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農場經營的理論與實踐
- 李燕瓊等
- 2340字
- 2020-05-22 17:15:00
第二節 家庭農場的發展定位和經營目標
一、家庭農場的發展定位
與西方國家家庭農場的發展水平相比,我國家庭農場的發展總體處于初級階段。我國家庭農場的興起背景及典型特征決定了其在發展過程中要有一個明確清晰的功能定位,發展家庭農場既是當前我國加速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關鍵,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客觀需要,并在制度層面上符合“堅持家庭承包制、完善農業基本經營制度”的現實要求,必將成為未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力量。筆者認為,家庭農場在追求農場經營利潤和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基礎上,將自我發展全面地融入整個農業農村持續發展的全局當中,同時兼顧自身在“三農”問題,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社會責任,承載國家農業發展政策新目標。具體來講,一方面,家庭農場要通過適度規模化經營,促進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集聚,加強現代物質技術裝備建設,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提高土地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以此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優質安全農產品商品化供給水平,滿足城鄉居民對主要農產品的現實需求,實現“增收增效”的雙重目標;另一方面,面對農村環境污染嚴重、農業資源約束趨緊的嚴峻形勢,家庭農場要選擇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方式,積極開展農業清潔生產,以保持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家庭農場的經營目標
基于前文關于家庭農場內涵和特征的界定,筆者研究認為,家庭農場作為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主體,具有“經濟性”、“戰略性”、“社會性”和“生態性”四重屬性,家庭農場的這種特殊屬性又決定了其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具有多重目標。
(一)追求農業利潤和家庭收入最大化
家庭農場作為一類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與小農經營、農業企業經營類似,即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經營行為上表現為“無利不干、利小小干及利大大干”。然而,由于組織性質的差異,家庭農場經營與小農經營、農業企業經營的動機和目標仍有所區別,因此,上述“經濟效益”不能片面地認為是“收入”或“利潤”。學術界普遍認為,小農經營受其規模限制,主要是以實現農場消費效用最大化為主要發展目標,即“為買而賣”;而農業企業則與之完全相反,它主要是通過集聚農業生產要素以獲得規模收益,其來源主要是通過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經營獲得規模報酬,即“為賣而買”。縱觀當前我國各地家庭農場經營實踐,不難發現,它們已克服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弊端,促使農業由“保障功能”向著“盈利功能”轉變。相應地,絕大多數農場經營者的首要目標是在通過采取適度規?;洜I和土地有序流轉等手段獲取家庭資源配置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實現要素收入效應與家庭消費效用的最優組合,即追求“買賣并重”。
(二)保障安全農產品的商品化供給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鄉居民農產品消費結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并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更多需求。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要求正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產,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質量和品種更契合消費者需求。在此背景下,家庭農場經營者必須洞察農產品市場需求,圍繞如何提升“農產品商品化供給水平和質量安全水平”組織各類生產經營活動。為此,經營者會通過適度規模化經營,使原本分散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農業生產要素在較高層面和較大范圍內得到有效結合;通過采用農業“新技術、新農藝、新品種”,增強農業風險抵御能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組織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和規?;洜I,形成“統一化組織、標準化生產、規?;l展”的態勢;通過對農產品生產環節的全程控制,解決農業生產中的質量監管和農產品追溯等一系列問題。顯然,保障安全農產品的商品化供給關乎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國家安全”戰略需求,因此,保障安全農產品的商品化供給是家庭農場經營必須要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三)促進農民增收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的“穩定性”是保證取得規模收益的重要條件。現階段,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存在使農民工收入水平明顯低于城鎮居民的收入,也正因為其中蘊藏的各種客觀原因,使得家庭農場經營收入相比于農場兼業化收入
更加穩定。從各地家庭農場發展實踐來看,一方面,家庭農場經營者直接對接農產品市場,減少了產業鏈條上的中間環節,更大比例地占有農產品的真實價值,促使農產品價值更多地流向經營者;另一方面,家庭農場經營者會在農忙季節雇傭一定數量的農民從事相關農業生產,并向其支付相當的勞動報酬,這部分農民還可以將自己的土地流轉給農場經營者收取租金收益。顯然,家庭農場的這種經營方式不僅能夠增加家庭農場經營者的收入,也更有利于帶動其他農民收入水平的增長。基于此,本書將促進農民(家庭農場經營者和其他農場)收入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作為衡量家庭農場經營“社會性”目標的重要因素。
(四)保持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伴隨城鎮化與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廣大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趨勢凸顯,也由此產生了農業粗放經營、耕地撂荒等一系列現實問題,并直接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為在短期內解決上述問題,生產者往往會通過加大農藥、化肥等農業化學品投入以提高單產,然而,如果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就會加劇環境污染和生態壓力。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科學的經營管理制度,同時兼顧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才能夠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從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特征來看,它更易于推行農業生產方式由依靠大量農業化學品投入向清潔化、精細化、集約化轉變,從而有效防止農業面源污染,以及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顯然,這些也是家庭農場的社會責任所在?;诖?,本書將保持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體現家庭農場經營“生態性”目標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