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社會工作之真善美作者名: 王思斌本章字數: 1336字更新時間: 2020-05-18 16:40:33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時序模式
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是社會現代化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滿足社會轉型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對前者而言,它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因轉型而造成的某些社會問題,或者主要是弱勢群體的問題。對于后者,則主要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服務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社會轉型及其問題的復雜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艱巨性,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建設中等發達國家的歷史性,使得中國社會工作及其制度建設也具有復雜性和過程性的特點。也就是說,社會工作必須在回應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的過程中得到社會的認可并不斷發展,進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模式。或者說,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應該是與我國社會轉型的速度、社會發展進程基本一致的。現實提出了什么樣的任務和要求,社會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大致決定著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進程。當然,這里并不否認社會工作者,特別是專業社會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的能動作用。
如果說現在我國大體上存在著行政性社會工作和專業社會工作這兩種社會工作的話,那么,未來我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會有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我以為,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是走向中國特色的專業社會工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的發展有一定的時序模式。所謂時序模式是指社會工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表現為不同的特征,社會工作的模式有時間性、階段性特點。
當前,我國的社會工作是在政府的推動之下獲得較快發展的。政府之所以要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是基于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或者說政府發展社會工作是希望借此解決轉型和改革中出現的影響和諧的那些問題。雖然這里面對應的也是居民的現實需要,但是這些需要常常表現為社會矛盾以至于沖突。所以,就這些問題的性質而言,社會工作可能具有較明顯的緩解矛盾、促進社會管理的角色,而在這些方面,行政性社會工作依據現有的行政體系(也由于所要解決問題的緊迫性)可能更加有效。反映在社會工作的模式上,可能是行政性非專業的社會工作具有某種形式的優勢地位和“主導性”。在這種條件下,專業社會工作以其深入、細致、有效的服務也會越來越獲得認可。隨著社會轉型的深入,人們需要的多樣化,以及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的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在解決社會問題、滿足人民需要方面發揮的作用會日益加強,兩種社會工作會處于相對平衡的地位,同時通過實踐兩種社會工作的相互影響和相容性加強。當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比較深入,社會轉型已進入相對穩定期后,專業社會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將會占據主導位置。而其背景是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改革的相對到位,經濟社會得到持續、協調發展,社會福利體制初步建立,人們對生活質量、社會福祉的追求強烈。這就是本文基于中國改革發展實踐而提出的社會工作發展的三階段模式。
毫無疑問,這種從行政型主導到二者均衡發展再到專業型主導的發展過程是復雜的。在當前情況下,政府推動將是決定這一進程的發展速度和具體方向的決定性力量,已經融入國情和實踐的專業社會工作隊伍是推動社會工作科學發展的基本力量。而這些影響因素背后更深層的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是政府、社會對中國改革和發展問題解決之道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有前瞻性的理解。
(本文發表于《中國社會工作》2009年12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