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989年10月17日至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五屆會議通過《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呼吁世界各國盡快采取行動,保存、保護并傳播民間創作這一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此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旨在獎勵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優秀代表作品。代表作的范圍包括:口頭傳承,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設立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世界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后陸續公布。

2009年,流行于貴州省黎平、從江、榕江三縣和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的“立春”以貴州省石阡縣的“說春”為主要傳承基礎。

一、“侗族大歌”(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

2009年9月28日至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中國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侗族大歌”入選第四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歷史上,侗族大歌分布在整個侗族南部方言區,主要流行于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的貴州黎平、從江、榕江和廣西三江四縣,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永從三龍、巖洞、口江、雙江、肇興、水口、龍額,從江縣小黃、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貴州榕江和廣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則屬于大歌流傳的邊緣地區。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以黎平縣、從江縣為代表的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尊重。于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民族古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侗族大歌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侗族大歌”是由以黔東南為主要區域的侗族地區的民間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合唱音樂。“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方式構成了侗族大歌的鮮明特點,這是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的。大歌,侗語稱“嘎老”, “嘎”就是歌,“老”是指宏大和古老的意思。“多人出多聲”是侗族大歌最傳統的說法。“多聲”是指多聲部的合唱,侗族大歌聲部最多時可達到六個。所以,侗族大歌須以集體歌唱的形式來表現,這樣才能產生多聲部。由于是在無伴奏、無指揮情況下進行的集體歌唱,要唱得準確、和諧、完美,難度非常大。

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構成一段,若干段組成一首,每首歌開始有一個獨立性段落,稱為“序歌”,中間部分由若干句組成“歌身”,然后有一個尾聲部分,形成首尾呼應的結構。按侗族自己的分法,侗族大歌主要有兩個聲部,較高的聲部為“雄聲”,較低的聲部為“雌聲”。“雄”代表陽性,是父系氏族的表現,是一個家族的象征。“雄聲”在侗族大歌中引領著整首歌的發展,起到承上啟下、協調的作用。在整首大歌中,唱“雄聲”的人很少,通常為1~6人,“雄聲”是派生出來的,主要是烘托配合完成主旋律;“雌聲”代表母性,在侗鄉代表子孫興旺,能發出聲音的人都可以參與,所以唱低聲部的人多于唱高聲部的。主旋律由“雌聲”來完成,也是凝聚人心、力爭和諧的一種體現。在黔東南的侗寨,幾乎人人會唱侗族大歌,也時常會出現幾人、幾百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同臺演唱侗族大歌的盛大場面。

侗族大歌的音域較窄,音程跳動不太大,一般用小三度、純四度,典型的是小三度加大二度,節拍變化多樣,混合拍子較多,連音和弱起的現象很常見。大歌多數是6調式,音域均在九度之內,以真聲演唱,很適合人的自然歌唱音域,為全民性參與提供了便利條件。

侗族大歌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間習慣可分為聲音大歌“嘎所”、柔聲大歌“嘎嘛”、倫理大歌“嘎想”和敘事大歌“嘎吉”四類。

“嘎所”稱聲音大歌,強調旋律的跌宕、聲音的優美。歌詞一般短小,突出歌詞之間和之后相當長的襯字及曲調,拉腔時幾個歌手輪換唱高音,使高音之間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齊唱一個長音,與高音形成反差,互相映襯。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小河流水,曲調一般短小,所以聲音變換多,基本上是一首歌一個曲調。聲音大歌常常以昆蟲鳥獸或季節為歌命名,如《蟬歌》《知了歌》《三月歌》等。聲音大歌不是對唱,而是知多唱多,知少唱少。男女聲都有聲音大歌,但女聲聲音大歌特別優美動聽。聲音大歌稱得上是侗族大歌中最精華的部分。

“嘎嘛”稱柔聲大歌,是以抒發男女之間情感為主要內容的大歌歌種,可譯為抒情大歌。其特點是歌詞多,拖腔部分較短,旋律有時緩慢、婉轉,有時輕快、活躍,如《裝呆傻》《二月春光暖洋洋》《出嫁歌》等。

