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美國史學的新趨向

在上述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美國史學在種族問題上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動向。最顯著的變化反映在史學觀念方面。在美國史學中存在數百年的種族主義終于得到清算,美國歷史不再是受上帝恩寵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開疆拓土、傳播文明的歷史,而是一部包括白人在內的許多種族共同開發北美大陸、塑造和豐富美國文化的歷史。雖然各個種族在歷史上的命運和遭遇各不相同,而且少數種族在實際的種族關系格局中長期處于不平等地位,但他們在歷史研究中應當受到平等的對待,因為他們都是美國歷史的參與者和創造者,都是美國歷史的主角。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多元的、平等的種族史觀,各個種族及其互動對美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得到突出的強調,美國歷史不再是白人的獨角戲,而是各個種族共同出演的多幕劇。用美國日裔學者羅納德·高木的話說,這樣一種包容所有種族的歷史,乃是一種“更為準確的歷史”。[1]

在這方面得風氣之先的是曾任美國歷史學家組織主席的加里·納什。他在1974年出版《紅種人、白人和黑人》一書,運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將美國早期史描述為多個種族、多種文化相互交流和沖突的歷史,把“種族”看成和“階級”一樣重要的歷史分析范疇,充分強調了種族和文化的交匯在早期美國社會的重要性。[2]沿著納什開辟的路向,許多學者對非洲文化和土著文化在美國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這種新的種族史觀的影響還及于美國史的其他領域。例如,在重建史研究中,鄧寧學派那種完全忽視黑人作用、將南部片面看成白人的南部的觀點,被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修正派學者徹底推翻;在埃里克·方納所著《重建:美國未完成的革命》中,黑人的經歷成為研究重點,他們不再是重建的被動受益者或受害者,而是積極的中心角色。[3]

伴隨史觀的變化,關于少數種族的史學獲得迅速發展,在目前美國史學中處于前沿,并且分化出許多具體而細微的研究領域。在傳統史學中,對種族問題雖有涉及,但僅處于附屬和次要的地位,例如,對奴隸制和黑人的研究不過是南部史或重建史的邊緣,印第安人只有在殖民爭奪史和西部史中才作為陪襯出現。也就是說,少數種族的歷史沒有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隨著新史學的成長,少數種族的歷史成為十分熱門的課題,在研究中形成了許多新的領域,出現了許多有影響的學者和史學著作。[4]黑人史在當今美國史學中異軍突起,日升月恒。[5]在黑人史范圍內進一步分出許多更小的領域,如黑人婦女史、黑人勞工史、民權運動史、城市黑人史、奴隸制研究、黑人文化史等等。土著文化和印第安人歷史也是一個異彩紛呈的學術園地。弗雷德里克·霍克西等人在1991年編輯了一部《土著美國人書目提要》,有選擇地輯錄了1300余種書目。[6]近年來,有關土著美國人的出版物在美國圖書館的書架上更是琳瑯滿目。在亞裔美國人史、西班牙裔美國人史等領域,也是成果迭出。另外,對少數種族婦女史的研究成為一種學術新潮,由于可以同時運用“種族”和“性別”兩個新的分析范疇,故備受年輕學者的重視。[7]

研究角度的轉換,可以說是關于種族的新史學的另一個特點。以往對少數種族歷史的研究,大多從白人的角度出發;甚至在少數種族的歷史成為獨立的領域以后,少數種族一度仍被看成被動的受害者,研究的重點仍在于白人對少數種族的態度,這樣寫出的仍舊是以白人為中心的少數種族歷史。在多元文化主義框架內形成的少數種族史學,注重的是以少數種族為中心的歷史,這種歷史的主角不再是白人,而是少數種族自己,于是就產生了從少數種族的角度研究少數種族歷史乃至整個美國史的新視角。這種新視角在黑人史方面表現得最為顯著。從前,黑人的歷史是從奴隸主和白人社會的角度撰寫的,黑人在這種歷史中實際上只是白人的創造物;至于黑人在奴隸制下的生活、感受和信仰,則完全沒有進入史學家的視野,甚至沒有人意識到還存在一個黑人自己的世界。70年代以來,從黑人自身的角度來探討黑人的生活和文化,成為一種新的研究路向,尤金·吉諾維斯的《奴隸們創造的世界》(1974年)和赫伯特·古特曼的《奴役和自由中的黑人家庭》(1976年),在這方面具有代表性。不過,從少數種族的角度看美國史這種研究路向,遇到的最大難題是資料不足。特別是印第安人和奴隸制下的黑人大多不識字,沒有留下多少文字資料。學者們所依賴的基本上還是白人的記載和官方的文獻,如法庭記錄、遺囑、財產清單、交易單據等等,這對于真正了解少數種族自己的世界是一個很大的制約。[8]

