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朝廷“內職”原是霸府“家臣”

晚唐內職的“同質性”主要表現在職掌性質上,就人選而言,則既有士人,也有宦官,宦官使職即所謂“內諸司使”和宣徽供奉官。五代除后唐曾有短期的宦官“復辟”之外,內職基本由士人擔任,內職間由于任職者身份造成的壁壘被打破,內職在人選上趨向“同質”,從而整合成為一個獨特的官僚群。

皇帝即位以前的“腹心左右”是五代內職官僚群的核心和主體。五代的特點,是藩鎮中的“兵強馬壯者”[1]為天子,“五十三年之間,易五姓十三君”,[2]皇帝換得像走馬燈一樣快。新皇帝即位,無一例外都要任命自己的使府親信出任諸使,“藩閥帝王”用“元從心腹”。[3]同外朝臣僚相比,內職“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特點更為突出,權侵宰相的樞密使、總管內務的宣徽使與掌管信息通道的客省、閤門使,更是易代之際首先和必須換人的使職。茲舉例如下:

后唐莊宗“以中門使郭崇韜、昭義監軍使張居翰并為樞密使,以權知幽州軍府事李紹宏為宣徽使”。[4]郭崇韜初為李克用之弟克脩的“帳下親信”, “累典事務,以廉干稱”,克脩死后,為李克用“典謁”, “臨事機警,應對可觀,莊宗嗣位,尤器重之。天祐十四年,用為中門副使,與孟知祥、李紹宏俱參機要”。“中門之職,參管機要。”中門使孟知祥辭職后,郭崇韜升任中門使,“自是……專典機務,艱難戰伐,靡所不從”, “甚見親信”。[5]張居翰、李紹宏均是宦官。[6]

后唐明宗即位,“以中門使安重誨為樞密使,以鎮州別駕張延朗為樞密副使,以客將范延光為宣徽使,進奏官馮赟為內客省使”,[7]以客將朱弘昭為文思使,[8]客將李仁矩“擢居內職”。[9]安重誨“自明宗龍潛時得給事左右,及鎮邢州,以重誨為中門使,隨從征討凡十余年,委信無間,勤勞亦至,洎鄴城之變,佐命之功獨居其右”。[10]范延光是相州人,明宗做相州節度使時,“收為親校”,曾冒死出入戰陣,為明宗“達機事于莊宗”,不幸“為梁兵所獲”, “榜笞數百,威以白刃,終不泄其事”,因此深得信任。[11]馮赟與其父璋兩代皆為明宗家臣,“璋事明宗為閽者。赟為兒時,以通黠為明宗所愛。明宗為節度使,以赟為進奏官。明宗即位,即為客省使、宣徽北院使”。[12]張延朗曾“事梁,以租庸吏為鄆州糧料使。明宗克鄆州,得延朗,復以為糧料使,后徙鎮宣武、成德,以為元從孔目官”。[13]張延朗之“事梁”,只是服勤吏事、盡職而已,并未進入朱溫的左右親信圈子,因此,可以順利地投靠到明宗的麾下,并以自己在錢谷方面的能力得到信任和重用。朱弘昭“事明宗,在藩方為典客。天成元年(926),為文思使,歷東川副使,二年余……充內客省使。三年,轉宣徽南院使”。[14]李仁矩,“本明宗在藩鎮時客將也。明宗即位,錄其趨走之勞,擢居內職,復為安重誨所庇,故數年之間,遷為客省使、左衛大將軍”。[15]明宗朝諸使之可考者,又有宦官孟漢瓊,亦出身藩府,“明宗鎮常山,得侍左右,明宗即位,自諸司使累遷宣徽南院使”。[16]

后唐廢帝“起于鳳翔,與共事者五人:節度判官韓昭胤,掌書記李專美,牙將宋審虔,客將房嵩,孔目官劉延朗”。“帝既立,以昭胤為左諫議大夫、端明殿學士,專美為比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審虔為皇城使,嵩為宣徽北院使,延朗為莊宅使。久之,昭胤、嵩為樞密使,延朗為副使,審虔為侍衛步軍都指揮使。”[17]

后周“太祖登極之初,務存謙抑,潛龍將佐,未甚進用。其后,鄭仁誨、李重進、向訓等稍遷要職”。[18]李重進是禁軍將領,姑置不論。在廣順元年首批發布的任命當中,“元從都押衙”鄭仁誨為客省使,“知客押衙”向訓為宮苑使。[19]但是,很快鄭仁誨就被提拔為內客省使,并且于廣順二年(952)三月被任命為樞密副使,當年十月,又兼任宣徽北院使。[20]廣順二年正月,向訓已經是皇城使,三年二月,為客省使,三月,升任內客省使,至世宗初政,他已經是宣徽南院使。[21]

朝廷內職與皇帝霸府之間在人員上的共通性,大致可以為定論。問題是,進入內職序列的究竟是霸府的哪些人員?霸府職位與諸使之間又究竟有著怎樣的對應關系?

