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行及其對發展我國社會工作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中國社會轉型速度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容忽視的問題。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對民生問題的強調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落實,在我國發展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在我國發展社會工作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我國的社會工作開始迎來自己的春天。從那時以來,無論社會工作教育界還是社會工作服務的主管部門,都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五年過去了,作為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的具體文件——《關于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這預示著我國社會工作會迎來更加實質性的發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社會工作教育與社會工作實踐及社會工作事業發展的關系。這里需要歷史的分析,也需要前瞻性的分析。
一、我國社會工作的教育先行
雖然我國在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專業社會工作教育,但是它并沒有走得很遠。原因是那時的社會工作教育是由外國傳教士主持的,缺乏與中國現實的結合。30年代燕京大學的社會工作教育由我國學者接手之后,由于當時的政局混亂和社會工作專業隊伍弱小,難以解決社會上的主要問題,所以社會工作教育和專業實踐都沒有走得太遠——社會工作教育的規模很小,在解決社會問題時的作用有限,就是這種狀況的說明。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前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也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寶貴遺產,特別是有一批社會工作學者,他們在后來的社會工作學科重建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國的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學科專業,重建于80年代中后期,其標志是在高校設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社會工作專業重建的社會基礎是我國的改革開放,社會問題的增加,政府對社會發展的相對重視,以及社會對發展社會服務的需要,而其重要契機是當時的國家教育委員會于1985年啟動的普通高等學校社會科學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1]經雷潔瓊等學者的多次呼吁,經過連續兩年多的論證,國家教委最終決定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試辦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在此期間,民政部主持召開的“馬甸會議”對高等院校(特別是北京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建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應該說明的是,那時以雷潔瓊教授為代表的學者是站在學科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論證社會工作專業重建的必要性的。雷潔瓊教授于1985年曾經指出:社會學恢復與重建已六年,可是社會工作盡管有民政部在實踐中支撐,但是作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至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恢復,更談不上重建。她希望教育部應有前瞻性,應看到伴隨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必將出現的社會工作的需求,并呼吁應該同樣重視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2]后來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建立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了,但還不是基于現實的社會需要的壓力。實際上,在國家教委批準北京大學等學校建立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之后的不短時間內,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并不快(到1993年前后才有人民團體所屬的學校建立社會工作系)。直到1999年國家實施教育振興計劃,高等院校大量持續擴招,社會工作專業也在此潮流的挾裹之下,不斷發展和擴張。[3]到2010年年底我國已經有258所大學(學院)設立了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一直是“超前”的,因為社會工作專業培養的人才并沒有得到社會的重視和善用。相對于有效的社會需求來說,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是有超前性的,對于我國的社會工作事業來說,我們是“教育先行”的。[4]
二、教育先行對社會工作發展的影響
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具有不同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特點:第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優先發展,即在社會變遷和改革在總體上還沒有明確提出發展專業社會工作要求的情況下,與國際基本接軌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優先發展起來。實際上這是社會學家、社會工作學者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而推動的學科發展過程。第二,當時我國的整體改革還沒開始,復雜的社會問題尚未形成,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管理體系還在發揮作用,傳統的工作方法還部分管用。第三,與改革進程相關,政府還沒有在總體上提出發展社會工作的問題,只有個別部門(民政部門)對發展社會工作感興趣,而且主要從民政隊伍建設出發。
由于開始是從辦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思路出發的,教育部門和主要相關用人部門——民政部門就此達成了共識,也由于我國并沒有系統的社會福利理論體系可以支持大學開辦社會工作專業,再加上境外社會工作教育組織的影響,所以高等學校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一開始就走上專業教育之路,社會工作教育群體也逐漸成為推動我國社會工作向專業化發展的主要力量。[5]但是實際上,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因為作為一個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和專業,專業知識和方法必須在實踐中得以應用和發揮作用。但是當時社會工作的專業化只是在教育領域的活動,還不是在實踐上的行動,因為我國的社會福利服務體系、社會管理體制還沒有改革,沒有提出發展專業社會工作的要求,專業人士在當時的社會福利體制、社會管理體制中還沒有位置。受過專業訓練的社會工作人員不能進入相應的服務領域和崗位開展服務,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對此沒有積極回應。這成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之痛。有的學者認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未被有效使用是人才浪費,也有的認為中國的社會工作教育脫離實際。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2006年甚至更后,因為即便是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以后的幾年間,我國也沒有真正落實六中全會提出的“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相關政策,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地位和作用仍處于不確定之中。而《意見》的出臺,有可能會結束這種不確定狀態,使社會工作真正能制度化地在加強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當然,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再一次評估在這之前社會工作教育的“超前發展”對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發展的意義。確實,由于我國政府和社會缺乏對發展社會工作的必要性的認識,加之國家的改革主要是在經濟領域,在經濟領域又主要注重經濟增長而非經濟發展,更不用說社會發展,所以社會工作專業人員(主要表現為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缺乏專業就業崗位、專業人員“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在這種意義上說社會工作人才的“浪費”是有根據的。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即從社會轉型和更長遠的社會工作事業發展的角度看,這種“浪費”也未必全然是浪費。因為有些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進入不那么專業的領域開展工作,是體制轉軌背景下之必然。而且進入這些領域從事帶有一定專業性質的社會服務、公共服務,很難說就是人才的浪費。另外,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進入各相關領域,會把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觀和方法自覺不自覺地帶入其從事的工作之中,改善自己的服務,也是一種貢獻。還有,不管怎樣,200多所社會工作院校、相當規模的社會工作教師、每年1萬多人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通過各種行動和方式,也建構著有利于社會工作發展的氣候和環境。正是因為這些努力,民政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才對發展社會工作更有信心,并且隨著和諧社會建設任務的提出,社會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導致本《意見》的出臺。可以說,沒有以往社會工作教育群體的努力(包括某些“浪費”),可能就沒有今天這個《意見》的出臺,今天我國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也不會站在這個平臺上。當然,上面這些絕不是對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工作得不到重視的自我安慰,應該說這是對以往社會工作發展的積極理解。
