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版圖
- 胡艷麗 曾夢宇
- 3242字
- 2020-05-28 18:28:33
第四節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這些傳承者通過自己的記憶力與聰明才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統和技藝進行繼承發揚?!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9條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①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②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③積極開展傳承活動。
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發出《文化部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文社圖發〔2007〕21號),公布了第1批認定的22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此后又陸續公布了第2~5批名單。貴州省有96人被確定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及各市州、區縣也根據各自層級的項目名錄陸續開展了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工作。截至2018年底,貴州省共認定了省級代表性傳承人404名,市州級代表性傳承人1196名,區縣級代表性傳承人2000多名。
一、國家級傳承人
1.國家級傳承人名錄
文化部先后于2007年6月5日、2008年2月15日、2009年5月26日,2012年12月20日、2017年12月28日公布了第1~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在這公布的5批名單中,貴州省共有96名傳承人獲得認定(見附錄二)。其中,第1批12名,第2批25名,第3批9名,第4批11名,第5批39名。
2.國家級傳承人項目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96名國家級傳承人分布于9個項目類別,對照已有的國家級項目,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沒有傳承人得到認定(見表0-7)。9個類別中,有兩個類別的傳承人超過20人:一類是傳統技藝類,22名,其中“苗族銀飾鍛制技藝”項目人數最多,達4名;另一類是傳統戲劇類,20名,其中“花燈戲”項目有4名,“布依戲”“安順地戲”和“儺戲”項目也都各有3名,傳承項目比較集中。人數在10余名的有3個類別(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和傳統美術類)。傳統音樂類的16名中,“侗族大歌”項目有5名,“侗族琵琶歌”項目有4名,可見侗族音樂傳承人占比非常高;民間文學類的12名中,“苗族古歌”項目有6名,占了名單的50%;傳統美術類的11名中,“苗繡”項目有5名,接近人數的一半。傳統舞蹈類雖只有5名,但其中4名傳承的是“苗族蘆笙舞”項目。曲藝類僅有2名,傳承的都是“布依族八音坐唱”項目。
表0-7 貴州省國家級傳承人項目類型特征(名)

3.國家級傳承人性別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96名國家級傳承人中,男性67名,女性29名,男性明顯占多數。曲藝和傳統醫藥兩個類別上沒有女性傳承人。
女性傳承人與服飾相關的較多,傳統美術類有10名(9名“刺繡”、1名“剪紙”),與服飾聯系十分緊密;民俗類3名都是民族服飾項目;傳承侗族音樂的有5名,分布在“侗族大歌”和“侗族琵琶歌”項目上。
男性傳承人在9個類別上都有,超過10名的類別是:傳統技藝類19名,傳統戲劇類16名,傳統音樂類和民間文學類各10名。
可見,男性傳承人和女性傳承人在各自傳承的優勢項目上有一定的區別。
4.國家級傳承人年齡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96名國家級傳承人中,出生最早的是1919年出生的黔東南州黎平縣“侗族琵琶歌”傳承人吳世恒(已去世),出生最晚的為1977年出生的黔南州貴定縣“苗族蘆笙舞(鼓龍鼓虎——長衫龍)”傳承人蘭衡。國家級傳承人主要出生年代為20世紀40—60年代,年齡整體上有些偏大,但60年代出生的已達31人,70年代出生的也有7人,初步顯現出傳承人培育的成效。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育工作的推進,國家級傳承人的平均年齡有望繼續降低(見表0-8)。
表0-8 貴州省國家級傳承人年齡分布結構(名)

5.國家級傳承人民族分布特征
貴州省96名國家級傳承人出自9個民族,他們的民族分布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民族分布基本相一致,省內人口數居前四位的民族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和傳承人數量上都居于前列(見表0-9)。具體表現為:苗族40名,出自黔東南州的有32名;布依族14名,出自黔西南州的有8名;侗族17名,出自黔東南州的有14名;漢族13名,出自6個市州。另外,土家族的3名都出自銅仁市,彝族的2名都出自畢節市,水族的4名都出自黔南州,瑤族的2名都出自黔東南州,仡佬族的1名出自銅仁市。
表0-9 貴州省國家級傳承人民族分布結構(名)

