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透視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現象[1]

外匯儲備超過萬億美元,這一現象成因何在?對于中國經濟是福是禍?它釋放出怎樣的政策信號?長期關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成長的盧鋒教授,對上述問題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是反常態現象

記者:11月6日,央視報道中國外匯儲備已過萬億。您如何看待?

盧鋒:在新聞意義上這毫無懸念,但它的確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這一現象提示我國經濟成長進入新階段。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無論從標準理論還是國際經驗角度看都是反常態現象。特殊現象背后有特殊機制,特殊機制背后有特殊規律。

記者:為何這一現象反常態?

盧鋒:所謂反常態,是指一個大國國際收支十多年保持雙順差。

萬億外匯儲備的直接成因是我國國際收支的持續雙順差——國際收支中經常賬戶與資本賬戶(不包括官方儲備)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我國1994-2005年的12年中有11年為雙順差。而此前,我國國際收支結構較多表現為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逆順差不同方向平衡方式組合,1982-1993年的12年中有9年逆順差組合。

從理論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流行的發展經濟學標準模型通常假定發展中國家面臨兩重缺口約束:一是實現目標經濟增長率所需投資與國內儲蓄之差構成的儲蓄缺口;二是經濟增長所需進口規模與出口能力之差形成的貿易缺口。外資流入(包括外援)彌合兩重缺口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由于發展中國家需要通過資本流入利用外部儲蓄,以彌補國內儲蓄不足,并為貿易缺口提供融資,國際收支結構應具有經常賬戶逆差和資本賬戶順差的“逆順差組合”特點。我國持續雙順差是上述標準模型難以解釋的現象。

選擇全球50個貿易量最大的國家和經濟體,統計它們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生雙順差和顯著雙順差的頻率。中國發生顯著雙順差的頻率是全球范圍同一指標值的十倍。另外,從外部情況看,這類顯著雙順差主要發生在新加坡、韓國、丹麥、中國臺灣地區等中小型經濟體,中國大陸這樣的大型經濟體出現顯著雙順差極為罕見,最近四年連續保持顯著雙順差更是絕無僅有。

萬億儲備現象的結構成因:加工貿易與直接投資互動作用

記者:如您所說,標準經濟理論可以解釋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之前的國際收支結構。那么,為什么在這之后發生了顯著變化?

盧鋒:這是加工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長互動作用的結果。

改革開放初期近20年,我國加工貿易的增長速度顯著高于非加工貿易;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兩類貿易在全部貿易中大體各占半壁江山。加工貿易有一個經濟屬性,就是它的平衡方式具有創造外匯盈余的特點。截至2005年我國加工貿易累計順差6609億美元,2006年可能超過8200億美元。與加工貿易不同,我國非加工貿易基本保持逆差,到2005年累計逆差超過3000億美元。可見如果沒有加工貿易順差,就不可能有經常賬戶累計順差。

從資本賬戶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資到2005年累計總額為6200多億美元,2006年可能要增長到6700億美元,構成支持我國資本賬戶順差的最重要因素。加工貿易累計盈余與FDI流入額之和到2005年約為12775億美元,比當年末外匯儲備8189億美元多出4586億美元,除彌補非加工貿易累計逆差3114億美元外,還對國際收支其他項目累計逆差1000多億美元提供融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與加工貿易之間存在密切聯系。2003年數據顯示,約八成加工貿易由外資企業承擔或參與,其中外商獨資企業是從事加工貿易外資企業的主角。

萬億儲備現象的深層根源:產品內分工與開放追趕

記者:什么動力推動我國加工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長?

盧鋒:這與產品內分工作為微觀基礎的當代經濟全球化特點存在深刻聯系。

從國際分工形態演變的角度看,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最重要特點,是產品內分工迅速興起并在國際分工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品內分工,是指將產品生產過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區段分布到不同國家和經濟體進行,使特定產品生產過程的不同工序或區段通過空間分散化展開為跨區域或跨國性生產鏈條或體系。

當代產品內分工的最基本源泉仍是由不同國家資源稟賦結構決定的比較優勢因素,企業內部和外部規模經濟也構成產品內分工的利益來源。產品內分工的發展動因來自當代技術進步和制度改進。特別是信息通信和交通運輸技術革命,多邊、雙邊、單邊、區域貿易自由化取向制度改革,極大地降低了跨境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

從當代產品內分工的具體發展過程看,1963年美國實行“生產分享”政策,鼓勵服裝、電子等行業產品勞動密集型工序向海外轉移,中美洲和東亞的某些國家和經濟體承接美國企業外包工序,構成推動當代產品內分工興起的早期關鍵因素。

產品內分工新生產方式的興起,為經濟落后國家探索和選擇外向型發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有利外部條件。東亞四小龍的經驗顯示,早期通過承接和參與某些制造業最終組裝等相對簡單工序切入全球生產分工體系,隨后通過在產品內分工系統內部學習和提升能力,有可能向有較高增加值的工序和環節攀升,構成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

