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國有資本運營法制探索
- 丁傳斌
- 3997字
- 2020-05-13 18:33:01
第一節
國有資產中央與地方產權關系基本理論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產權”是一個使用頻率極高的詞。盡管“產權”一詞在我國的經濟學及法學著述中已被高頻率地使用,但無論在經濟學界還是在法學界,人們對其含義的理解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嚴格來說,產權是西方的“舶來品”。要真正理解產權,就必須厘清西方對它的定義和解釋。謝次昌先生早在1996年就認為:“產權的概念已經難以回避,經濟學和法學的任務是要對這個概念給予科學的法律解釋,并與傳統的所有權理論相協調、相銜接。”[1]
一、對產權概念的不同界定
在西方國家,科斯被認為是產權理論的創始人,產權的聞名也是因為他的緣故。然而,科斯并沒有對“產權”進行定義,只是通過一些案例加以解釋。根據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的論述,西方經濟學家對產權的概念作出了種種界定。無論是法學還是經濟學都是對社會關系的研究,社會關系的復雜性使在對某一現象或行為作出概念界定時存在不同的視角或角度。西方經濟學家對產權內涵的界定也是如此。例如,阿爾欽從權利的實施角度強調了權利的可選擇性。[2]阿貝爾從產權與所有權關系角度認為,產權與所有權是相同的。德姆塞茨從產權的實質出發,指出了產權的工具價值。[3]有學者從產權包含的內容角度界定產權,認為產權是一組權利的組合,包含了使用權、收益權、轉讓權。[4]配杰威齊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交易權。[5]產權學派創始人諾斯雖然沒有對產權作出界定,但是他認為產權包括占有權、處置權、收益權,并認為產權具有排他性。[6]菲呂博頓和配杰威齊從產權的社會屬性出發,認為產權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7]在西方法學界,對產權的認識也是不一致的,同樣存在產權與所有權等同、產權是一組權利等不同角度下的界定。
在一定程度上,產權理論不是馬克思理論中的內容,包括“產權”“產權制度”等類似的名詞也沒有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著作中出現。馬克思理論中的“產權”概念是在其論述所有制理論時表現出來的。馬克思對所有權的解釋散見于不同的闡述之中:(1)法權關系是一種反映現實的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其內容由經濟關系決定;(2)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財產權是生產關系的法律表現;(3)財產權不是單一的權利,而是一組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等;(4)財產權的各種權利,可以是統一的,也可以是分離的。[8]
我國學者在繼受馬克思所有權理論和移植西方經濟學理論時,對本就認識不一的產權概念的界定也存在很多不同的理解。從產權與所有權關系看,有學者認為產權就是所有權,兩者從起源、含義、存在形式、功能到發展規律都是相同的。[9]還有學者認為產權和所有權是不同的概念,又分為產權大于所有權和產權小于所有權兩種理論。張五常教授認為,產權既是一組權利也是一種行為規則。[10]在法學界,存在產權等同所有權、產權就是物權、產權是企業經營權以及產權是有關財產的一切權利等觀點。[11]
二、兩大法系對產權認識的差異
“產權”一詞是在我國移植國外理論之時引入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這個概念是在《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之中,要求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理順產權關系、明確產權主體。但是,如同上述分析所指出的,對于產權該如何理解,學者們意見不一,出現了產權是所有制、產權是所有權、權力結構產權論、行為權產權論、使用權產權論、權利束產權論、社會關系產權論、選擇性產權論以及制度產權論等多種論斷。[12]在我國引入“產權”概念之后,對產權的性質也產生了使用權、債權等不同的理解。其中,從與所有權的關系角度界定產權是一種主流:或將產權與所有權等同,或認為產權包括所有權,或認為產權包含在廣義的所有權范疇之中。
從詞語的角度分析,產權即“property rights”,“property”指的是所有權。產權在經濟學和法學上的含義是不同的。嚴格說來,產權首先是作為法學概念而存在,經濟學上的產權概念系法學概念的沿用。[13]從法學上講,產權即財產權。但是,財產權的范圍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存在較大差異。在大陸法系國家,特別是在德國,所有權的確切含義是指物的歸屬問題,而產權或財產權則是指財產所有人具有的實際權利。經濟學上的產權就是英美法系中的財產權,不重視歸屬,而注重實用性。在英美法系,由于長期沒有確切的所有權概念,產權與所有權在相同意義上被使用。大陸法系國家則視財產權為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等權利在內的權利體系的總和。《德國民法典》沒有完全沿襲羅馬法,而是創造出了“物權”的概念,建立了物權和債權的二元財產權體系。物權的核心為絕對所有權,即對有體物的完全支配權——“一物一權”。我國民法是20世紀初從西方繼受而來。從最初全面繼受德國民法整套體系,到新中國成立后轉而以蘇俄民法典為藍本,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被確定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后,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經驗已不能滿足我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的要求。我國在繼受德國民法關于財產權的立法體例的基礎上,兼采英美法系的靈活制度。正是這種兼容并蓄的法律移植方式,造成了我國在財產權認識上的差異:大陸法系財產權與英美法系財產權混用。
三、對國有資產產權的分析
