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的拓展及“跨界”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令人矚目。李克強總理連續在三屆《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發展專業社會工作”是有深刻意義的,這里不是指一般的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而是專業的社會工作。
我們知道,國人尤其是體制內的人對于“社會工作”的概念并不陌生,筆者也曾指出我國有三種“社會工作”的說法。隨著我國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各種社會力量加入社會工作隊伍的熱情持續高漲,社會工作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在此過程中也出現“泛社會工作”的現象,值得我們思考。所謂“泛社會工作”是將本來與社會工作無關或距離甚遠的工作活動納入或“跨界”社會工作的現象。
筆者曾經倡導過“大社會工作”,這是在我國的專業社會工作不甚發達,需要與相關領域建立“同盟軍”來一起推動社會工作的現實狀況下而言的。但需要說明的是,既然是社會工作,就應該有社會工作的基本內涵或條件:這就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工作方法。
現在出現的問題是,隨著社會工作的發展,不少以非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為主的服務和活動,也聲稱要建立某某社會工作,或以與社會工作相去甚遠的某某理念指導社會工作。這種想法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是,要形成某種社會工作或用某種理念指導社會工作就要遵循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和規范,要能符合社會工作理念、價值觀和方法的基本要求,或者在價值觀與方法的最主要方面應與社會工作相吻合,否則會出現強拉硬扯。
社會工作的基本內核是為有需要的困境人群真誠服務的價值觀和專業化的方法,二者又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是助人自助,是不附帶任何附加條件地為有需要的、陷入生活困境的人群的服務。這種服務的出發點是普遍之愛,是人類共同體的感情。它昭示,當我們的同類陷入困境時,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或協助他走出困境、過正常的生活,這是維護和建設人類生活共同體的需要。當然,這種服務可以實現多種效果。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是與社會工作價值觀相適應的,即社會工作的方法體現了社會工作價值觀和目的的要求,它們是社會工作價值觀和目的的體現和實現途徑。也就是說,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社會工作方法是耦合的。于是可以說,社會工作是一個價值觀、理念、過程、方法的有機體系,而不是它們的機械拼湊。
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們來討論社會工作的拓展和“跨界”問題。在我國,社會工作還處于初創階段,許多政府部門或系統還沒有認識到社會工作的意義,不向社會工作開放。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工作拓展進入新的領域是必要的。關于社會工作的“跨界”問題有多種理解。筆者曾經討論過社會工作教師辦機構的“跨界”現象,指的是身為教師的社會工作教育者去創辦或領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現象,這是教師與社會工作者的身份“跨界”,這里必然會遇到很多矛盾或張力。本文所說的“跨界”是指不同活動領域的跨越現象。比如,某些企業家用企業經營的目的、理念和方法介入社會工作,參與政府購買服務;某些社會控制的強力部門進入社會工作領域,并期望用強力維穩的思路指導社會工作;也有的給相去甚遠的具體事務戴上社會工作的帽子,等等。如果在上述領域嘗試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解決相關問題,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這種“跨界”是要建立某種新的社會工作,即形成“某某社會工作”,就可能出現不倫不類的現象。因為企業經營、社會控制、某些具體事務并不具有與社會工作相吻合的特點,那類活動本質上不屬于社會工作的范疇,也難以拓展為社會工作。
本文強調的是,社會工作是一個專業,它有自己的價值觀、專業方法,它可以運用于多種與人群關系相關的領域,這是社會工作的發展或拓展。但是,在性質不同的領域要進行“跨界”,并以此企圖實現“創新”,則要小心。這里沒有專業霸權和排斥之意,而是要保障專業社會工作的健康發展。
(本文發表于《中國社會工作》2017年4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