三、教育先行與社會工作的健康發展
《意見》基本定位于專業人才是明智的和有前瞻性的,它必將對我國的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對促進人民福祉的提高,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社會,建設一個人們相互關懷的社會,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種大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社會工作教育和培訓的地位和作用,是社會工作教育群體應該思考的。我們知道,《意見》的出臺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還不是理想主義者所希望的政策安排,更不用說《意見》的落實還需要各方的合作努力,其中包括磨合與協調。但是,社會工作者必須面對現實去實現自己推進社會進步和社會福祉的職責。筆者認為,在落實《意見》的過程中,社會工作教育有必要繼續“先行”。這里所說的“先行”我稱之為“先走半步”,即相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我國解決社會問題方法的實際而言,我們有必要“先行”。這是具體地觀照了我國實際,并有結合點的“先行”,是能夠連接和帶動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發展的“先行”,而不是不顧中國國情的“先行一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堅持用專業理念指導社會工作實踐。《意見》的發布并不標志著我國發展社會工作事業的萬事大吉,而是要進行新的、更加實際的努力。社會工作教育群體當然要明白我們并非處在一個理想的制度環境之中,我們面對的仍然是處于激烈而長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這里包括已有的不同的社會服務方式、問題的復雜的呈現形式、問題的各種解決方式、解決問題效果的多評價側面,等等。專業社會工作要盡量滿足專業和政府、社會的多方需求,但是這里常常存在著張力。[6]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教育群體(專業團體)要持守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推動整個社會工作向比較專業的方向發展。在這方面,專業社會工作遇到的嚴重挑戰是政府部門提出的社會工作要參與社會管理的問題。社會工作專業應該理清楚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序譜[7],找準介入社會管理的角度,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找準通過服務參與社會管理的結合點。
第二,在服務中結合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在社會工作發展的實踐中,專業社會工作者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施展空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社會問題的復雜特質,有經驗的社會工作本土實踐者借助原有體制和制度而開展的工作,與年輕缺乏經驗的專業工作人員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效果不彰”形成對比,從而使社會對接納專業社會工作產生疑惑。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教育群體一方面要改革專業教育,培養了解中國實踐的專業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探索新的更加有效的工作方法。專業社會工作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要求的,但是有些方法的使用不能太超前。專業社會工作要結合社會工作本土實踐選擇適當的方法,以引導我國的社會工作實踐向更高水平發展。
第三,開展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服務實踐。專業社會工作存在的價值是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解決新的問題,以增進社會的福利,如果不能開展創新服務,專業社會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當前我國社會出現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如進城務工子女教育、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認同、城市居民的精神健康等,也有一些原有的社會問題需要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這就需要具有一定創新意義的(并非脫離我國實際的)服務實踐。專業社會工作服務要有生命力,就應該能復制,能在更大范圍中普及。如果社會工作者只是制造出“孤芳自賞”的案例(這常常表現為通過堆積大量社會資源人為地創造出一個典型),而不能在更大范圍開展此類服務,那并不是社會工作的成功。社會工作服務要能普及即在更大范圍中被接受,大概不是大大超前社會需求,而是適當地超前,這里也許就是超前“半步”。
第四,總結包括社會工作本土實踐在內的經驗。《意見》發布的直接目的是要造就一支宏大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就其特點來說,就是建設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以充實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部門,提供專業化的社會服務。中國的現實表明,沒有實際工作者的專業轉化,建設宏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任務是不能完成的。在這里,社會工作教育群體的一項重要任務可能是對非專業人員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培訓。但是,社會工作教育者絕不能靠將源自于國(境)外的書本上的知識傳授給非專業人員,來完成專業轉化的任務,因為有些來自于外部的知識和經驗并不能有效地應用于中國社會。同時,許多社會工作本土實踐的經驗對處理現實問題是可貴的。實際表明,那些比較接近實際工作者實踐的知識才是最易被接受的。于是,社會工作教育者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總結包括社會工作本土實踐在內的經驗,這樣才能有效地對實際工作者進行培訓。
第五,社會工作教育者的自我提高與修煉。《意見》的出臺為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同時也向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社會工作專業群體(教育群體是其代表)常常抱怨不具備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條件,而《意見》正在創造新的、使專業社會工作發揮作用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群體就要在自我提高方面下功夫。正如上面所論述的,社會工作專業群體要承擔起責任,就要在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體系方面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社會工作教育者要改革自己的教學體系,促進教育和實踐的結合,系統深入地開展社會工作研究,形成中國經驗。只有這樣,《意見》才能真正落實,我國的社會工作才能得到健康發展。
(本文發表于《中國社會工作》2011年11月(中))
[1] 史柏年:《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載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組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2] 王青山:《雷潔瓊與中國社會工作》,載王思斌、解戰原編:《雷潔瓊的學術思想及教育活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 史柏年:《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載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組編:《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
[4] 同上。
[5] 王思斌:《我國社會工作在轉型社會中的社會責任》,載王思斌主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工作》,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 王思斌:《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新取向》, 《學習與實踐》2007年第3期。
[7] 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 《社會科學戰線》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