一直以來,產權不僅僅是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產權應是一組權利的組合,不僅包括所有權,還包括知識產權等其他一切有關財產的權利,包括財產歸屬、運作及控制制度。從產權與所有權關系看,產權的范圍比所有權更為寬泛,所有權是產權的組成部分。財產權可以劃分為動態財產權和靜態財產權。動態財產權指明了財產在運作過程中的形態;靜態財產權是一種終極財產權,也可稱為“所有權”。[14]如此,產權就是動態財產權和靜態所有權的結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靜態所有權通過分解,授權給不同產權主體,對財產予以占有、使用并處分。
按照產權理論,如果把產權界定給不同的行為主體,那么就形成三種產權:私有產權、集體產權以及國有產權。私有產權就是將資源的使用與轉讓以及收入的享用權界定給一個特定的人,他對這些權利的使用不應受到限制。集體產權意味著團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權分享這些權利,排除了國家和團體之外的成員對團體內的任何成員行使這些權利的干擾。國有產權在理論上由國家占有,即由國家體內的“無數”個人共同占有。國有產權的實施,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進一步細化、人格化,即由代表全體人民的國家按照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決定誰可以或不能使用這些權利,其產權實現形式就是國有企業。
從根本上講,我國對國有資產所實施的改革并不是對國有資產所有權的改革,而是對產權制度的改革。因此,這種改革以提高國有資產運營效率為目標,不存在否定國家所有權的含義,而是在堅持國家所有權的前提下,通過對產權歸屬主體的授權,改善國有資產運營不順的弊端。根據馬克思所有權理論以及西方產權理論,國有資產產權改革中還存在產權主體虛設、產權關系不順、國有資產經營缺乏監督、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不匹配等缺陷。因此,必須以主體明確、邊界清晰、自由流動、有利于提高效率為標準,對現行國有產權進行改革。
[1] 謝次昌:《國家所有權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和發展》,載《中國法學》1996年第6期。
[2] 阿爾欽對產權的定義強調產權是一種權利,而且這種權利具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產權的內容是可以選擇對經濟品的使用。參見〔英〕約翰·伊特韋爾、〔美〕默里·米爾蓋特、〔美〕彼得·紐曼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三卷)》,陸谷孫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1頁。
[3] 阿貝爾在他的《勞動—資本合伙制:第三種政治經濟形式》一書中認為產權是所有權,即排除他人對所有物的控制權、使用權,是區別于管理和收益權的對所有物的享受和使用權。阿貝爾對產權強調的是權利的形態,即權能也就是產權的內容。德姆塞茨強調產權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認為“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它對人們進行交易時形成合理的預期”,“能夠幫助人們界定受益、受損”。轉引自〔美〕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劉守英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133頁。
[4] 巴澤爾認為,產權由取得收入和讓渡資產的權利構成,這種權利既可以幫助個人取得收入,也可以使個人讓渡資產,因而個人對資產的產權是可以改變的,需要用產權概念來分析人們的行為;同時,產權的實質是權利交換,表明產權不僅是人和物的關系,更是人和人的關系。參見〔美〕Y.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費方域、段毅才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
[5] 參見劉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產權制度解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頁。
[6] 參見〔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劉守英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45頁。
[7] “產權不是人和物的關系,而是由物的存在以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對共同體中通行的產權制度是可以描述的,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每個人相對于稀缺資源使用的地位的經濟和社會關系。”轉引自〔美〕R.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劉守英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7頁。這個定義相對于其他的產權經濟學家的定義來說是比較全面和清晰的,既概括了產權的性質、內容,又概括了產權的起源。
[8]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2頁;第30卷,第608頁;第13卷,第8—9頁;第26卷,第440頁;第25卷,第674頁。
[9] 參見羅志先:《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法治基礎》,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頁。
[10] 參見汪丁丁:《制度創新的一般理論》,載《經濟研究》1992年第5期。
[11] 參見謝次昌、王修經:《關于產權的若干理論問題》,載《法學研究》1994年第1期。
[12] 參見李松森:《中央與地方國有資產產權關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91頁。
[13] 參見屈茂輝、張彪、章小兵:《產權概念的經濟學與法學比較》,載《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14] 參見劉偉:《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產權制度解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