。因此,無論是中國人民銀行購買國債,還是購買金融機構的永續債,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兩件事跟量化寬松并沒有必然的聯系,根本就沒有什么可以大驚小怪的。如果我們有一點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如何運作的常識,就不會被這些媒體與所謂的專家忽悠。
金融思維與家庭財務自由
胡潤研究院在《2017至尚優品——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中提出了與實現財務自由對應的具體數值: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需要2.9億元;在杭州、南京、成都等二線城市,需要1.7億元。
胡潤研究院的這份報告基于對449位個人資產在1 000萬元以上的中國高凈值人士的調查,這些高凈值人士來自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以及主要的二線城市。這些高凈值人士認為,平均41歲能實現財務自由,比2016年提早了2年。
就2.9億元這一金額而言,普通人基本上一輩子都沒有辦法實現這個目標,買房、買車、養老育兒已經讓普通人筋疲力盡。
什么是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是西方投資理財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你不用為日常生活開銷而努力工作以賺錢的狀態。簡單地說,就是即使你不工作、不朝九晚五地上班,也不必為吃喝玩樂所需要的開支發愁,因為你可以從工作之外的其他渠道獲得現金收入,而這些收入足以支付你的日常開支。
如果你每月的開支是10 000元,但你不用工作也能獲得10 001元的現金收入,那你就已經實現人人都羨慕的財務自由了。這10 001元的收入被稱為“臨界點”,一旦突破這個臨界點,只要不發生重大的災難,你就可以不用為了生存而工作了。
實現了財務自由,你就有足夠的金錢、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例如去旅游、攝影、寫書,或者參與公益事業。
但是,在一個國家中,只有少數人或者極少數人能夠實現財務自由,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試圖實現財務自由,這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崩潰。道理很簡單,試想一下,如果絕大多數人不上班、不工作,會是什么結果呢?所以,只能讓少數人或者極少數人實現財務自由。
而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努力早日成為這少數人或者極少數人中的一員。
財產性收入:財務自由的關鍵
要實現財務自由,一定要有工資之外的收入,就是要有財產性收入。之前說過,財產性收入是與工資性收入相對而言的,財產性收入就是利用財產而產生的收入,包括銀行存款利息、持有股票得到的紅利、股價上漲產生的資本增值、房租收入、著作權與專利權收入,等等。
但很多人的財產性收入很少,甚至根本沒有財產性收入。絕大部分財產性收入集中在那些已經實現財務自由的少數人或者極少數人手中。2007年,在全國所有的財產性收入中,最富有的10%的人群占了30%,到2013年,最富有的10%的人群所占比例達到60%。最窮的人幾乎沒有任何財產性收入,也就不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那么要增加財產性收入,就要學會投資理財,而要做好投資理財,就要懂金融。在財產性收入中,存款的利息收入、股票的股利收入、股票價格上漲帶來的資本增值以及房租等,都是通過投資理財才能獲得的。
但是,投資理財是一個風險很高的金融活動。這幾年有一個流行的說法,“土豪死于信托,中產死于炒股,貧民死于P2P(個人對個人借貸)”,而信托、炒股與P2P都是金融活動。還有一個被人們普遍認同的現象是,股市里面“70%的人是虧損的,20%的人不賠不賺,只有10%的人是賺錢的”。所以,想要通過投資股票增加資產性收入,我們就需要了解股市,不僅需要了解影響整個股市走勢的宏觀方面的因素,也要了解影響具體某只股票或者某些股票走勢的微觀方面的因素。此外,在股市里,你買的是股票,但實際上你還是在與人打交道,即你是在與別的投資者打交道,不要被他們忽悠了。
有一個說法,一流的投資者研究投資者情緒,就是股民們的喜怒哀樂等;二流的投資者研究政府政策;三流的投資者研究企業基本面,就是企業的產品、競爭力、利潤率之類;四流的投資者研究K線,就是股票價格的走勢、股票交易量等。你可能會說,一流的投資者研究的是股民們的喜怒哀樂,這也是金融嗎?不錯,這就是金融。金融學里面有一個東西叫行為金融學,它研究的就是你的喜怒哀樂如何影響你的投資理財決策。一些投資大師,例如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凱恩斯與“金融大鱷”索羅斯,都是能夠看透他人心理的人,他們對行為金融學的掌握與運用達到了絕大部分人無法達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