“嘎想”稱倫理大歌,是一種勸教戒世的大歌歌種。它以規勸說理為主,有倡導子女孝敬父母的,有引導年輕人如何做人的,也有教導女人如何做媳婦的,多以稱頌或諷刺為主,是安定勸撫侗家人的主要倫理手段,如《父母恩情歌》《懶漢歌》《單身歌》等。其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歌聲中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倫理大歌的曲調基本取自“嘎所”,因此,在鼓樓對歌時,可以用“嘎所”中的曲目結配成三首一套來對唱。男女“嘎想”中的歌名、曲調、歌詞都是一樣的。

“嘎吉”稱敘事大歌,多以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音樂旋律舒緩、低沉而憂傷,有以單人領唱、眾人集體低音相襯為主要表現方式的“嘎吉母”和眾人分聲部合唱的“嘎錦”兩種類型。從歌詞體裁來分,可分為唱故事和唱道理兩種。歌的標題常冠以人名。這類歌的結構復雜,分若干節。演唱時,第一段歌詞為齊唱,以后各段歌詞和旋律由一兩個歌手演唱,歌隊其他成員則以持續低長音“6”伴唱,然后合唱每段唱詞的小尾腔和結束時的長尾腔。敘事歌的歌詞一般較長,歌者要有驚人的記憶力和豐富的表情。

根據演唱的場所,侗族大歌還可以分為鼓樓大歌、禮俗大歌、戲曲大歌等。

鼓樓大歌是大歌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不同村寨男女歌隊在鼓樓對歌的主要歌種。如果客隊是女的,主隊必須是男的;否則反之。內容以長篇敘事詩(神話、傳說、故事、贊歌等)為主。曲調以中心襯詞來稱謂,有“阿荷頂”和“干賽”兩種。“阿荷頂”是開始對唱大歌時的互相問候部分,“干賽”是對歌的主體部分。“干賽”是抒發少男少女相互愛慕、埋怨之類情感的情歌。

禮俗大歌是在各種禮俗場合演唱的多聲歌的總稱,一般分為“攔路歌”“踩堂歌”和“酒禮歌”三類,歌曲有《嘎沙困》(攔路歌)、《嘎耶》(踩堂歌)、《嘎考》(酒禮歌)等。每一種歌都有自己的演唱場合,均由領唱和合唱構成。攔路歌是主客雙方歌隊在村口隔著攔路的障礙物對唱。踩堂歌是古老悠久的祭祀性歌舞,常在春節“祭祖母”的重要時刻演唱。表演方式雖然是邊歌邊舞,但以歌為主,舞僅是其節奏骨架的點綴。其結構多為短小簡單的分節歌,但曲調有男女同曲或異曲兩種。酒宴歌是酒宴上歌隊向主人或客人敬酒時演唱的歌,以領唱或齊唱為主,結尾拖腔時才分為兩個聲部。

戲曲大歌是侗族戲班演出侗戲時演唱的多聲歌曲。其由臺前臺后的演職人員合唱,音樂氣氛熱烈,多用于一出戲或一場戲的開頭或結尾。戲曲大歌沒有固定的歌名,統稱群眾歌,即“嘎瓦”。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別和年齡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童聲大歌”等種類。隨著時代的變遷,侗家歌師們為豐富大歌的內容和種類,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創作出許多歌唱新生活、贊美新時代的混聲大歌。

侗族大歌歌詞內容廣泛,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多采用比興手法,意蘊深刻。侗族大歌多是一些長篇的抒情歌(情歌)或敘事歌,內容嚴肅不隨意,篇幅長,容量大。其形式多樣,揭示了古代侗族社會生活的面貌,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內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揚了贊善貶惡的道德品質,表達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同時也保留了侗族古代詩歌體文學的特征以及精煉、生動、形象的語言藝術。從文學角度看,侗族大歌的歌詞形式由雙音節向單音節句發展,與漢文古詩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的發展形式相似,從中體現了侗族文學與漢族文學的密切聯系。

