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前期《知新報》詩歌與詩界革命之先聲

澳門《知新報》醞釀于1896年秋冬之際,創刊于1897年2月20日,初為五日刊,自第20冊起改為旬刊,主其事者為梁啟超、何樹齡、康廣仁、徐勤、韓文舉等,可說是上海《時務報》的姊妹刊物。[1]維新派首領選擇在澳門創辦此刊,確有長遠眼光。照籌辦人梁啟超的說法,澳門地處“濠鏡海隅,通商最早;中西孔道,起點于斯”,正是對《時務報》“久懷擴充”之意的梁氏看好的理想辦報地點。[2]《知新報》的辦刊宗旨,初以“提倡圣學,無昧本原,采譯新書,旁搜雜事”[3]相標榜,為維新變法思想張目之意圖非常明顯。“由于《時務報》百日維新期間即已改組為《昌言報》,比之《時務報》,《知新報》更完整地反映了維新變法運動勃興、中挫、苦斗以及稍后轉向的全過程。”[4]《知新報》堅持到了1901年2月,出至第134冊停刊,成為以康、梁為首領的維新派知識分子在華南的宣傳重鎮。

如果以1900年2月《知新報》開辟“詩詞隨錄”等常規性詩歌欄目為界,將《知新報》詩歌分為前后兩期的話,那么,1898年3—5月連載的畏廬子《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則是前期《知新報》報刊詩歌的全部收獲。不過,無論是對于林紓早期詩歌寫作與傳播而言,抑或是對于《知新報》所載詩歌及其與梁啟超倡導的“詩界革命”之關系而論,《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在澳門《知新報》刊發,都是一件值得關注的文學事件。

林紓《閩中新樂府》寫于甲午敗績、馬關簽約之際;啟發蒙昧,救亡圖存,是其創作動因。詩人開篇交代創作宗旨道:“兒童初學,驟語之以六經之旨,茫然當不一覺,其默誦經文,力圖強記,則悟性轉窒。故入人,以歌訣為至。聞歐西之興,亦多以歌訣感人者。閑中讀白香山諷喻詩課少子,日仿其體,作樂府一篇,經月得三十二篇。”[5]此時的村學究畏廬子,何以知曉“歐西之興”亦“多以歌訣感人”?可見,林紓創作《閩中新樂府》的動因及其所選擇的文學形式,既有危亡時局的刺激和白居易樂府詩的熏陶,又有域外文學思想的啟迪。

林紓《閩中新樂府》“皆由憤念國仇,憂閔敗俗之情,發而為諷刺之言,亢激之音”[6],體現出強烈的民族危亡意識、政治改革意念和社會批判精神。《閩中新樂府》計29題32首,仿白居易《新樂府》50首“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之式,一詩一事,一事一議,均含諷喻之旨;其取材傾向和主題意向,大體可歸結為時政糾彈和陋俗批判兩大類型。

《閩中新樂府》組詩中的時政糾彈主題,機鋒所向,涵蓋內政、外交、教育、兵制、宗教、吏治、稅收等領域。如《國仇》篇旨在“激士氣”,《渴睡漢》旨在“諷外交者勿尚意氣”,《五石弓》旨在“冀朝廷重武臣”,《村先生》旨在“譏蒙養失”,《興女學》旨在“美盛舉”,《獺驅魚》旨在“諷守土者勿逼民入教”,《關上虎》旨在“刺稅厘之丁橫恣陷人”,《謀生難》旨在“傷無藝不足自活”,《哀長官》旨在“刺不知時務”,《餓隷》旨在“譏役人失其道”,《郭老兵》旨在“刺營制”,《知名士》旨在“嘆經生詩人之無益于國”,《番客來》旨在“憫去國者之懷歸”,《燈草翁》旨在“傷貧民苦于稅券”……寄寓著振礪民氣、張我國權、愛國尚武、興辦女學、改良吏治、重視工商、發展經濟、稅制改革、兵制改革等思想主張,雪我國恥、變法圖強是其主旋律。

我們選《知名士》看看:

知名士,好標格,詞章考據兼金石。考據有時參說文,諧聲假借徒紛紜。辨微先析古鐘鼎,自謂冥搜駕絕頂。義同聲近即牽連,一字引證成長篇。高郵父子不敢擊,凌轢孫洪駁王錢。既汗牛,復充棟,驟觀其書頭便痛。外間旁事爛如泥,窗下經生猶作夢。白頭老輩鬢飄蕭,自謂經學凌前朝。偶聞洋務斥狂佻,此舌不容后輩饒。有時卻亦慨時事,不言人事言天意。解否暹羅近漸強,一經變法生民康。老師枉自信干羽,制梃豈堪撻秦楚?既適裸國當裸身,變通我但專神禹。方今歐洲吞亞洲,噤口無人談國仇。即有詩人學痛哭,其詩寒乞難為讀。藍本全鈔陳簡齋,祖宗卻認黃山谷。亂頭粗服充名家,如何能使通人伏?盧轉運,畢尚書,昨有其人今則無,名士名士將窮途。[7]

