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社會與學術的互動

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多種族社會,這種多樣性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不過,在美國史學史上卻長期存在一種反常的情形:學者們受到時代精神、意識形態以及各種利益的制約,對種族問題的重要性非但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反而以種族主義的態度撰寫美國史。浸潤種族主義的史學有幾個突出的特點:一、認為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是最優秀的種族,是美國歷史的創造者,他們肩負上帝的使命,將北美大陸開拓發展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度;二、不僅完全忽視白人以外的其他種族在美國歷史中的作用,而且根本不從正面涉及這些種族的歷史;三、將白人對其他種族的壓迫和歧視說成天經地義的正當之舉。在殖民地時期那種相當粗糙的歷史記述中,這些偏見即已十分強烈;在后來的喬治·班克羅夫特、弗朗西斯·帕克曼、約翰·菲斯克、弗雷德里克·杰克遜·特納等一大批歷史學家所撰寫的美國史當中,這些特點表現得更加鮮明。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史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種族主義在史學中的影響得到逐步肅清,種族問題在美國歷史中的重要性愈益受到重視,涉及種族問題的課題成為研究的熱點,“種族”和“階級”“性別”一起,成了近期美國史學的基本分析范疇。

史學的這種新趨勢在一定意義上乃是社會變動的反映。近幾十年來,美國少數種族的人口增長甚快,在美國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大。1900年,白人以外的其他種族人口為919.4萬,占全美人口的12.08%;1970年,黑人和其他少數種族人口為2538.7萬,占總人口的12.39%。[2]比重變化不大,但絕對數量增長了2.76倍。此后,少數種族人口增長速度遠勝于白人,1980年他們的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增至17.87%,1990年更達到6236萬,占總人口的23%。[3]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口日眾的種族的群體認同和政治意識不斷增強,不再只是人種學意義上的群體,而成了民族學和政治學意義上的群體,在美國已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開始自覺反思數百年來所受的壓迫和苦難,積極爭取自己種族的權利和地位。特別是黑人,在少數種族中不僅人數最多,而且政治意識最強,組織化程度最高,在反抗歧視、爭取平等的運動中走在前列。其他種族和文化群體與之桴鼓相應,使少數種族的社會政治行動聲勢極盛。與此同時,少數種族成員在大學和研究機構所占的比重也大為增加。1960—1988年間,美國大學在校學生中少數種族的比例由6%增至近20%;1985年,大學教師中的非白人達到10%。[4]這些人中有不少是職業歷史學家。以上種種情況表明,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少數種族都開始顯示自己的力量。

少數種族的崛起引起了許多連鎖反應。在社會潮流的推動下,美國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改善少數種族處境和地位的政策,致力于從法律上和制度上消除種族歧視和迫害;美國社會也重新認識種族問題,作為主流種族的白人開始反思數百年來對少數種族的態度,多元文化主義取代種族主義,逐步成為美國社會對待種族和文化問題的基本原則。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基礎是文化相對主義,它反對用唯一的和絕對的標準衡量各種文化的高低優劣,不再將某種文化定于一尊,而承認各種文化的價值和地位,主張平等對待不同的文化,承認各種族、各種文化對美國的貢獻和作用。在美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白人長期反感于種族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多樣性,對其他種族和文化采取歧視態度;而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表明白人終于承認并采取寬容的態度來面對多元文化的現實。在這種輿論氣候和思想背景下,改變以往對少數種族歷史的不公正狀況,全面改寫長期由白人所主宰的美國史,也就成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

這期間美國史學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革新,則為重新認識少數種族的歷史創造了學術條件。二戰以后,傳統史學陷于困境,在社會科學的推動下,歷史學家更新觀念,在方法、史料和研究領域等多方面進行新探索,促成了一種不同于傳統史學的新史學。新史學的一個核心觀念乃是,普通群眾在歷史中居于中心地位,應當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他們的生活、價值、信仰和行動加以研究,從而撰寫一種“從下往上看”的美國史。這樣,過去那些遭到忽視的少數種族人群,自然就成為史家關注的對象。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對史學的滲透,則為少數種族史學的興起提供了概念和理論。

[1] 這里所用的“種族”一詞,包含人種學和民族學上的雙重含義,既指“race”,也包括“ethnic groups”。

[2] 美國商務部國情調查局:《美國歷史統計:殖民地時期至1970年》(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Colonial Time to 1970),華盛頓1975年版,第9頁。

[3] 美國商務部國情調查局:《1993年美國統計摘要》(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 Census,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1993),華盛頓1993年版,第14、18頁。

[4] 轉引自勞倫斯·萊文:《克列奧、準則和文化》(Lawrence Levine,“Clio,Canons,and Culture”),《美國歷史雜志》,第80卷第3期(1993年12月),第86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龙州县| 墨脱县| 繁昌县| 揭东县| 宕昌县| 鸡西市| 苍南县| 玉门市| 登封市| 毕节市| 林口县| 文化| 忻城县| 南木林县| 石台县| 承德市| 庆城县| 临武县| 瓮安县| 泰安市| 同江市| 洛扎县| 高唐县| 舟山市| 怀宁县| 紫云| 沙坪坝区| 榕江县| 敦化市| 泾阳县| 漳平市| 山丹县| 定南县| 平江县| SHOW| 阿拉善盟| 广州市| 池州市| 上栗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