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老師》補白
- 梁曉聲文集·散文10
- 梁曉聲
- 1043字
- 2020-05-12 17:27:22
三十歲以前的人,大抵習慣幻想,大抵。因為,所謂活法的選擇的機會,似乎還厚愛地給他們保存著幾種;并且從各個方面,向他們頻頻招手。無論好的或不怎么好的,換個活法的念頭畢竟總是誘惑人的。簡直可以說,不曾幻想過的人便不曾真的年輕過。
四十歲以后的人,大抵經常回憶,大抵。人開始經?;貞?,意味著開始向老走去的第一步吧?四十余歲的我,不知從哪一天起,思想仿佛分裂了。一部分像迷途羔羊尋找舊圈一樣,沿著記憶往活過來的路上逆行。一部分像鷂的眼,仍不放棄對于現實的掃描。故我總認為,過去和現在,如同夜晚和白天,邊緣是混在一起的。而當覺得現實分外生動的時候,許多回憶則相應地更加清楚了。于是某些事于回憶中漸顯。某些人物從過去向我撲面而來。這樣便產生了小說《老師》,還有《白發卡》《同學》等等。
我寫它們,就本意而言,更是為我自己。為我自己對他們或她們的一份情愫?;蛘叻催^來說,為著他們或她們曾給予過我的一份情愫。
世界很大,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一些人和另一些人,不知怎么,就被生活安排到一塊了。習慣的說法是“緣”。我更愿說是遭際。因為“緣”,似乎只能包括生活把你和好人引到一塊兒的情況。但生活也常常會把你和壞人、惡人、卑鄙之徒推到一塊兒,所以遭際才是一種“合二為一”的更概括更全面的說法。
我是幸運的。我想我的確是幸運的。因為在我的人生遭際中,使我銘記不忘的好人是很多的。我緬懷他們或她們,同時也是緬懷一種逝去的美好。并且我承認,這一種緬懷,表明我對現在的某種丑惡乃至邪惡的憎惡。毋庸置疑,過去并不完全美好,有多少人命運的悲慘證明了這一點?,F在也并非徹底丑惡,否則我們為什么都還活著,誰也不想把自己弄死?其實,有些人在美好中也注定了要丑陋地活著。有些人在布滿陰霾的年代內心里也有類似陽光的明朗。特別壞的人,在我寫作的時候,很難偷偷地爬到我的稿紙上。我從生理方面厭惡他們,如同厭惡蒼蠅和毛蟲。偶爾也因他們浪費紙墨,乃源于“除四害”的動機。
歸根結底,一切人的一切回憶,都是對人的回憶。沒有回憶,等于沒有記憶。沒有記憶,等于是低級動物?;貞?,有時是因忘卻而有價值的。一切可恥之中,忘卻也是一種。而且無論怎樣分析和解釋,都是市儈式的可恥。
如果忘卻是某種哲學,那么回憶便是一種責任。一切記住的,同時應是自省的。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痹诨貞浿?,我最自省的一點,或者說最怕自己背叛了的,倒不是什么更崇高的作為人的原則,而僅僅是——善良的溫馨的人性……這大概是一切思想膚淺的人的悲哀罷!請讀者原諒,我正是這一類人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