根據石云濤的研究,唐代藩鎮的文職僚佐,按選任原則可以分為正職與非正職兩類,“正職”原則上必須由“有出身人”,即已經取得官員身份者擔任。最低級正職為巡官,巡官以下,比如要籍、衙推等,皆非正職。前面涉及的中門使、客將、典客、親校等等,均不在正職僚佐之列。嚴格說來,唯正職可稱幕府僚佐,自衙推而署巡官,方得“齒于賓席”。[22]正職在入幕之前已經從唐中央獲得朝廷命官的身份;當其供職幕府之時,與府主于職務為僚屬,于禮義為主客,同為天子之臣,彼此間有“平等人格”。正職與府主間“人格平等”的基礎是唐天子的威權,在晚唐帝國的斜陽殘照中,這種“人格平等”變得脆弱不堪。唐朝滅亡前夕,迫于時勢,允許諸強藩“墨制除官”、“承制置吏”,將官員身份的認證權力下放到藩鎮,[23]除授正職的資格限制因此打破,藩鎮自行除授的幕府正職增多。比如敬翔,在唐末“舉進士不第”,得到朱溫的賞識之后,先“即補右職”, “不喜武職,求補文吏,即署館驛巡官”,才算有了一官半職。[24]像敬翔這樣從藩鎮獲得官員資格的幕府正職,與府主之間不存在“人格平等”,他們從府主得官,對府主既效力又效忠,與那些非正職幕府人員一起,構成了府主的“家臣”。甚至可以說,在“家臣”與府主之間,唐中央是不存在,“家臣”只效忠于府主。

轉變為內職的主要是這樣一批霸府“家臣”。后梁的崇政院使由具有“家臣”性質的正職僚佐擔任,敬翔即其人。后唐的樞密使多用藩鎮中門使擔任。客省使、閤門使多由典客、客將擔任,藩鎮的典客與中央的客省、閤門屬于同類職能部門,皆掌禮賓通進,這類職位對任職者的技能有一定要求,非泛泛可任。“由藩鎮客將遷轉任朝廷閤門使、引進使、客省使則是客將升遷的一條通路,其中又以任客省使者為最多。”[25]藩鎮使府的低級家臣,如所謂“親校”、“牙校”、“衙職”、“綱紀”等,在府主榮登大位之后,則通常擔任低級諸使及供奉官、殿直等。藩鎮軍府采用軍事編制,所以稱“親校”、“牙校”。但是,所掌不一定是軍事事務,府主衙門、家庭內外的諸多服務性工作,可能都是由這些人來完成的。比如,宋太宗任開封府尹時的“親校”王延德,“專主庖膳,尤被倚信”; “押衙”程德玄則“善醫術”。[26]這些人在府主即位后,往往會被任命為供奉官、殿直等。比如后周的曹翰,“乾祐初(948),周太祖鎮鄴,與語奇之,以隸世宗帳下。世宗鎮澶淵,署為牙校,入尹開封,留翰在鎮。會太祖寢疾,翰不俟召,歸見世宗,密謂之曰:‘主上不豫,王為冢嗣,不侍醫藥而決事于外廷,失天下望。’世宗悟,即入侍,以府事屬翰總決。及世宗即位,補供奉官,從征高平,參豫謀畫”。[27]周太祖以曹翰隸世宗帳下,頗似以忠心的家奴服事少主;而曹翰對世宗,稱得上是竭盡忠心。如果《宋史》記載沒有夸大事實,那么,曹翰當屬世宗重要的佐命功臣。但是,曹翰本來地位很低,只是普通的“牙校”,故世宗即位之后,僅處曹翰以供奉官之位。

