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股神巴菲特的資產配置利器
巴菲特在他的投資生涯中,創造了長期穩定的高收益。有人計算過,如果在50年前投給巴菲特一美元,那么現在就能擁有56674.73美元。如果這50年每年都給巴菲特一美元,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千萬富翁。
優化資產配置,是巴菲特完成這樣傳奇業績的最重要的途徑。什么是資產配置呢?資產配置,是指根據投資需求不同,將資金在不同資產類別中進行分配。前文說過,巴菲特三次推薦給普通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利器就是指數基金,為什么股神如此看重指數基金?
在資產管理領域,指數基金與ETF的創新就如同航運業集裝箱的創新一樣。在原始的投資組合管理中,僅有十幾個到幾十個證券資產,投資者如同18世紀的碼頭工人一樣,只能通過人工體力對證券進行逐一分析與配置。但是隨著證券資產的多樣化,資產配置的全球化,原有的工作模式不再適用,指數基金恰好出現。
各類指數基金就是各類細分資產的集裝箱。通過指數基金可以更有效地完成資產配置工作,這就是“為什么說指數基金是資產配置利器”的答案。與此同時指數基金也在不斷完善與發展。
在資產配置中,我們通常以大類資產形式自上而下地進行權重分配。基于這種方法或許會有很多問題,如高收益債券(或稱垃圾債券)到底是債券還是股票。
按照教科書中的分類,高收益債券是債券。但是從風險收益角度看,高收益債券更像是股票,為什么呢?
發行高收益債券的企業盈利水平通常受到經濟環境影響較大,例如在經濟不景氣的周期里面,這種企業的盈利能力差,通常難以支付債券利息,導致評級繼續下調,債券價格繼續下跌。在經濟環境景氣度較高的時候,高收益債券發行企業的盈利良好,信用等級上升,加之票面利率遠高于通脹水平,債券價格持續上漲。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債,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國債越受到追捧,價格隨之走高。因此對于高收益債券,無論風險收益還是價格走勢,它都更像是股票。
無論現在最流行的智能投顧還是資產配置型FOF
,其資產配置理論基本都以馬科維茨的資產配置模型(見圖1-2)為基礎,馬科維茨的理論也曾影響了他的同時代學者。由于其出色的、開創性的工作,馬科維茨與威廉·夏普及默頓·米勒分享了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圖1-2 馬科維茨資產配置模型
但是,如果大家編程實現馬科維茨資產配置模型都會發現這個模型的問題,在有效前沿方面,相鄰(距離很近的)兩個點計算得出的資產配置權重組合相差很大,可能從10%變成20%……這種不穩定性或許由于協方差
的奇異或者優化迭代計算
過程導致。
為解決上述資產配置中的問題,國外的資產配置已經實現了從資產到因子的進化。這里面的因子并非我們熟知的多因子選股的“因子”,而是社會經濟環境中的各類因子,最主要的三個因子分別為:經濟增長率、物價通脹率、債券(融資)利率。
經濟增長率,即國民生產總值末期與基期的比值,它是一個動態指標,反映的是一定時期經濟發展水平變化的程度,也能反映國家經濟的活力情況。
物價通脹率,即通貨膨脹率,是貨幣超發部分與實需貨幣量的比值,它反映的是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的程度。
債券(融資)利率,簡單說就是需求方向供給方融資時所需要支付的利息與融入資金之間的比值。在金融市場上,表現為融資人為達到融資目的而交納給券商的費用。
資產配置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來配置三個因子風險敞口(未加保護的風險,也稱為風險貢獻度)的問題。
例如:經濟增長率高、通脹率與融資利率低的時候,配置權益資產的收益率最高;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率高、融資利率低的時候,配置商品資產的收益率最高;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率低、融資利率平穩的時候,配置高信用等級債券收益最高。
風險均衡策略,是指資產配置組合面對不同因子的風險敞口風險貢獻度(均衡)相同。當然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入主動管理理念,根據預期判斷增加或者降低某類因子風險敞口。
基于因子的資產配置,相對于傳統基于基礎資產的資產配置,更精細與精準。可以將各類基礎資產按因子拆分,例如高收益債券中權益特征更顯著,或者說在經濟增長率高、通脹率與融資利率低的經濟周期表現更優。周期股票與非周期股票也可以按因子進行分類。本質上而言,基于因子分析,相當于將各個基礎資產(各種屬性)按因子映射到相對簡單的空間進行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化繁為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