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版圖
- 胡艷麗 曾夢宇
- 3030字
- 2020-05-28 18:28:32
第三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guī)范化,國務院于2005年12月發(fā)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并制定“國家+省+市+縣”共四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2006年,國務院批準命名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已命名四批。貴州省及各市州、縣也按照文件要求陸續(xù)命名了各自層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18年12月,貴州省共有國家級名錄84項140處,省級名錄476項708處,市州級名錄1000多項,縣級名錄4000多項。
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國家級項目名錄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國發(fā)〔2006〕18號),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此后,國務院于2008年6月7日、2011年5月23日、2014年11月11日公布了第2~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1~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貴州省共有84項140處得以確定命名(見附錄一)。
2.國家級項目類型結構
貴州省的84項140處國家級項目分布在10個類別的項目上(見表0-1),也就是說,貴州省擁有國務院公布的項目名錄中所有的類別。不過10個類別的項目數量多少不一:最多的是民俗類,共23項36處;最少的類別只有1個項目,即曲藝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兩個類別,略有不同的是,曲藝類是1項1處,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是1項2處。
表0-1 貴州省國家級項目類型特征

民俗類中分布最廣的項目是“苗族服飾”,有9處。傳統技藝類有14項26處,其中,“苗族織錦技藝”和“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兩個項目各有4處,“苗族蠟染技藝”和“皮紙制作技藝”兩個項目各有3處。傳統音樂類有10項19處,“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和“布依族勒尤”3個項目各有3處。傳統舞蹈類有9項16處,其中,“苗族蘆笙舞”分布最廣,有8處之多。傳統戲劇類有8項13處,其中,“儺戲”有4處、“花燈戲”有3處。傳統美術類中,“苗繡”項目有5處之多。其他項目的分布點都只有1~2處。
3.國家級項目民族分布特征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內有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和11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民族特征上,多民族的狀態(tài)也得以體現。據對貴州省國家級項目的民族特性分析,有10個民族擁有具有本民族鮮明特征的項目。另外,還有部分項目是多民族共有的,個別項目是由規(guī)模企業(yè)或專業(yè)團體申報,其民族特性無法確定(見表0-2)。
表0-2 貴州省國家級項目民族分布特征(處)

在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苗族的項目數量居首位,有28項62處,占項目總數的1/3,分布處數超過1/3,其中,“苗族服飾”“苗族蘆笙舞”“苗繡”等項目分布較廣。布依族項目有17項22處,分布多為1項1處,只有“布依族勒尤”1項有3處。侗族項目有16項23處,其中就有享有盛譽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侗族大歌”,項目分布上,“侗族大歌”和“侗族琵琶歌”各有3處。其他7個民族的項目一般有1~5處,數量不多。此外,各民族共有的達6處,未能確定的有5處。
4.國家級項目空間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9個市州都積極組織和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而且都有項目入選。在地域分布上,黔東南州一枝獨秀,其他市州的數量都不是太多(見表0-3)。
表0-3 貴州省國家級項目空間分布特征(處)

黔東南州共有國家級項目43項72處,其數量在全國地市州級行政區(qū)劃單位中居于前列。黔東南州的國家級項目分布在9個類別上,唯有“曲藝”類沒有項目。有6個類別的分布處數達到或超過其所在類別的50%,它們是:民俗類19處、傳統技藝類17處、傳統音樂類11處、民間文學類7處、傳統美術類7處以及傳統醫(yī)藥類4處。黔東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區(qū),國家級項目也以苗族、侗族項目為主:苗族項目達48處,占全省苗族國家級項目分布處數的77.42%;侗族項目達21處,全省的國家級侗族項目只有2處不在黔東南州境內。
黔南州有14項14處,黔西南州有10項12處,加上黔東南州,分布處數達到98處,占全省的70%。由此可見,貴州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分布在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且以黔東南州為最。
其他市州的項目都在10處及以下,最少的是六盤水市,只有4項4處。
二、貴州省省級項目
1.省級項目名錄
2005年12月29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fā)布《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黔府發(fā)〔2005〕27號),公布了第1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后,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5月29日、2009年9月30日、2015年1月15日相繼發(fā)布了第2~4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4批名錄中,共確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476項708處(見附錄三),其中的一些項目也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需要說明的是,貴州省的第1批名錄早于第1批國家級名錄的公布,在項目類別上按照當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類別進行分類,所以在類別數量和稱謂上都與國家級名錄有所不同。為了分析的需要,本書根據該批項目的內容將它們調整為與國家級名錄相同的10個類別,但不一定都完全契合。
2.省級項目類型結構
貴州省省級項目數量眾多,類型也比較齊全,在10個類別上都有項目(見表0-4)。由于項目過多,為表述方便,在省級項目上只用分布點的數據來進行分析,結果可能會有些許誤差。
表0-4 貴州省省級項目類型特征(476項708處)

在省級項目的各類別中,民俗類項目最為龐大,有236處,占總數的1/3,可見貴州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頗具特色。傳統技藝類有129處,可見傳統手工藝類項目得到較為廣泛的傳承。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和傳統戲劇3個類別的分布點都在60處以上,顯示出具有一定的傳承底蘊。曲藝和傳統醫(yī)藥兩類的分布點較少,都只有十余處。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3類有20~40處。
3.省級項目民族分布特征
貴州省省級項目民族分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多個民族有項目入選,以及各民族共同擁有的項目較多。在省級項目名錄中,有14個民族的項目入選,還有3個“未識別民族”的項目入選,加之多民族共同擁有的項目,所涉及的民族就更多(見表0-5)。在各民族項目的分布中,漢族、苗族、布依族和侗族這4個省內人口數居前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也居于前列。
表0-5 貴州省省級項目民族特征(處)

苗族是貴州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最多,有245處,占總數的34.6%;布依族項目數量居第2位,達107處;漢族項目數量有95處,居第3位;侗族項目數量居第4位,有77處。這4個民族的項目分布點共達524處,占總數的74%。其他民族中,土家族、彝族、仡佬族和水族的項目分布點都在20余處,瑤族的有10處,另外5個民族有1~4處。家人、穿青人、繞家人3個“未識別民族”共有6處入選。
此外,還有60處是各民族共有的項目分布點,參與傳承的民族數量可能更廣;有5處是規(guī)模企業(yè)或專業(yè)團體申報認定的,也難以確定其民族歸屬。
4.省級項目空間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9個市州和一些省直單位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從708處分布點來看,每個市州及省直都有項目入選,沒有空白的地域(見表0-6)。
表0-6 貴州省省級項目空間分布特征(處)

擁有項目最多的黔東南州有179項243處,分布點占總數的34.3%。黔西南州有90處,黔南州有71處。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共有404處,占到總數的57%,也就是說,省級一半多的項目都在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內。
項目最少的是六盤水市,只有27處,這與其行政區(qū)域面積較小有一定的聯系。其他市州的項目分布點都在40~70處,數量不算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