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全與適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自然界的角度來看,人僅能稱之為一種低等生物。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始終縈繞于人的意識之中。由于受到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的刺激,人類每時每刻都在思考怎樣發掘一種可以讓自己適應大自然的更好的方法和技能,怎樣才可以找到一種把生命中的不利因素剔除或減至最低的處境。如此一來,出于提高適應能力和增加安全感的需要,心靈就順勢而生了。當然,可以提高適應能力的方法相當多,比如讓自己的身體上生長出硬角、利爪或利齒等防御性武器。
不過,此類方法不但無法讓人類脫離原始的半人半獸狀態,反而極易令人性處于停滯不前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心靈是唯一可以有效解決問題的工具,也是唯一可以彌補人類身體不夠強大這一缺憾的工具。這是由于人的心靈深處始終涌動著一種不安感,而人類因為這種感覺的激勵而發展出了預見和預防的能力,從而讓人類的心靈發展成如今這樣一個會思考、會感知、會行動的有機體。以欲望或愿望這一傾向而言,當一個人有了不足感的時候,他就會產生“想要”的愿望以彌補不足,以獲得完美的滿足感。不過至于“想要做什么”,則代表著不但感覺到了這種傾向還產生了愿望,而且開始付諸行動。所以說,所有的主動行為均是由于不足感造成的,其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滿足、恬靜、完滿的狀態。
既然社會在人類的適應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么心靈這一有機體從最初的時候就會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可以說,心靈的任何能力均是在社會生活規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然社會生活規律具有普遍適用性(因為只有普遍適用的,才可以稱之為規律),那么可以確定的是,倘若想預見人類的心靈發展趨向,那就一定要弄清楚社會生活規律的來龍去脈。
清晰、流暢的語言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工具。可以說,語言是將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奇跡。顯而易見,這一現象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而產生的,是根植于社會生活之上的,同樣也具有普遍適用性。因此,一個離群索居之人是壓根兒不需要語言的。作為社會生活的產物,語言是社會成員之間聯系的紐帶。此點在某些人身上表現得格外突出。這些人在生活中極少,甚至壓根兒不與其他人接觸,他們中的有些人是出于個人原因而試圖將和社會的聯系切斷,有些人則是因為環境所迫而不得不與社會切斷聯系。不管是出于何種原因,此類人在語言表達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障礙,因此在學習外語的時候就表現得格外笨拙。由此可見,語言倘若要產生和保留下來,唯有與他人保持聯系和交流才可以。
語言在人類心靈的發展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它是邏輯思維的前提,我們唯有借助于語言才可以建立起概念并理解價值觀之間的差異;而概念的形成也一定會牽涉到整個人類社會。換言之,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倘若想被理解,就一定要具備普遍適用性。例如,我們在看到美麗的事物時會感到欣喜愉悅,就是由于人類在美的認知、理解以及感受等方面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或者說人類已經形成了一種基本的審美原則。由此可見,思維和概念也如同理性、知性、邏輯、倫理和美學一樣,是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同時又將那些社會成員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