從整個美國史學的發展來看,“種族”作為一個基本分析范疇進入歷史研究,也許具有更為重大的意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史學開始由描述性史學向分析性史學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對理解美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分析范疇,如特納的“邊疆”和“地域”,查爾斯·比爾德的“經濟集團”,左派史學家的“階級”,等等。在新的種族史學日益深化的同時,“種族”作為一個分析范疇,在美國史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無論是研究美國歷史上的社會分層、權力和資源的分配,還是探討普通民眾的政治行為、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種族”都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由于種族因素的卷入,許多歷史問題變得更為錯綜復雜,因為任何一個種族內部都存在社會分層和性別的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分歧和不平等,于是,“種族”和“階級”“性別”這些范疇發生交叉。可見,將“種族”作為一個分析范疇的結果,是極大地深化了對美國歷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理解。這一點正是近期美國史學的特色所在。

在政治史和勞工史領域,“種族”作為一個分析范疇尤其具有價值。新政治史側重研究民眾的政治行為,特別是投票行為,經過李·本森等人的研究發現,決定公民投票行為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地域”“經濟利益”或“階級”,而是種族和文化。[9]近十余年來,種族因素在勞工史中的意義逐漸得到重視,研究的重心轉向工會的種族行為、黑人和其他少數種族工人的經歷及其活動、白人工人的種族認同感等問題,特別是對種族意識和階級意識交織狀況的探討,加深了對美國工人階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的認識。[10]《勞工史》雜志還出版過關于種族和階級的專號。尤有進者,美國勞工史學者根據英國史學家E.P.湯普森關于工人階級形成的解釋模式,對美國工人階級的形成(making)問題進行了探討,發現由于種族和族裔因素的作用,美國工人階級存在一個“解體”(unmaking)和“重塑”(remaking)的問題。[11]這是美國勞工史學所取得的一個新的收獲。

[1] 羅納德·高木:《通過一面不同的鏡子來講授美國史》(Ronald Takaki,“Teaching American History through a Different Mirror”),《視角》,第32卷第7期(1994年10月),第12頁。高木著有《一面不同的鏡子:多元文化美國史》(A Different Mirror: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波士頓1993年版。

[2] 加里·納什:《紅種人、白人和黑人:北美早期的人民》(Gary B.Nash,Red,White,and Black:The Peoples of Early America),新澤西州恩格爾伍德克利夫斯1974年版,重點參見第3—4、310—319頁。

[3] 埃里克·方納:《重建:美國未完成的革命》(Eric Foner,Reconstruction:America's Unfinished Revolution,1863-1877),紐約1988年版,前言第19—26頁。

[4] 《美國歷史雜志》1993年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其中要求被調查者例舉本人最為推崇的3—4種美國史學著作,得到20人同時提名的書僅11部,而其中與種族問題相關的著作就有5種,占45.45%。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關于種族問題的研究在美國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參見《美國歷史雜志》,第81卷第3期(1994年12月),第1206—1208頁,表3.2。

[5] 關于最近幾十年美國黑人史的研究狀況,參見托馬斯·霍爾特:《非洲裔美國人的歷史》(Thomas C.Holt,“African-American History”),載埃里克·方納編:《新美國史》(Eric Foner,ed.,New American History),費城1997年版,第311—332頁。

[6] 弗雷德里克·霍克西等編:《土著美國人書目提要》(Frederick E.Hoxie,et al.,eds.,Native Americans: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1991年版。

[7] 參見杰奎琳·瓊斯:《現代美國的種族和性別》(Jacqueline Jones,“Race and Gender in Modern America”),《美國史學評論》,第26卷第1期(1998年3月),第220—238頁。

[8] 參見凱瑟琳·布朗:《超越大辯論:美國早期的性別和種族》(Kathleen M.Brown,“Beyond the Great Debate:Gender and Race in Early America”),《美國史學評論》,第26卷第1期(1998年3月),第98—99頁。

[9] 李·本森:《杰克遜民主的概念》(Lee Benson,The Concept of Jacksonian Democracy:New York as a Test Case),普林斯頓1961年版,第270—328頁。

[10] 參見埃里克·阿尼森:《黑人和白人工人、種族與勞工史學的狀況》(Eric Arnesen,“Up from Exclusion:Black and White Workers,Race,and the State of Labor History”),《美國史學評論》,第26卷第1期(1998年3月),第146—174頁。

[11] 參見詹姆斯·巴雷特:《自下而上的美國化:移民和美國工人階級的再造》(James R.Barrett,“Americanization from Bottom Up:Im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United States,1880-1930”),《美國歷史雜志》,第79卷第3期(1992年12月),第996—102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泸西县| 嘉荫县| 武陟县| 安宁市| 瑞丽市| 大新县| 安化县| 隆安县| 红河县| 垫江县| 昆明市| 嘉鱼县| 长乐市| 青阳县| 太和县| 页游| 正宁县| 全南县| 麻阳| 瓦房店市| 蒙山县| 南丹县| 鲁山县| 噶尔县| 大渡口区| 公安县| 台安县| 宜宾县| 凉城县| 滁州市| 柳河县| 庄河市| 正宁县| 澎湖县| 博白县| 鲁甸县| 内丘县| 晋州市| 家居|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