6.國家級傳承人空間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96名國家級傳承人分布在省內的9個市州,其中,黔東南州一枝獨秀,共有48名,占到全省總人數的50%(見表0-10)。黔東南州的48名國家級傳承人主要分布在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和傳統美術5個類別。遺憾的是,在曲藝和民俗兩個類別上沒有傳承人,特別是民俗類,黔東南州有民俗類國家級項目12項19處,卻無1名民俗類國家級傳承人。銅仁市有11名,傳統戲劇類人數占了7名;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各有9名;安順市有7名;其他市州各只有2~4名。
表0-10 貴州省國家級傳承人空間分布結構(名)

二、貴州省省級傳承人
1.省級傳承人名錄
貴州省文化廳于2007年10月15日發布《關于公布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黔文發〔2007〕92號),確定了首批93名省級傳承人。此后,文化廳于2010年8月9日、2012年12月28日、2015年12月9日又陸續確定了3批省級傳承人,其中第2批105名,第3批105名,第4批101名,加上第1批的,一共確定省級傳承人404名(見附錄四)。
2.省級傳承人項目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分4批確定的,在第1批中,只涉及8個類別,傳統醫藥和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兩個類別沒有傳承人;其他3批在10個類別上都有傳承人(見表0-11)。
表0-11 貴州省省級傳承人項目類型特征(名)

綜合4批的情況,傳統技藝類傳承人數量最多,達91名;傳統音樂類有70名;傳統戲劇有62名;民俗有46名。其他類別的都不到40名,其中最少的是曲藝類,僅8名;傳統醫藥也較少,只有12名。
3.省級傳承人性別分布特征
404名省級傳承人中,女性117名,男性287名,女性與男性的比例大致為1∶2,男性數量明顯多于女性(見表0-12)。在第四批中,女性數量所占比例有了明顯的上升。
表0-12 貴州省省級傳承人項目類型特征(名)

4.省級傳承人年齡分布特征
由于貴州省文化廳在公布第1批省級書傳承人名單時沒有列出傳承人的出生時間,故對其年齡分布無法進行準確統計。所以本書只能對第2~4批的省級傳承人年齡進行統計,這可能會對相關的分析結果產生影響。
在第2~4批的311名省級傳承人中,出生最早的是1928年出生的黔南州獨山縣“花燈戲”項目傳承人羅濟群,出生最晚的為1980年12月出生的安順市紫云縣“攀崖技藝”項目傳承人羅登萍。省級傳承人出生人數最多的年代是20世紀60年代,達到了104名。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各有66名和75名,合計比例達45%。但70年代出生的也有44名,加之60年代出生的104名,合計有148名,超過了40年代和50年代出生的人數之和(見表0-13)。由此可見,省級傳承人的年齡逐漸趨于合理,傳承人培育已初見成效。
表0-13 貴州省省級傳承人年齡分布結構(名)

5.省級傳承人民族分布特征
404名省級傳承人分布在12個民族和3個“未識別民族”中(見表0-14)。人數最多的苗族有140名,來自黔東南州的有84名;布依族有58名,來自黔西南州的有35名;侗族有52名,來自黔東南州的有43名;土家族的21名中有19名來自銅仁市;水族的15名中有13名來自黔南州;漢族有78名,其中來自遵義的最多,有22名;毛南族、蒙古族和羌族各只有1名;其他民族人數多少不一,但在地域上沒有特別集中的。家人、穿青人和繞家人3個“未識別民族”共有5名省級傳承人。
表0-14 貴州省省級傳承人民族分布結構(名)

6.省級傳承人空間分布特征
貴州省的省級傳承人分布在省內的9個市州(見表0-15)。
表0-15 貴州省省級傳承人空間分布特征(名)

黔東南州數量最多,達139名,超過總數的1/3。黔東南州的傳承人分布在全部10個類別上:傳統技藝類有33名,傳統音樂類有31名,民間文學類有20名,傳統美術類有17名,民俗類有13名,其他類別都在10名以下。
銅仁市有50名,其中,傳統戲劇類有20名;黔西南州有47名,傳統技藝類有11名;黔南州有46名,傳統技藝類有10名;其他市州都不超過35名。省級傳承人數最少的是六盤水市,只有1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