由于侗族大歌在侗族地區的千古流傳和廣泛普及,侗族大歌的傳承可以說是從孩子在娘胎里時就開始了,孩子一出生對侗族大歌就不陌生。侗家孩子要學歌,首先是聽歌,從1~2歲就開始參加歌班學習,這是母親們有意識地讓孩子來聽歌,從小進行大歌熏陶。由于母親們帶著孩子們組成歌班并經常聚在一起唱,因此這些孩子在正式學唱以前,已有聽了五六年。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歌師就是自己的母親。因此,這種傳承方式完全是孩子對母親聲音的模仿。這些孩子到正式參加唱歌時,已具備唱幾天幾夜的能力了,這種歌班教育既傳承了侗族文化,也使孩子具備了適應侗族社會的能力。

一個侗家人在開始學歌和唱歌的過程中,不僅僅在于學會了多少歌,更重要的是熟悉和掌握了整個侗族社會的倫理規約,完成了人格、心理、行為的塑造。實際上,對于一個侗家人來說,歌唱發生在個體生命的全部過程中,在個人生命的每一個環節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以一個女孩的一生為例,當她第一次進入鼓樓正式獨立對歌時,標志著其已成年;當她以少女身份在鼓樓最后一次對歌時,標志著其即將成婚;當她由母親陪伴再次進入鼓樓時,則標志著其為人母親;當她中年之后成為歌師時,標志著其被社區集體認同并受到尊重;當她一生結束時,其葬禮也在鼓樓中進行,且一定有因歌結緣的歌伴們的護送。侗家人告誡子女,不會唱歌,難以做人。

侗族大歌與“侗寨鼓樓”“侗鄉花橋”一起被稱為侗族文化“三大寶”,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之一,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作為多聲部民間歌曲,侗族大歌的多聲思維、多聲形態、合唱技巧、文化內涵等都屬舉世罕見的。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精神和靈魂,以獨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組織形式傳承著侗族的歷史和文化。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藝術,而且是侗族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是維系侗族社會生存,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粟周榕:《和諧:侗族大歌的主旋律》, 《杉鄉文學》,2010年第9期,第110~111頁。

二、“說春”(石阡縣)

2016年11月30日上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早在2014年5月,為確保“二十四節氣”的存續力和代際傳承,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的直接領導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協調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作為牽頭單位,協同相關社區、群體成立“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組”,聯合制定了《二十四節氣五年保護計劃(2017—2021)》,并共同約定了彼此的責任和義務。其中,貴州省石阡縣文化館承擔了“立春”節氣傳習基地的建設工作,并結合富有地域特色的儀式實踐和民俗生活,開展相關調查、傳承和宣傳活動,使這一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存續。石阡“說春”就是“立春”習俗傳承的重要方式。

“說春”是石阡侗族人民世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流傳于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活動范圍輻射全縣各地。石阡,位于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市,東毗江口、岑鞏,南接鎮遠、施秉,西連鳳岡、余慶,北交思南、印江,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縣。石阡境內地形復雜、地貌多樣,山地多、平地少,武陵山脈之南支斜貫全境。石阡多地下熱泉,素有“熱泉之鄉”的美譽。

