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教育故事
- 四川創新教育研究院《我的教育故事》編寫組
- 2140字
- 2020-05-28 18:27:55
向左走,向右走
教室外的走廊上,兩個女孩的動靜把我吸引住了。我站得遠遠的,靜靜地觀察著。短發女生小童雙手緊握著長發女生小月的右手,嘴里叨叨著什么,甚是激動。小月則一臉不高興地站在原地,拼命掙脫小童的雙手,可小童就是不肯松開。那場景像極了一對小情侶在鬧矛盾。女性的直覺告訴我,這極不尋常。我暗中調查,居然發現了一個全班同學皆知,而我被蒙在鼓里的“驚人”秘密——小童和小月在“戀愛”!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但調查的真相告訴我,小童真的很“在乎”小月!這種“在乎”已經超出了正常的同學之情。我使勁按捺住心中的詫異和疑惑,僥幸地希望她們的情感沒有那么復雜,只是不一般的同學情罷了。我心中盤算著如何處理這件事,同時暗地組織班干部囑咐同學們不造謠、不傳謠。
從教以來,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愛慕的孩子我見得多了,可成人眼中的“同性戀”我是真沒遇見過。小童是個外表酷似男孩的女生,留著一頭干凈帥氣的短發,安靜少語。小月極其活躍,人緣很好。我完全沒想到她們之間會產生“愛”的火花。這該如何引導呢?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意外再次發生了。那天放學后,就因為小月和男生有說有笑,小童醋意大發,一把將小月摁倒在桌子上,雙手死死地掐住小月的脖子,眼神里透出深深的怨恨。小月被掐得滿臉通紅,揮舞著纖細的雙手奮力掙扎。幸虧課室里的同學拉開了她們,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沒過幾天,音樂課上,小童又因為小月坐在一個男生旁邊而整整一節課死死地盯著小月……事情在不斷發酵,我再也不能靜觀其變了。
我先從詳細了解她們的相處過程入手,分別找來小童和小月,向她們了解兩人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交往情況。慶幸的是,兩個女生顯然都急需我的幫助。她們都很信任我,把我當成了知心姐姐。原來,小童和小月真的已經有了擁抱、接吻等親密接觸,甚至還有了對未來的美好約定。但我看得出,相比小月,小童對這段感情更為認真,甚至無法自拔。只要小月隨口說一句“你短發更帥”,小童就毫不猶豫地把頭發剪短。只要看到有其他同學接近小月,小童的心就像受到了暴擊,會不由自主地出現過激言行。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她們的自尊,告訴她們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需要同性友誼,但這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賴。我和她們分析了愛情和友情之間的區別,建議她們多參加體育鍛煉、集體活動以轉移注意力,提醒她們在公眾場合注意形象、適當保持距離。
一方面,我每天關注她們的動態,開導她們;另一方面,我利用網絡和書籍去查閱同性戀者的表象,并請教心理老師如何準確界定兩個孩子的行為。心理老師給我的答復是:不算同性戀,只是正常的行為。
正當我積極尋求解決辦法時,危機又一次爆發。隔壁班陽光帥氣的男生小軒向才貌雙全的小月表白。小月似乎也無法抵擋小軒這名優秀學霸的魅力。鑒于跟男生多說兩句話就挨小童打的經歷,小月甚至想借此甩掉小童,于是和小軒越走越近。這徹底挑戰了小童的底線!小童怒火中燒,完全失去理智,揚言放學后要與小軒打一架。班干部知道后趕緊跑來告訴我,這才制止了小童的瘋狂舉動。
我知道僅靠我單方的教育是無效的,必須借助家長的力量。我讓家長不要過于驚異,更不要責罵孩子,以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也求助心理醫生,努力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墒菐追逃聛恚⊥€是不能完全放下小月。
由于小童無法自控,而生物地理中考在即,我們只好避開誘因。最后我艱難地提出一個建議:讓小童轉校。小童媽媽雖無奈,但也覺得這是萬全之策。隨后,她立即給小童辦理了轉學手續。一個月后,我收到了小童媽媽的短信:“譚老師,小童在新學校學習、生活一切正常!她已經適應了新環境,還認識了新朋友,人也開朗了很多,謝謝您!”再后來,小童托同學把她曾經的班服拿給我,讓我給她留言。我寫道:“雖然你在另一片蔚藍的天空,但你一直在我心中。”
每每回首小童的教育過往,我總是心生遺憾。我遺憾自己在心理學方面的功課做得不足,我遺憾沒能用一個更好的辦法留住我的學生。在充滿暴風驟雨的青春期“拐點”,我與小童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
也許,有些遇見,我們只能辜負;有些往事,我們只能沉淀。但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我們不僅要做富有教育情懷的教匠、擁有教育智慧的工匠,更要做具有教育自覺性的心匠,用看待孤品的匠心精雕細琢每一個學生,以匠心情懷去創造、把握教育的契機,將學生打造成最優秀的精品,也使我們班主任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修行旅途上不留下一絲遺憾。
愛在左,情在右。讓我們在最美的季節靜待花開,不問花開幾許,只愿淺笑安然。
【專家點評】譚老師的這篇德育敘事文章有三個閃光點。最大的閃光點是能夠聚焦對遺憾的反思,關注自己的成長。第二個閃光的地方是當故事中的小童、小月、小軒在與同性交往和異性交往中出現問題時,譚老師并沒有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解決,而是用了關注、查閱、請教的方式,雖然沒有找到辦法,但是她運用了“做人的有限性”原則來處理。所以,正如故事所說“也許,有些遇見,我們只能辜負;有些往事,我們只能沉淀”。其實,“做人的有限性”原則非常重要,當我們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儲備還不能夠確定能否真正幫助孩子走出原有的困境的時候,就不能貿然簡單處理。第三,故事的文筆非常優美,語言非常動聽,讓我們在體會到班主任處理復雜學生問題的艱難時也感受到了一絲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