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因:技術、商業與我們的未來(科技向善大哉問)
- 騰訊研究院
- 569字
- 2020-05-06 18:33:06
審視“基因編輯”:社會文化的技術隱喻
2018年底,“瘋狂科學家”賀建奎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改造人類胚胎并讓兩個嬰兒得以出生一事,使許多人陷入了震驚。業內人士對這場疑點重重的實驗大加批判,認為其極大違背了當下的科研倫理,各個環節的執行均有巨大的問題。而在2019年6月,俄羅斯科學家丹尼斯·雷布里科夫也宣布了他的“基因編輯嬰兒”計劃,同樣震驚了世界。圍繞這兩次事件的爭論,讓“基因編輯”——特指CRISPR這個在生物工程領域前途無量的技術——走入了大眾輿論場。
何為“基因編輯”?它編輯的究竟是什么?它是不是所謂的“人造人”或是“設計嬰兒”(designer baby)?以后人們是否可以按照自我意愿,選擇并改變基因,制造出“超級人類”?如果是這樣的話,它無疑挑戰了許多人的倫理底線,成為了一個危險的“黑科技”。但另一方面,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和流行,又能從根源上排除基因風險、攻克遺傳病,也是未來醫療技術發展的重要前景。
在一些人看來,解決方式似乎很簡單:鼓勵好的用途,禁止壞的用途,不就可以了?
實際上,問題遠不止那么容易。隨著技術的加速發展,以及醫療產業與資本的關注,我們終將迎來基因編輯技術走向“大眾化”的一天。而大眾對于“好壞”的判斷,根植于社會文化中,并會作用于技術的發展。我們討論技術倫理的時候,所涉及的遠不僅僅是技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