既嘲笑埋頭故紙堆、頭腦冬烘、不問時事、不識時務的漢學家,又譏刺作詩以宗宋為風尚的學宋詩人,在倡導時務經濟之學和變法自強主張的同時,流露出對不能學以致用的名士之學和學古不化的名士之詩的鄙薄之情,其思想見解和報國志向,可謂超越流俗。

《閩中新樂府》組詩中的陋俗批判主題涉及面很廣,舉凡纏足、溺女、虐婢、齊醮、看相、跳大神、看風水、檢日子等社會百相,以及鴉片流毒、庸醫誤人、士夫迷信、術家青盲、道士斂財、和尚富足等怪現狀,都在針砭之列。如《小腳婦》旨在“傷纏足之害”,《水無情》旨在“痛溺女”,《棠梨花》旨在“刺人子惑風水之說不葬其親”,《非命》旨在“刺士大夫聽術家之言”,《跳神》旨在“病匹夫匹婦之惑于神怪”,《灶下嘆》旨在“刺虐婢”,《生髑髏》旨在“傷鴉片之流毒”,《殺人不見血》旨在“刺庸醫”,《檢歷日》旨在“惡日者之害事”,《郁羅臺》旨在“譏人子以齊醮事亡親”,《肥和尚》旨在“譏布施無益”等,寄寓著反迷信、講科學、反纏足、倡女權、反陋俗、倡新風、反特權、倡民權等思想意蘊。

我們以《小腳婦(傷纏足之害也)》為例,全詩共三段,開篇一段言:

小腳婦,誰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許。下輕上重怕風吹,一步艱難如萬里。左靠媽媽右靠婢,偶然蹴之痛欲死。問君此腳纏何時,奈何負痛了無期?婦言儂不知,五歲六歲才勝衣,阿娘作履命纏足。指兒尖尖腰兒曲,號天叫地娘不聞,宵宵痛楚五更哭。床頭呼阿娘,女兒疾病娘痛傷,女兒顛跌娘驚惶,兒今腳痛入骨髓,兒自凄涼娘弗忙。阿娘轉笑慰嬌女,阿娘少時亦如汝,但求腳小出人前,娘破功夫為汝纏。豈知纏得腳兒小,筋骨不舒食量少。無數芳年泣落花,一弓小墓聞啼鳥。[8]

以明白如話之語,狀寫出女兒纏足的痛苦情狀,極具感染力和啟蒙功效。該篇雖無新名詞和新意境,但有新情感和新眼光;大量采用民間口語,通俗易懂,活潑清新,易于流傳。

無論是時政糾彈主題,抑或是陋俗批判主題,其核心宗旨均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報國仇、雪國恥、強國基、張國權,成為貫穿《閩中新樂府》組詩的一條紅線,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19世紀末年吶喊出先覺者悲愴的呼聲,奏響了時代強音。首篇以《國仇》命名,系開篇點題,開宗明義:“國仇國仇在何方,英俄德法偕東洋”“我念國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滅”[9]。念及國仇,詩人悲憤難抑,大有不報國仇誓不為人、不雪國恥死不瞑目之勢;報國仇、雪國恥,實乃林紓創作《閩中新樂府》的思想情感原點。“方今歐洲吞亞洲,噤口無人談國仇”[10],此情此境令畏廬子大為憤慨。第四篇《村先生》有言:“今日國仇似海深,復仇須鼓兒童心。法念德仇亦歌括,兒童讀之涕沾襟”“強國之基在蒙養,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11]。國仇似海深,雪恥靠少年,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此之謂“強國之基在蒙養”;“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12],此之謂“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歐人上”。《興女學》有言:“母明大義念國仇,朝慕語兒懷心頭。兒成便蓄報國志,四萬萬人同作氣。女學之興系匪輕,興亞之事當其成。”[13]倡導女學的動因,亦在報國仇、雪國恥;而其最終目標,在于振興中華。