我國計劃經濟實踐受挫后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借鑒其他國家利用產品內分工環境促進自身成長的經驗,構成開放戰略的有機內容。

觀察數據表明,加工貿易盈余是我國經常賬戶順差的最重要決定因素。外商直接投資大規模流入,重要動因之一在于利用我國資源的比較優勢,通過直接投資形成生產能力以獲取利潤,并在客觀上推動我國經濟成長為全球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環節。由此可見,雙順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加工貿易與外商直接投資的互動作用,深入觀察則是在以產品內分工為特征的當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改革開放政策大幅度降低參與國際分工的交易成本后,企業和勞動者通過學習和創新發揮出我國資源比較優勢和大國規模優勢的結果。

萬億儲備現象的政策背景:人民幣實際匯率低估失衡

記者:以產品內分工為特征的全球化進程影響了眾多發展中國家,可以看到,加工貿易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持續增長這兩個因素在這些國家也存在。那么,為何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會出現如此與眾不同的持續雙順差?

盧鋒:由于雙順差和相應外匯儲備增長是國際分工深化和比較優勢原理發生作用的結果,經濟快速追趕國家一定時期可能出現雙順差局面。同時,我國近年外匯儲備超常增長又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低估存在顯著聯系,從政策角度看具有失衡性因素。

實際匯率定義為經過名義匯率調整的國內外相對價格。一個經濟實體基本競爭力很弱時,本幣實際匯率需要定在較弱水平,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并支持開放發展戰略。如果經濟競爭力持續增強,則需要實際匯率升值以協調內外部經濟關系。

依據國際經濟學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理論假說,本幣實際匯率的長期走勢由可貿易部門相對勞動生產率決定,名義匯率由可貿易部門相對單位勞動成本決定。如果一國經濟追趕伴隨可貿易部門勞動生產率相對增長,本幣實際匯率可內生出通過一般物價相對上漲和(或)名義匯率走強而展開實現的長期升值趨勢。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可貿易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相對快速增長,可貿易部門的單位勞動成本相對持續下降,經濟成長基本面變動與20世紀90年代后期實行的釘住美元匯率制不相匹配,構成近年人民幣匯率低估失衡的基本背景。

一方面,相關數據顯示,1995-2005年我國可貿易部門的代表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升3.4倍,不可貿易部門的代表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80%,制造業相對服務業生產率提升2.4倍;這一指標比美國等發達國家相對增長60%-90%。依據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假說,要求人民幣實際匯率通過相對物價上升或(和)名義匯率升值而顯著升值。

另一方面,1995-2005年我國制造業的名義工資增長2.1倍,實際增長1.6倍,年均增長率約為10%,實際工資增長不僅與計劃經濟時期年均0.4%的增長率不可同日而語,也大大高于1978-1995年4.2%的年均增速。然而由于勞動生產率增長得更快,制造業的單位勞動成本下降30%,比美國相對下降22%,比13個OECD成員國下降幅度更大,要求人民幣名義匯率顯著升值。

然而由于種種因素制約,人民幣匯率在一段時期內難以對經濟基本面變動做出相應調節和反應。人民幣名義匯率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后采取釘住美元政策,2005年7月匯率體制改革后才開始溫和升值。

給定名義匯率走勢,加上世紀之交國內宏觀經濟出現通貨緊縮,一般物價增幅低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因而實際匯率不僅沒有升值反而有所貶值。人民幣釘住匯率制與我國生產率追趕不匹配所引入的匯率平價與國際收支失衡性影響,在世紀之交被東南亞金融危機沖擊引發的人民幣貶值市場預期因素抵消沖淡,然而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沒有改變我國經濟成長基本面派生的升值壓力,2002年前后危機影響煙消云散之后,人民幣實際匯率低估失衡的屬性便凸現出來。

記者:關于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顯然,您認為,人民幣實際匯率的低估并不利于我國經濟?

盧鋒:匯率低估和外匯儲備過量增長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負面影響。被動持有過量巨額外匯儲備,會因為本外幣資產未來預期收益差異以及人民幣實際匯率最終升值帶來很大的國民福利損失。更重要的是,匯率低估會限制利用利率等市場性手段調節宏觀經濟運行,而過多依賴替代性行政調控手段,這會對經濟發展的長期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萬億儲備現象的啟示意義:經濟成長進入名義追趕提速新階段

記者: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的趨勢會長期持續嗎?

