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成世界觀的要素
我們任何人于心靈深處均存在著一個終極目標,此目標一方面決定了我們的所有行動,一方面影響著我們對心理認知能力的選擇和心理認知能力的強度。我們要對這個世界形成一定的認識,那就要具備一定的心理認知能力;換言之,我們擁有怎樣的心理認知能力,我們就會形成怎樣的世界觀。這就是我們任何人所體驗到的僅僅是生命的某一特定環節,或是一件事情的某一特定片段的原因,或者事實上僅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整個世界的某一特定部分的原因。既然人人關注的均為合乎自己目標的東西,那么,倘若我們無法透徹地了解一個人內心深處的那個目標,就無法真正理解其行為;倘若我們無法明白其一舉一動均在此目標的深刻影響下,我們也就無法對其行為做出全面而公允的評價。
1.知覺
感覺器官將外部世界的印象和刺激傳送到大腦,并在大腦里留下一些記憶痕跡。于是在這些痕跡的基礎上,想象和記憶的世界得以建立起來。不過我們絕不能把知覺和照片相提并論,原因在于知覺必定會帶上感知者個人的獨特品質。一個人所感知到的東西并不是他看到的一切。縱然面對同一景觀,每個人的反應不會完全相同;如果要問其對所看到的東西的感想,他們必定會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知覺并非一定要和現實完全契合,我們人人均具備足夠的能力調整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諸多聯系,讓其與自己的生活模式相符合。可以說,一個人的個性和獨特性就在于其感知到了什么以及感知的方式。總而言之,知覺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生理現象,它還是一種心理認知能力。借助于對這種心理認知能力的觀察分析,我們從而得以深入而廣泛地透視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2.記憶
具備了一定的感知之后,心靈還務必要從事一系列的活動。實際上,心靈的活動均與人的自由運動能力相伴,其按照自由運動的目標和目的來從事各種活動。換言之,人的心靈是一個適應性調節器官,它一定要收集并整理得自外部環境的諸多刺激和信息,還一定要協調統籌一切官能的發展,而人倘若打算妥善地保護自己,倘若打算安然地生存下去,那么此類官能均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我們所有人均在對待人生各種問題時擁有自己獨特的反應,而我們的心靈中必然會存留這些反應的痕跡。人類需要適應周圍環境,我們的心靈因此一定具備著記憶功能和評估功能。倘若失去記憶,我們就無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于是我們由此推斷出以下結論:所有記憶背后均蘊含著一個潛意識目的,它并非偶然現象,其具有明顯的意圖,并非鼓勵人們繼續如此走下去,而是提醒人們要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所以,想有效評估某個記憶的價值,就一定要弄清楚此記憶背后蘊含的目標和目的。
3.想象
幻想和想象的內容可以最為清晰地將一個人獨特的個性表現出來。我們所說的想象是指引發感知的對象不在場時所產生的知覺再現。換言之,想象是復制出來的知覺,這再次證實了心靈的創造力。想象的產物不只是知覺的再現(知覺本身就是由心靈創造出來的),它也是一種于知覺基礎建立起來的全新而獨特的產物,就好像知覺的產生是建立在身體感覺的基礎上一樣。
就內容的清晰度而言,幻想遠勝于常見的想象。幻想出來的場景特別鮮明,它不但擁有想象的價值,而且還會對個體的行為造成影響,就如同原本不存在的刺激物好像真的存在一樣。倘若幻想顯得如同由某個實際存在的事物刺激出來的,我們就用“幻覺”稱呼它。幻覺產生的條件和幻想性白日夢形成的條件是一樣的。任何幻覺均是心靈的藝術創作,均來自具體幻想者的目標和目的。關于此點,我們可以用例子來說明。