白居易的新樂府諷喻詩追求婦孺能曉的通俗平易效果,林紓《閩中新樂府》亦以質樸自然、平易暢達為基本風格。或許正因如此,胡適將其定位為“很通俗的白話詩”[14]。然而,從其創作面貌來看,《閩中新樂府》并非現代意義上的“白話詩”,而是半文半白、中西兼采的較為通俗的近代歌詩,語言的近代化與白話化是其鮮明特征,與不久之后梁啟超提出的“新意境”“新名詞”與“古風格”三長兼備的“詩界革命”創作綱領[15],倒是有幾分暗合;盡管并非所有詩作都采用了新名詞,亦非每篇都有“新意境”,要皆時代氣息濃郁,近代意識明顯,無論從思想內容來考察,抑或從詩體語體來衡量,大都可納入“新派詩”行列。

我們以首篇《國仇(激士氣也)》為例,看看其鮮明的新派詩特征:

國仇國仇在何方,英俄德法偕東洋。東洋發難仁川口,舟師全覆東洋手。高升船破英不仇,英人已與日人厚。沙侯袖手看亞洲,旅順烽火連金州。俄人柄亞得關鍵,執言仗義排日本。法德聯兵同比俄,英人始悔著棋晚。東洋僅僅得臺灣,俄已回旋山海關。鐵路縱橫西伯利,攫取朝鮮指顧間。法人粵西增圖版,德人旁覷張饞眼。二國有分我獨無,膠州吹角聲鳴鳴。鬧教閧兵逐官吏,安民黃榜張通衢。華山亦有教民案,殺盜相償獄遂斷。蹊田奪牛古所譏,德已有心分震旦。虎視耽耽劇可哀,吾華夢夢真奇哉。歐洲克日兵皆動,我華猶把文章重。廷旨教將時事陳,發策試官無一人。波蘭印度皆前事,為奴為虜須臾至。俄人遠志豈金遼,德國無端釁屢挑。英人持重遲措手,措手神州皆動搖。剖心哭告諸元老,老謀無若練兵好。須求洋將練陸兵,三十萬人堪背城。我念國仇泣成血,敢有妄言天地滅。諸君目笑聽我言,言如不驗刳吾舌。[16]

以議論為詩,以文為詩,新名詞與流俗語冶為一爐,新思想與舊風格相互交纏,可謂詞駁今古、理融中外。

澳門《知新報》所刊《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對梁啟超其后策劃《新小說》詩歌欄目產生過切實的影響。在任公的最初規劃中,題詠中西史實的“詠史樂府”和“專以直陳中國今日時弊為主”的“感事樂府”,是《新小說》詩歌專欄的基本特色。[17]這一設計,其實是畏廬子《閩中新樂府》的擴大版,不過是將其題材和地域擴大到全國和泰西而已。以1903年7月《新小說》第5號所刊雪如《新樂府十章》為例,其所表現的鏟奴性、張女權、開民智、新民德、講群治、振國威、倡廉恥、清吏治、學科學等思想主張,林紓《閩中新樂府》基本上都涉及了;該組新樂府詩忠君觀念與愛國思想兩位一體,新名詞與流俗語并行不悖,思想半新半舊,詩體不今不古,內容和形式上均體現出過渡時代特有的過渡形態,亦與林紓《閩中新樂府》相仿。

一年半之后,丘逢甲《海上觀日出歌》見諸《知新報》,中有“完全主權不曾失,詩世界里先維新”[18]之句;又過了半年,康有為《聞觀天演齋主欲為政變小說詩以速之》刊發在《知新報》,中有“以君妙筆為寫生,海潮大聲起木鐸”[19]之語。用這幾句詩來評價《閩中新樂府》的先鋒作用和時代意義,亦堪稱允當。“海潮大聲起木鐸”,敲響的是警世、醒世和覺世之鐘,吹奏的是革新圖強的時代大“潮音”;“詩世界里先維新”,體現出甲午敗績之后近代詩歌求用于世的功利性和詞駁今古、理融中外的詩體解放精神。

丘詩和康詩見諸《知新報》時,歷史的車輪已走到20世紀初年;梁啟超揭橥“詩界革命”旗幟的《汗漫錄》已于1900年2月在《清議報》發表,詩界革命運動已經依托《清議報》開展起來;而接受任公遙控指揮的《知新報》幾乎在同一時間率先響應“詩界革命”號召,開辟了“詩文雜錄”專欄。這一舉措改變了此前《閩中新樂府》組詩作為一個特例和個案刊發的狀況,詩歌專欄自此成為《知新報》常規欄目,近一年時間里刊發了康有為、潘飛聲、丘逢甲、邱煒萲、秦力山、蔣同超、李東沅等約50位詩人175首詩歌,成為詩界革命運動起步階段所依托的華南報刊重鎮。