說春,古名“鞭春”,其俗淵源甚古。時至今日,每歲“立春”時節前后,縣內約有一百多個“春官”,手端“春牛”,走村串寨,或入縣城,挨戶說春。說春之人,稱為“春官”。據考證:“春官”是我國兩千多年前就有的官名,負責掌管邦國的禮節。據《周禮》記載:“以宗伯為春官,掌邦禮。”唐代也將禮部長官稱為“春官”,從此朝中以“春官”為禮部的代稱。唐宋至明清,“司天官”屬下有“春官正”“夏官正”等官名,明太祖設春、夏、秋、冬四官,謂之“四輔”。而有關“說春”之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載于宋朝。(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立春》說:“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開封是宋王朝的東京都,所謂“如方州儀”即效尤地方風俗,到皇家宮廷內去行鞭春之禮。這說明當時各地專州就已經盛行說春之俗了。據舊《明史安然傳》載:明宣德年間,石阡長官司正長官安然,負責管理“迎春”事宜。清朝承襲明朝制度。乾隆《府志》所載的“迎春”禮俗,明代早已盛行。據《石阡府(縣)志》載:明、清時代,每歲立春之時,石阡府僚人等要整裝集隊,扎“芒神、紙牛”,“迎春于東郊”,打馬游街,大排宴席,“行鞭春禮”,然后赴城南“勸農廳”,石阡知府要“勸農行耕”,并帶頭犁田等。民國時期封姓還到省政府辦理“執照”,按地域說春。“春官”在規定范圍內說春,“立春”氣節一過,說到哪寨哪家,就把“春牛”放置在哪家人供奉,第二年又從這家人說起。清末民初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是“說春”發展的鼎盛時期,“說春”范圍不再有地域之分,每年立春前后,藝人遍布全縣各鄉鎮,活躍在仡佬、侗、苗、土家等各兄弟民族的村村寨寨中,時達數十日。

關于古代“春官”,大多為有這方面的天賦及興趣愛好的農人。其傳承方式以自然傳承和自發傳承為主,現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封復智、封家年、封復元、包正橋、封萬明、封香壽等。石阡縣內說春的“春官”分為“說正春”和“說野春”兩種,全是農民。相傳,花橋鄉坡背村封姓是唐朝開國年間所封的“春官”,屬于“說正春”。據封氏稱,唐朝開國初年,大封功臣,封氏兄弟封福興、封福憲立下戰功,當朝天子問他們要封什么官,二人異口同聲說要當“子孫官”。古時候分封到外地的諸侯王,各霸一方,都是子孫世襲。于是唐天子封他倆為“春官”,并且解釋說:“春官”就是掌管一個地方的禮節,每年向封地內百姓講一講農事季節,一年之計在于春,不違農時就行了。兄弟二人想:這樣的官子子孫孫都能做。于是他們“謝主隆恩”,被封到黔地來了。封氏講春的范圍是鎮遠、施秉、天柱、八拱(三穗)、劍河五縣。坡背封家只講鎮遠、三穗二縣。那時候,“春官”不說春,也不“講春”,而是“派春”,即將“春貼”印制出來后,交官府發下去,并收錢糧上來,統一交給封家。

作為侗族的民族傳統,“說春”保存了獨特民間音樂藝術、民間說唱藝術的原本文化圈子,既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又在其他民族中傳播,表現出石阡侗族獨特的農耕意識。其殘留有較多侗語因子,對侗族民族語言及其變衍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說春”“春詞”的演唱采用侗以及土家、苗、仡佬等民族民間曲調來演唱,是研究各民族民間音樂及其交融的主要例證。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封氏春官有二三十個,野春官幾百人。至今,年輕人外出務工,不愿親自參與說春,出現傳承斷層、后繼無人的現象,組織“說春”難度加大。現封氏春官僅有高齡的封家人還在繼續說春,全縣野春官也僅有十幾個還在小范圍活動,“說春”已呈現出自生自滅的瀕危狀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州县| 金平| 武夷山市| 平江县| 修文县| 海南省| 红安县| 佳木斯市| 杭州市| 容城县| 基隆市| 武鸣县| 巩义市| 宜宾县| 临邑县| 沛县| 伊宁市| 雷山县| 正蓝旗| 太白县| 莒南县| 塔城市| 阜城县| 揭西县| 吐鲁番市| 广宁县| 台南市| 维西| 南宫市| 余江县| 湘潭市| 温泉县| 于田县| 栾城县| 乌拉特中旗| 武汉市| 新乐市| 夏河县| 海原县| 加查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