某個聰慧的年輕女子不顧父母的反對與某男子結了婚,父母為此極為惱火,甚至與其斷絕了一切來往。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她開始深信父母對她不好,而因為雙方的驕傲和固執,讓他們在諸多重歸于好的嘗試中失敗。這個姑娘來自受人尊敬的富裕家庭,婚后卻陷入了相當窮困的窘境。不過從表面上看,她的婚姻生活并不曾表現出任何不幸的跡象。后來,倘若不是她生活中出現了一個離奇的現象,人們還認為她早已經適應這種窘境了呢。
這個姑娘由于打小就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因此父女關系相當親密。也許正是由于這一原因,他們后來的決裂才更加徹底。因為她的婚姻,父親對她相當不好,父女之間產生了極深的裂痕,甚至在她的孩子出生時,父母都沒心軟,不曾去探望她和孩子。于是,這個姑娘對父母的冷酷態度記恨在心,由于她是一個心高氣傲之人,而恰好在其最需要關心照顧的時候,父母卻和從前一樣冷酷無情,為此她被觸到了痛處,傷了心。
要注意的一點是,這個姑娘追求的目標徹底支配著其情緒,而我們正是借助于這種性格特征洞悉她和雙親的決裂之所以對其產生深刻影響的原因。她母親是一個擁有相當多優良品格的嚴格而正直的人,不過她對女兒卻相當嚴厲。她知道怎樣才能做到既服從于丈夫(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又保持自己的地位。實際上,她對于讓人們注意到自己的恭順感到相當自豪,且將其當作自己的一種榮耀。在這個家庭中還有一個兒子,人皆認為其酷似其父,長大后必定會子承父業。于是這個兒子相比女兒,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而女兒則因此被激起了強烈的追求欲望。最終這個原本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女兒,婚后卻過著艱難窮困的生活,于是她經常想起父母對她的不好之處,進而令其對父母的不滿與日俱增。
某天夜里,在這個女兒入睡前,門被推開了,一個和她長相相似的幻象走了進來,來到她的床前,對她說:“我是如此愛你,因此我不想讓你毫無思想準備,一定要告訴你,你會于十二月中旬走向死亡。”
她并沒有被幻象嚇得驚慌失措,不過還是將其丈夫叫醒,并將幻象的內容告訴了他。次日,她去找醫生,又將此事告訴了對方。顯而易見,這不過是一個幻覺,但這位女兒固執地認為這件事是真實的。猛然看上去,這種現象好像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倘若我們運用科學知識來分析,那么這一切就相當容易理解了。事實是這樣的:這位女兒是一個相當有追求的年輕女子,并且據我們觀察發現,她對于掌控他人情有獨鐘。在和父母決裂之后,她發現自己的生活特別貧困。十二月中旬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每年的此時,人們經常會輕易地想起與自己關系較近的親屬,大多數人會心懷愉悅地彼此親近,互贈禮物,等等。也正是在這一特殊的時刻,那些破裂的關系存在著極大的重修舊好的機會。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輕松地理解,于這個女兒而言,這個特殊的日子和她所處的窘境之間的密切聯系了。
此幻覺中讓人感到奇怪的唯一之處在于,幻象之所以到來僅是為了將這位女兒的死期通知她,這是一個壞消息,而她卻在講給丈夫聽的時候充滿了興奮之情。結果幻象的預言沒過多久就由其家庭這個小圈子向四周擴散出去,次日她的母親也知道了這件事,于是這位女兒得償所愿,其親生母親來看望她了。
幾天后,幻象又一次來到了她的身邊,將相同的內容告訴了她。當我們詢問她與母親會面的結果怎樣時,這位女兒說自己的母親堅持否認自己是錯的。于是,她開始老調重彈、故技重演,其目的就在于要滿足自己支配母親的欲望。
由此我們獲得如下結論:當人身處巨大的精神壓力的時候,尤其是壓力最大之時,當人害怕目標無法實現時,都極易產生幻覺。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幻覺相對于比較落后的地區以及在遙遠的過去,其影響力是驚人的。
