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會生活的必要性
社會生活擁有其約定俗成的一套規范,于人類而言,這套規范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它,這就如同我們必須正視氣候規律一樣。例如,一旦天氣轉涼,我們出于御寒保暖的目的,就會采取筑房造屋等措施。一般情況下,社會規范體現為多種類型的制度和習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始終都在這些制度和習俗的影響和制約之下。正是出于這一原因,我們的生活首先會受宇宙、自然的影響;其次還要受到人類社會制度的制約,以及各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的制約。總之,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系均受限于社會的需要。
換言之,個人的生活是位于社會生活之后發展起來的。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不存在任何個人徹底脫離人類社會而獨自生存的狀況。對于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這是因為在動物界普遍存在著以下基本法則:任何物種一旦存在個體成員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就會出于讓自己變得強大的目的,必定會借助于群居的方式將力量聚集起來。正是由于存在這種群居的本能,人類才發展出一個用以抵御嚴酷環境的重要工具,即深受社會生活影響的心靈。
早在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所有弱小的動物必定是群居生活的。可以確定的是,由于人類的身體不曾強大到可以支撐其獨自生活,因此人也屬于弱小的一族。在大自然面前,人是那么渺小,所以出于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目的,人就一定要借助于各種手工制造的器械以彌補其身體脆弱這一缺陷。試想,當一個人孤身居住在原始森林的時候,不擁有任何先進工具,那么他會面對怎樣的境況呢?這時,其生存能力必定比不上其他生物:他不具備其他動物的速度和力量,不具備肉食動物的利齒和敏銳的聽覺與視力,而這些均是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人類才需要借助大量的裝備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無論是其身體,還是其人格以及生活方式,均需要得到全面而有力的保護。
現在大家理應明白人只有在有利的環境中才可以生存下去的原因了吧?我們的社會恰好可以為人類的生存創造出有利環境。可以說,社會生活是人類的必需品,一個人只有借助于合作和勞動分工才可以成為集體的一分子,而人類也才得以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以勞動分工為例,就其本質而言,它意味著文明和進步,這可以讓人類生產出各種工具,用以進攻和防御。而這些工具恰好可以幫助人類獲取一切所需之物。人類只有在學會勞動分工之后,才會懂得怎樣保護自己。總之,人類倘若想得以繁衍,那么社會生活就是其最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