當然,霸府家臣并非內職的唯一來源,皇族、親貴、將臣子弟也是內職的重要來源。或者說,皇帝的親信擔任內職,必然令內職身價大增,從而吸引皇親國戚和高級官員的親屬。同時,皇帝也有意利用內職來羈縻、拉攏藩鎮子弟,一方面,作為人質防止其父兄反叛,一方面,倘若雙方相安無事,也為藩鎮子弟提供了一條在中央發展的道路。比如,后唐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董璋的兒子光業就在朝任宮苑使,后來董璋反叛,“宮苑使董光業并妻子并斬于都市”。[28]

五代的官員,無論諸使還是文臣,都對內職官僚群的“陛下家臣”性質有著共通的認識。后梁將亡時,敬翔對末帝垂淚剖白心跡,自稱“雖名宰相,實朱氏老奴耳,事陛下如郎君”。[29]終朱溫之世,敬翔始終未離開崇政院,是朱溫親近、倚重的謀士。末帝即位后,敬翔拜相,離開了實際上的權力樞紐——崇政院。“郎君”是家臣對少主的尊稱,“老奴”云者,或一時感激之辭。時人習用之詞,為“家臣”,為“私臣”。后梁末帝時,崇政院直學士李愚曾經稱崇政使李振是皇帝的“私臣”;[30]而后唐明宗怒安重誨之自專,宰相趙鳳勸解,則謂“重誨是陛下家臣,其心終不背主”。[31]

家臣,本來指的是周代封建等級制下的卿大夫之臣。[32]皇帝貴為天子,理應“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陛下家臣”是五代政治格局的特殊產物。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司馬光在討論閤門祗候人選時,曾經談到“國初草創,天步尚艱。故祖宗即位之始,必拔擢左右之人以為腹心羽翼”。[33]其實,這種傳統的真正源頭應當上溯到五代。在五代,霸府家臣出身者構成了內職官僚群的核心和主體,而家臣與府主之間的關系則順理成章地在內職與皇帝之間得到延續,成為內職身份認同的基礎,并決定了內職在當時權力結構中作為皇權衍生物的存在價值。

作為“陛下家臣”,內職官僚群是“親而不尊”的,其權力與地位的基礎均來源于皇帝的信任,來源于他們與皇帝之間歷史與現實的親密關系,此外別無依傍。在五代宋初的政治結構中,內職官僚群是“孤立”的——同禁軍將領、藩鎮首腦相比,他們不掌握兵權;同文臣相比,他們不掌握文化禮儀,也缺乏社會心理上的優勢地位。但恰恰是因為這種“結構性孤立”,使內職官僚群獲得了皇帝的極大信任,從而成為伸張皇權的有力臂助。

機構與官員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權力,可以分為剛性與彈性兩種:有制度規定或為傳統所認可的職掌,即“職權范圍之內”者,為剛性權力;不在職權范圍之內者,為彈性權力。在中華帝國,彈性權力最根本的來源是至高無上的皇權,機構和官員與皇帝之間的密近關系是彈性權力滋生的沃土。彈性權力可能成長為新的剛性權力,也可能因制度與傳統的遏制而消亡。晚唐之宦官掌握神策軍權,又有監軍使遍布全國,內諸司使挾此整體之勢力,其首腦人物乃干預朝政,甚至參與廢立皇帝,所表現出來的正是彈性權力。就剛性的職權范圍而觀,諸使皆具服務性質,為事務機關。但就“陛下家臣”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特殊信任而言,內職具有廣闊的彈性權力擴展空間。

內職彈性權力的擴展分為兩部分:一,就機構本身而言,不同的職掌,為諸使提供了不同的彈性權力滋生系數:宮廷生活服務諸使、管理皇家園林諸使、馬政諸使、理財司庫諸使、軍器制造管理諸使與皇城使、八作使等,是純粹事務機關,與國家政務基本拉不上關系,其彈性權力伸展的可能性極其有限。通進賓贊諸使,處“內廷”與“外朝”之間,依傍最高權力,倘若得到皇帝的信任與支持,便極有可能由內而外,參與外朝行政決策,甚至轉變為外朝政務機關,彈性權力滋生系數極高。五代至北宋中期,樞密使正是藉由通進職權逐漸演變為外廷首腦。[34]二,就人的活動而言,內職官僚群作為皇帝的使者和臂助,活躍在五代宋初的政治舞臺上,擔任著與自身機構、職掌無關的種種外任差遣。

