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關于專業課的問題
- 曲月
- 過河的螞蟻
- 1534字
- 2020-05-04 21:32:11
專業課問題:
1.為什么想讀研究生和對這個專業的看法?
中科院教授羅文中在《構建世界歷史體系的方法和原則》一文中談到過:歷史學,尤其是世界歷史,不同于哲學社會科學的其他學科,研究對象和范圍不是人類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階段,而是人類以往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和完整過程。
因此,世界史研究更需要寬廣的視角,在盡可能詳盡地收集史料進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綜合的研究。因為歷史的真理只有在各種因素的總和中,以及在它們的關系和運動中才能達到。
從目前世界史學的整體就業情況來看,本科畢業生的擇業面并不是很廣。但是研究生畢業后,有著較為寬闊的就業門徑。
可以選擇進入高等院校或是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也可以選擇進入各級黨政機關,教育單位,新聞出版等部門從事管理和專業相關的工作。但是這些工作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需要有較為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長時間的專業知識的積累。
因此,我希望來這里更系統更深入的學習一下,同時也為以后出版自己的歷史著作打下基礎。
2.讀研后,具體想研究哪個方面,有沒有相關的規劃了解。
在報考曲阜師范大學大學之前,我也曾關注過導師們的研究方向,對此也比較感興趣,今后想和導師們一起研究海洋和宗教等方面的問題。
3.近代史的開端
近代國際關系史的研究對象是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近3個世紀的世界范圍內的主要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的國際關系。
它涉及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時期: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其主要線索有三條:
(1)歐洲主要國家之間為爭奪歐洲和世界霸權而形成的政治外交關系;
(2)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美國、日本向亞洲、非洲、南北美洲擴張,占領殖民地,相互爭奪和妥協的關系;
(3)歐洲列強為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產、在對中近東爭奪中形成的所謂“東方問題”。
補充問題:那為什么你當時選擇的是世界中古史專業呢?
其實當初之所以報那個方向還是與我個人文學的興趣愛好有一定關系的,當時可能覺得越是遙遠的東西越富有神秘感,而且我一直對西班牙文學中的那種騎士精神挺向往的,而且中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教權大于皇權的一個時代,這對當時的我而言是感到特別震撼的一件事情。可是后來隨著學習的深入,以及閱讀過相關論文之后,我覺得研究近代歷史的軌跡并取得相關成果,會對我國發展的幫助更大一些,尤其是在涉及到國家的領土主權和外交方面,當然也可以實現我自己人生的社會價值。
4.什么是歷史?學習歷史有什么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歷史和歷史科學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樹立大視野的歷史思維,把握人類發展的歷史大趨勢,發揮鑒古知今、學史明智的重大作用。
關于歷史的作用,他認為:歷史是研究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從世界的昨天發展而來,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黑死病),歷史上發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5.近來歷史學的熱點有哪些?
之前從知網上了解到最近歷史學排名前三的熱點分別是抗日戰爭、清末新政還有歷史虛無主義。侯建新教授在《中國世界史研究五十年》一文中說過日本史研究是當下研究的熱點之一,但這就僅限于日本的近現代史研究而言,從事日本古代、中世紀史研究者仍寥寥無幾。
但在最近幾年,就抗日戰爭而言,研究的角度十分的寬泛,如可以從校歌、歷史背景以及建國話語研究來展開進行。
如學者李曉瑩認為,抗日戰爭時的校歌烙印著民族精神與時代氣節,不僅是單純歌頌學校風貌的作品,更是對世道的吶喊和對國家的期盼。她從陪都校歌,校歌的階段性變化以及抗戰時校歌的創作意義(社會、育人、藝術價值)等方面來展開論述。
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