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工作之真善美
- 王思斌
- 1550字
- 2020-05-18 16:40:30
從戰略高度看社會工作的發展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在各方推動下,我國的社會工作有了較快發展,這表現為政府和社會對社會工作的了解有所增強,一些地區在招聘社會工作專業人員提供專業服務、解決社會問題,在一些相關群體中,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熱情在提高。但是,與社會的現實需要和我國社會發展的總要求相比,現在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相對緩慢,還存在一些障礙,還有一些政策和制度上的問題需要解決,而這就需要各相關部門站在戰略的高度去認識社會工作的發展問題。
所謂站在戰略高度,就是不僅看眼前,而且要看到長遠,看到社會發展的大勢和基本規律,看到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就社會工作的發展來說,站在戰略高度就是要看到當前有效地滿足民眾需要的重要性,妥善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性,看到社會問題的長期性和人群結構的變化及有效滿足其需求的方式的復雜性,以提早準備,設計和建設專業社會工作制度。
從戰略高度看待社會工作的發展,要切實注意到轉型期我國民眾需要的不斷發展及多樣性和社會問題的長期性。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深化,民眾的各種需求會不斷多樣化,困難群體、弱勢群體的保障和福利照顧,他們的有尊嚴的基本生活,其他遇有困難人士的社會支持都會提出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因勢利導地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就不能更好地滿足這些要求。如果不是從滿足人民需要、促進社會秩序的根本問題上去看待和處理問題,而是完成任務式地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可能會導致服務的表面化,在解決社會問題時可能會留下后遺癥,而這樣做不利于深層次的社會和諧與社會進步。以過去十多年來某些城郊地區的農民城市化為例,由于開始沒有較好地處理農民交出土地后的補償問題,所以后來當這些失地農民遇到生活問題時,他們還會回來“找后賬”,要求“翻舊賬”重新解決他們的問題,從而帶來更多問題和麻煩。
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十年或更長時間后,70后、80后甚至90后將逐漸成為最需要社會服務的人群。如果說行政性、非專業化的工作方式還適應現在的老年人群體的話,那么這種方法則難以適應新一代的要求。70后、80后甚至90后沒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活的經驗,他們從小較多受到自由、權利、尊嚴意識的教育,比較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當然他們對需求滿足的要求也比較高。這樣,當這一代人成為社會的主流之后,傳統的行政性、非專業化的社會工作就很難能像今天這樣發揮作用,就必須發展專業社會工作。
從戰略的高度發展社會工作就是真正向人民負責。“戰略”有“謀劃”的意思,對于政府來說,怎樣看待社會工作的發展確實是一項戰略選擇。如果認為現在的社會問題可以放一放、壓一壓,可以草草處理一下,就可能忽視以致擱置社會工作的發展。如果認為解決好困難群體的問題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政府獲得民眾認可的重要環節,那就要特別重視社會工作的發展,因為專業社會工作可以在深層次上解決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把好事做好。從戰略的角度看待社會工作的發展,實際上就是真正向人民負責。
從戰略高度發展社會工作也是向事業負責。社會工作是一項社會福利事業,是為困難群體和與有困難人士謀取福利和福祉的職業活動。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福利事業一直是補缺型的,即它面對的是城鄉最困難的人群,政府所提供的也是最基本、最簡單的福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國的社會福利將會從補缺型走向普惠型,更大規模的困難群體、弱勢群體和遇有困難的人士將獲得較高水平、更令人滿意的福利和服務,這就需要發展專業社會工作。在更大范圍內和更高水平上發展和實現社會福利,需要各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力量的合作,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整合。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制度不是說建立就能建立起來,需要各方面站在戰略高度,從國家的整體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去思考問題。
(本文發表于《中國社會工作》201 1年7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