眾所周知,關于幻象,游記里有著相當多的描述,其中“海市蜃樓”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又饑又渴且筋疲力盡的旅行者于沙漠中孤獨前行,迷路后就看見了海市蜃樓。我們都清楚,當生命面臨危險時,人們會因為壓力而憑借想象力讓自己身處一個明朗的、令人精神振作的情境,以此逃避環境給自己帶來的痛苦的壓力。所以不妨這樣說,海市蜃樓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新的情境,它可以讓筋疲力盡者獲得鼓舞,可以讓優柔寡斷者痛下決心,還可以讓旅行者變得更加堅強;另一方面,它又如同一味鎮痛藥或麻醉劑,可以讓人將恐懼所帶來的痛苦忘卻。
于我們而言,幻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原因是我們早已于知覺、記憶機制以及想象中看到過類似的現象。我們會在以后針對夢境的討論過程中看到與此相同的東西。簡言之,倘若一個人更多地發揮想象力,消除高級神經中樞的判別功能,那么此人就極易引發幻覺。在身處危險之中無計可施,在個人的力量受到威脅的壓力下,人就會盡力借助于幻覺來消除并克服自己的軟弱感。當人承受的壓力越大,其批判能力的反思就越少。在如此境況中,那些本著“全力自救”觀念的人就會將自己全部的精神力量調動起來,從而讓自己的想象轉化為幻覺。
錯覺和幻覺特別近似,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和外部世界之間還保持著某些聯系,雖然這種聯系如同歌德的《浮士德》中所描述的那樣被曲解了。不過此二者的基本情境以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危機,則是一模一樣的。
下面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從而讓我們清楚心靈的創造力是如何在需要的時候將錯覺或幻覺制造出來的。一個男子出身于優秀的家庭,不過因為學習不好最終未成大器,僅做了一個普通的小職員。他將所有出人頭地的希望都放棄了,內心充滿了絕望感,當然他也因為朋友的責備而加大了精神壓力。在這樣的情形下,他開始酗酒,并讓自己長期身處其中,因為他發現這樣做可以為自己的失敗找到一個極好的借口。沒過多久,他就患上了震顫性譫妄癥,被送進了醫院。譫妄和幻覺之間存在著極大的相同之處,但譫妄是因為酒精中毒而引起的,身處這種狀態中,患者會發現眼前經常會出現老鼠、昆蟲或蛇之類的小動物,當然也會出現和患者職業相關的某些幻覺。
此男子的主治醫生們對于他的酗酒行為持否定態度,于是他們對其進行了嚴格的治療,從而讓他徹底戒了酒。病愈出院后,這個男子在三年中滴酒不沾。不過最近他又住了院,原因是增加了新的病情。他聲稱自己時常可以看見一個人眼睛斜睨、嬉皮笑臉地監視他的工作(如今他的工作是鐘點工)。有一次他因為這個人的嘲笑而特別生氣,進而抓起鐵鍬向對方擲去,打算看看這個人到底是人還是幽靈。結果那是一個幽靈,他動作輕快地將飛來的鐵鍬躲開的同時,竟然向他撲了過來,將他狠狠地揍了一頓。
關于這一病例,我們無法再將其稱為幽靈了,原因是那個所謂的幻覺竟然可以對人拳腳相加。其實這相當容易理解。盡管他習慣于產生幻覺,不過此次他卻將真人當作了幻象。這就清楚地說明,雖然他將酒癮戒掉了,但出院后情緒更加消沉。他不僅丟了工作,而且被逐出了家門,如今只能靠做鐘點工來維持生活,而在他本人和朋友的眼里,鐘點工是一份最低賤的工作,結果他因此加重了精神壓力。除此之外,雖然他成功地戒了酒,不過他卻因為失去了酒的慰藉變得更加可悲。不管怎樣,酗酒好歹可以讓他做著原先的工作,一旦家里人指責其一事無成,他還可以用自己是個酒鬼來逃避指責。在他看來,相比承認自己缺少工作能力,這個借口總算是光彩一些。病愈后他就再次面對現實,而他所承受的壓力相比從前并不曾減少。倘若他如今又成為失敗者,他就無法找到安慰自己的東西了——從前他至少還可以讓酒成為借口,而如今則無任何借口了。
當他身處精神危機時,幻覺就再次出現了。他認為自己和從前一樣,仍舊用酒鬼的目光看世界,并且相當明確地表示,酗酒毀掉了自己的一生,進而到了現在無可挽回的地步。他不打算再從事當下這個既不體面又令人討厭的工作,又不打算主動放棄這一工作,進而想用生病的借口放棄工作。于是在前面所提到的幻覺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后,他再次成為醫院的病人。他努力打算為自己找到一個獲得寬慰的借口,于是幻覺就在這種急切心情的驅使下產生了:他受到了那個人的嘲笑,而在此過程中,他借助于幻覺保全了自己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