[1] 《舊五代史》卷九八《晉書·安重榮傳》,第1302頁。

[2] 歐陽修:《歐陽文忠全集》卷五九《本論》。

[3] 趙雨樂:《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第42、113—114、144頁。

[4] 《舊五代史》卷二九《唐書·莊宗紀三》,第404頁。

[5] 《舊五代史》卷五七《唐書·郭崇韜傳》,第763頁;《新五代史》卷二四《唐臣傳·郭崇韜傳》,第245頁。

[6] 《舊五代史》卷七二《唐書·張居翰、馬紹宏傳》,第953、955頁,紹宏本姓馬,李為賜姓。

[7] 《舊五代史》卷三五《唐書·明宗紀一》,第491—492頁。

[8] 《新五代史》卷二七《唐臣傳·朱弘昭傳》,第289頁。

[9] 《舊五代史》卷七〇《唐書·李仁矩傳》,第931頁。

[10] 《舊五代史》卷六六《唐書·安重誨傳》,第873頁。

[11] 《舊五代史》卷九七《晉書·范延光傳》,第1285頁;《新五代史》卷五一《雜傳·范延光傳》,第576頁。

[12] 《新五代史》卷二七《唐臣傳·朱弘昭傳附馮赟傳》,第290頁。

[13] 《舊五代史》卷六九《唐書·張延朗傳》,第919頁。

[14] 《舊五代史》卷六六《唐書·朱弘昭傳》,第876頁。

[15] 《舊五代史》卷七〇《唐書·李仁矩傳》,第931頁。

[16] 《舊五代史》卷七二《唐書·孟漢瓊傳》,第955頁。

[17] 《新五代史》卷二七《唐臣傳·劉延朗傳》,第291、292頁。

[18] 《舊五代史》卷一三〇《周書·王峻傳》,第1713頁。

[19] 《舊五代史》卷一一〇《周書·太祖紀一》,第1461頁。

[20] 《舊五代史》卷一一二《周書·太祖紀三》,第1481、1485頁;卷一二三《周書·鄭仁誨傳》,第1620—1621頁。

[21] 《舊五代史》卷一一二,第1479、1491頁;卷一一三,第1495頁;卷一一四《周書·世宗紀一》,第1514頁。

[22] 《舊唐書》卷一六九《鄭注傳》,第4399頁;石云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82頁。

[23] 《舊五代史》卷六〇《盧汝弼傳》,第809頁。游自勇:《墨詔、墨敕與唐五代的政務運行》,《歷史研究》2005年第5期,第32—46頁。

[24] 《舊五代史》卷一八《梁書·敬翔傳》,第246、247頁。

[25] 吳麗娛:《試論晚唐五代的客將、客司與客省》,《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70—74頁。周藤吉之:《宋代經濟史研究》第十章《五代節度使の支配體制》,以藩鎮元從中門使、都押衙類中央樞密使;孔目官、糧料使比三司使;馬步都指揮使似天子禁軍將領;客將如客省使等,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62年。趙雨樂:《唐宋變革期之軍政制度——官僚機構與等級之編成》,第154頁注73。

[26] 《宋史》卷三〇九《王延德傳》,第10153頁;同卷《程德玄傳》,第10155頁。

[27] 《宋史》卷二六〇《曹翰傳》,第9013頁。

[28] 《舊五代史》卷六二《唐書·董璋傳》,第832頁;卷四一《唐書·明宗紀七》,第570頁。

[29] 《舊五代史》卷一八《梁書·敬翔傳》,第249頁。

[30] 《舊五代史》卷六七《唐書·李愚傳》,第892頁。

[31] 《舊五代史》卷六七《唐書·趙鳳傳》,第890頁。

[32] 楊伯峻、徐提編:《春秋左傳詞典》,第524頁。

[33] 司馬光:《上神宗論郭昭選除閤職札子》,《宋朝諸臣奏議》卷六九,第766頁。

[34] 鄧小南:《近臣與外官:試析北宋初期的樞密院及其長官人選》,漆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0、12、2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上栗县| 桃园市| 奈曼旗| 宣恩县| 沁阳市| 梅州市| 南漳县| 忻州市| 丹江口市| 迁西县| 沈丘县| 平安县| 大竹县| 阳高县| 云浮市| 阿克陶县| 曲阜市| 沂南县| 共和县| 敦化市| 庆城县| 北票市| 景德镇市| 延寿县| 光泽县| 屏山县| 吐鲁番市| 宝应县| 宁强县| 县级市| 平泉县| 穆棱市| 长白| 清水河县| 甘泉县| 阿瓦提县| 青铜峡市| 无极县| 察雅县| 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