如果說黃遵憲1870年代即已付諸實踐的“新派詩”乃詩界革命之先導,1896年前后夏、譚、梁三人試驗小組一年多時間里秘密嘗試的一批晦澀難懂的“新學詩”為詩界革命之前奏,那么,與“新學詩”同期問世而在戊戌前夕刊發在其后成為詩界革命延展到華南地區的新陣地——澳門《知新報》的畏廬子《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其題旨和詩體特征又大體符合梁啟超其后提出的“詩界革命”的創作綱領與革新方向,且對其后梁氏策劃《新小說》詩歌專欄及該雜志刊發的一批新樂府詩歌有著示范意義,洵為詩界革命之先聲。

如果說黃遵憲“新派詩”為梁啟超發起的“詩界革命”提供了符合“以舊風格含新意境”詩學標準的新詩樣板,夏、譚、梁三人嘗試的“新學詩”為詩界革命運動提供了打破傳統詩學網羅的精神力量和引新學語入詩的經驗教訓,那么,林紓《閩中新樂府》則在以傳統新樂府體輸入嶄新的時代內容并對其進行近代化改造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閩中新樂府》所傳達出的新思想、新情感、新意境及作為其表現手段的新名詞、新語句,顯示出濃郁的近代氣息;其所體現出的通俗化、白話化、散文化趨向,既是梁任公倡導的詩體多元發展的“詩界革命”題中應有之義,亦是五四時期胡適倡導的白話新詩的創作方向。

[1] 梁啟超1896年10月21日致汪康年函中曾述及赴澳門籌辦該報的情形:“澳報已成,集股萬元,而股商必欲得弟為之主筆。弟言到滬后,常寄文來,而諸商欲弟到澳一行,是以來此。此間人皆欲依附《時務報》以自立,頃為取名曰《廣時務報》。中含二義:一、推廣之意;一、謂廣東之《時務報》也”;汪詒年《任公事略》言:“二十三年丁酉正月,設《知新報》于澳門。是報初名《廣時務報》,旋改名《知新》,以何君易一、徐君君勉主其事,而任公遙領之”。見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46頁。

[2] 新會梁啟超:《知新報敘例》,《知新報》第1冊,1897年2月22日。

[3] 順德吳恒煒:《知新報緣起》,《知新報》第1冊,1897年2月22日。

[4] 姜義華:《〈知新報(影印本)〉序》,《知新報(影印本)》,澳門基金會、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聯合出版,1996年,第2頁。

[5] 閩中畏廬子:《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詩前小序,《知新報》第46冊,1898年3月13日。

[6] 朱羲胄:《林畏廬先生年譜》,世界書局,1949年,第19頁。

[7] 《知新報》第55冊,1898年6月9日。

[8] 《知新報》第46、47冊,1898年3月13、22日。

[9] 《知新報》第46冊,1898年3月13日。

[10] 閩中畏廬子:《知名士(嘆經生詩人之無益于國也)》,《知新報》第55冊,1898年6月9日。

[11] 閩中畏廬子:《村先生(譏蒙養失也)》,《知新報》第46冊,1898年3月13日。

[12] 任公:《少年中國說》,《清議報》第35冊,1900年2月10日。

[13] 閩中畏廬子:《興女學(美盛舉也)》,《知新報》第46冊,1898年3月13日。

[14] 胡適:《林琴南先生的白話詩》,《晨報六周年紀念增刊》,晨報社出版部,1924年12月,第267—268頁。

[15] 任公:《汗漫錄》,《清議報》第35冊,1900年2月10日。

[16] 閩中畏廬子:《閩中新樂府三十二首》,《知新報》第46冊,1898年3月13日。

[17] 參見《征詩廣告》,《新民叢報》第15號,1902年9月2日。

[18] 南武:《海上觀日出歌》,《知新報》第113冊,1900年3月1日。

[19] 更生:《聞觀天演齋主欲為政變小說詩以速之》,《知新報》第129冊,1900年11月22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山县| 孟连| 榆林市| 中西区| 海阳市| 重庆市| 乌兰县| 吉林市| 萍乡市| 九江县| 界首市| 青海省| 赤城县| 榆中县| 汉阴县| 澄迈县| 都兰县| 桃源县| 营山县| 平度市| 临江市| 白朗县| 越西县| 临朐县| 阿合奇县| 威信县| 格尔木市| 芜湖县| 刚察县| 汾阳市| 荥阳市| 定州市| 汉源县| 阳高县| 田东县| 景宁| 凭祥市| 镇坪县| 延川县| 壶关县|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