盧鋒:從長期供給面角度看,我國經濟成長前景根本上取決于能否通過生產函數持續變動推動勞動生產率持續增長。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則人民幣實際匯率將會面臨長期升值趨勢,并推動我國經濟成長進入名義追趕速度超過實際追趕速度的新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名義追趕與實際追趕相對速度在不同階段具有各自特點。數據顯示,1978-2005年,美國人均GDP從1.03萬美元增長到4.2萬美元,中國用匯率折算的人均美元GDP相對美國的比重從2.2%上升到4.1%,相對美國人均收入的比重或名義追趕增幅不到1倍。

將用美元衡量的我國相對美國人均GDP比例變動作為分子,將用我國本幣衡量的人均實際收入相對美國增長幅度作為分母,二者相除得到“名義/實際追趕指數”。以1978年“名義/實際追趕指數”為100,該指數在改革最初十多年間持續下降,1994年達到最低點為29。過去十年前后該指標止跌回升,但是上升速度緩慢,2005年為34。改革開放時期28年總計,我國經濟名義追趕速度僅約為實際追趕速度的三分之一。

由于我國未來經濟增長將繼續伴隨勞動生產率快速追趕,同時由于目前實際匯率的某種低估,有理由相信人民幣實際匯率將面臨長期升值趨勢,從而派生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名義追趕超過實際追趕的特點。從我國經濟發展歷程看,這無疑將代表一次歷史性躍遷。

我國經濟成長新階段的機遇和挑戰

記者:進入名義追趕超過實際追趕的階段意味著什么?

盧鋒:外匯儲備過萬億美元的現象,提示人民幣實際匯率正在進入“后升”階段,也提示我國經濟成長進入名義追趕速度超過實際追趕速度的新階段。

我國未來經濟成長的前景,關鍵取決于我們能否繼續推進并基本完成市場化取向改革,取決于經濟全球化相對開放的外部環境能否得到維護和發展。在上述內外體制環境假定能大體滿足的前提下,我國國內快速物質和人力資本積累,大規模技術轉移、吸收和創新等基本增長因素,將為總體生產函數的結構和參數持續變動提供必要條件,從而奠定我國經濟未來一段較長時期持續快速增長的可能性。依據勞動生產率快速追趕與本幣實際匯率升值趨勢關系的一般原理以及國內外相關經驗,持續實際追趕將通過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使名義追趕以更快速度展開。因而從理論、現實、歷史等不同角度考察,20年后我國人均收入超過一萬美元的預測分析目標是有可能實現的。

記者:20年后我國人均收入超過一萬美元,這會是一個依據經濟內在規律自然實現的目標嗎?

盧鋒: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更是一個時不我待因而需要力爭實現的目標。我國人口結構的演變趨勢清晰顯示,能否在未來一段時期保持快速追趕,將決定我國經濟崛起最終能夠達到的相對歷史高度。

聯合國人口及預測數據顯示,我國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比例到2030年將達到24%,與美國當時的24.7%預測值相差無幾;2050年將達到31%,超過美國26.4%的預測值。我國勞動人口總撫養比將從2005年的0.41下降到2010年的最低點0.38后止跌回升,到2025年將達到0.462,平均勞動力負擔老齡和兒童人口的人數相對增長21.6%。如果我國未來20年不能快速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將意味著歷史可能永遠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

實現經濟成長新階段的發展目標需要多方面政策調整。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持久經濟活力的體制保障是經濟追趕的根本條件,因而需要深化改革以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近年經濟發展實踐提出新改革議程。一是切實落實民營企業在行業準入方面的平等待遇,真正解決很多領域準入方面存在的“玻璃門”問題。二是科學界定宏觀調控的范圍和手段,政府發揮宏觀管理和調節職能應與市場體制原理和機制運行要求兼容一致。三是深化和推進土地、礦產等基礎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滿足經濟成長新階段對體制創新的更高要求。

管理一個快速變動的經濟和社會轉型進程,面臨如何協調各種復雜矛盾和利益的挑戰,因而需要加強以控制外部性和增進社會和諧度為目標的干預政策。需要切實加強環境保護監管,應對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通過支持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以及必要的收入轉移政策,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并使更多人民分享到發展成果;需要重新評估傳統人口政策,適當放松人口出生管制以緩解未來人口老齡化和總撫養比快速增長帶來的壓力。

企業是經濟大時代的主角,我國企業的表現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目標能否實現的最終決定因素。企業要成功應對經濟成長新階段實際匯率升值和要素價格提高帶來的新挑戰,需要系統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其中深化產權改革和完善治理機制是前提,發揮學習效應以積累人力資本是關鍵,推進技術創新并提升產業結構是重點,強化競爭優勢以增進盈利能力是根本。

[1] 記者余力采訪撰文,原文發表于《南方周末》,2006年11月16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河县| 泰来县| 临澧县| 大英县| 环江| 平潭县| 铁岭市| 新巴尔虎左旗| 富川| 谢通门县| 通渭县| 集安市| 项城市| 军事| 天峨县| 柳河县| 忻城县| 古丈县| 阿拉善左旗| 柳河县| 刚察县| 黄山市| 芷江| 德庆县| 区。| 彰化县| 五河县| 崇明县| 政和县| 武宣县| 扎兰屯市| 资兴市| 霞浦县| 北安市| 黑山县| 奇台县| 隆林| 桐梓县| 岳阳市| 万全县|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