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進程與制造業綠色發展
- 揭筱紋 邱璐 蘇蓉佳 陳艷
- 833字
- 2020-11-12 18:13:08
1.2.3 產業支撐明顯不足
長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走的是“先產業集聚、后人口集聚”的市場化道路。而我國城鎮化更多是在政府推動下形成的,人口規模被視為政府調控城市發展的核心要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產業支撐體系的構建與培育,導致城鎮化產業支撐能力弱,就業崗位不足,影響了城市的集聚能力與可持續發展[11]。
當前,我國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我國產業發展仍處于過度依賴規模擴張和能源資源要素驅動的階段,產業協同性偏低,企業缺乏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不足,在技術水平、盈利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等方面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且區域間產業同質化特征明顯,部分行業產能嚴重過剩。
二是產業集中度較低,規模經濟不足,企業小而分散,缺乏能引領各類產業健康發展的大企業。中小企業惡性競爭現象較嚴重,供應鏈柔性較低,整體品牌競爭力較弱。
三是產業發展正面臨“雙向擠壓”。從全球供應鏈的形成來看,發達國家處于供應鏈的優勢端,表現為經濟價值高、環境成本低;發展中國家處于劣勢端,表現為經濟價值低、環境成本高。我國在全球勞動分工中長期處于“微笑曲線”的低洼地帶,生產加工可替代性強,而曲線中高附加值部分如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營銷、品牌等關鍵環節滯后或缺失,這給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內部壓力。此外,隨著高端制造業回流和低端制造業轉移,全球供應鏈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給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外部壓力。
四是城鎮化與產業發展不協調。一方面,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脫節,出現“空城”“鬼城”。盡管部分地區開發了農業深加工、旅游服務等產業,但產業支撐仍顯不足,服務業整體發展尤其緩慢。另一方面,城鎮化和工業化尚未得到有效協調與同步發展,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為迎合城鎮化發展需求,一些地方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高耗能、污染嚴重、產品質量下降、未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等諸多問題,城鎮化、工業化和服務業三者不能協調發展,人口城鎮化滯后致使需求拉力偏弱,服務業發展相當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