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社會感
講到此處,我們或許就可以獲得如下結論:社會生活對任何一項有助于確保人類生存的規則,如律法、圖騰和禁忌、信仰、教育等均會予以制約,換言之,這些規則一定要合乎社會生活規范。在此之前,我們曾以宗教為例對此觀點進行探討,并且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那就是不管是從個人的角度而言,還是從團體的角度而言,于心靈而言,適應社會生活均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
我們通常所說的公正與正直,以及我們視之為人類性格中最有價值的那些東西,實際上均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品質。可以說,人類的心靈受到社會生活的諸多限制,進而被塑造,從而在其指引下從事一切活動;而責任感、忠誠、坦率、熱愛真理等這樣的美德得以形成并保留了下來的原因,也是由于其符合社會生活的普遍適用原則。由此可見,我們僅能從社會的角度判定某種性格的好壞,原因是一個人的性格與科學、政治或藝術領域的任何成就一樣,均在證明其具有普遍意義之后方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換言之,一個人的社會價值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當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總會用一個理想化的標準來對其進行衡量。這個理想化的標準形象理應是這樣的:可以以有益于全社會的方式來克服其面臨的任何困難,可以將其社會感發揮到一定的高度。借用福特·繆勒的話來說,這個人就是一個遵循社會法則玩轉人生的人。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會更加深入地認識到這一真理,那就是,倘若一個人不能用心培養自己和他人的關系,那么這個人是無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