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找不到放置的地方,便狗尾續貂般地把實習時期寫的日志放在此處。
實習瑣事
一
夢幻般的實習開局并沒有如期待一般降臨,玄幻小說開掛的金手指也沒有賜佑生而平凡的我,寫實電視劇里略顯不起眼、略顯俗套的故事情節卻真真切切地發生了。
從人事部的前輩帶領我們進入一棟裝潢高級的高樓開始,我便從繁華喧嚷的街市進入到了一個從前不屬于我的認知領域----工作,盡管對于我而言,今后它也不會完全屬于我的感覺同樣強烈。懵懂迷茫、怯懦生分,伴隨著幾分不安、幾分強烈的、不可抑制的沖動,記得初上高中和初來大學時,便是這樣一番心情,總之復雜難陳,像一鍋燉著雞鴨魚肉、蔬菜瓜果、稻谷土豆的老湯,個中滋味,復雜一詞猶不能道盡,卻又是最適合之形容。
關于工作之日常,我無什么談欲,除去公司強制要求的保密條款這種硬性的要求之外,更多還是事務實在很沒有夸耀攀談的必要,畢竟都是些簡單又尋常的工作而已,即將你的所學運用一二又新學一二罷了。想聽故事的人多半是不會對此興趣至極,不想聽的人更是唯恐避之不及啦。然而談一些工作之內又事務之外的心境之變化是我認為級其重要且有趣的事情。
阿爾都塞認為我們讀書時有一個學生的身份,我們習慣這種身份并以此安心十余年。我曾有一個幼稚的想法便是一生都在學校度過,一來可以一直學習取之不盡的知識,二來是飯食宿寢有人提供,只需要付錢便行,滋味且不論美味絕倫,單是那隨時可取的方便就是很多人生活之后求之不來的。但是諸位也都明白,學而不用的知識是死的,成長而不成熟的果子是病的、是難以下咽的,只有索取沒有付出的價值是寥寥的。就中國目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家庭負責提供物質保障,以使得在校的兒女不必為學費、生活費犯難,同時提供基本的價值觀教育,將孔夫子的仁義禮智信傳承下去;學校則負責教授學生科學知識和人文社科知識,促進人類文明的延續和進步。但是就家庭而言,成員會衰老更迭,就學校而言,知識如何轉化成促進人類文明的力量,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
解決途徑就是就業。在馬克思的社會價值體系里,就業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他認為就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一來就是就業是將學校學習的知識轉化為可使用的物質資料或者可見的管理經驗、生活生產技能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實踐的重要方式;二來是就業是獲得勞動報酬的重要方式,這就解決了成員衰老而導致的生產能力降低、生產可持續性不足等問題,在這個人人皆是無產者、人人都只能出賣勞動力的時代,就業的意義便更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工作對于我們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在家里掃地、洗碗、裝修、卸貨都算是,故而熟悉得很;但是工作之所以不討喜,除去工資薪酬的緣故,單一繁復才是重要的問題。我們習慣于忽視身邊司空見慣的東西,忽視簡單的、忽視細節的、忽視不容易感受的,所以有歌說曾經的白月光變成了歲月之中的白飯粒,紅玫瑰變成了蚊子血,日復一日所掩蓋的不僅是令人回眸一嘆的美好,還有對于生活的期待。有話說要在簡單的生活中品出浪漫,在單調的日子里感受絢爛。可是眾所周知,雞湯雖然美好,但是不可常喝,日子雖然無趣,還得煎熬。工作最難的不是要你去攻克相對論,去拯救世界,只是在試探和嘗試之中慢慢的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而要做到這一點,唯有耐心而已,誓言不重要,期待解救不了,只有堅持二字為是。但是我們知道,淺嘗輒止極其容易,上下求索最為艱難,極致的堅持才能成就極致的工作,才能將簡單的事情做得不簡單。
我們曾無比期待長大,但是后來我們發現長大的不止夢想和期待,還有煩惱和無奈;曾經我們無比仰慕身穿制服的工人,但是后來我們發現我們厭惡的也是制服背后繁重的責任。從這里一想,生活的確挺無趣的,還沒快樂幾年,便要身不由己;但是不妨轉念一想,多年后你和朋友吹噓的從前,哪一次不是吹你從無到有時的、第一次的勇敢,那一次不是把那些當年你差點掉出眼淚、又咬著牙堅持下來的事情當作談資。人之一生,尤其是普通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的驚才艷艷的瞬間,只不過是平凡的日子里也有能讓人記住一生的光點而已。
山之高矣,唯跬步而登;海之闊矣,唯扁舟徐行。愿每一個開始都樸實無華,也愿每一個結尾都灼灼繁花。
二
入秋的清晨有些濕漉漉的涼爽,約莫是下了小雨的緣故,讓人在本該慵懶地酣睡的晨寐不覺厚重的睡意,竟有些舒爽的清醒。這油然而生的感慨便是在無形之中為將來的一日開了一個好頭。顯然,熟睡的小北是無法感受這般恬靜的美好的,或許他還會嘬著尖嘴牢騷地咒罵著陰晴不定的天氣攪擾了他的美夢。這樣的天氣應當是外出寫生或者游玩一番的,可惜人心到是向往無拘無束的晴空,但是身體卻因為雇傭勞動合同不由得自己隨意支配,只能夠乖乖地拎著空無一物的公文包去上班。在這似乎一切都好的日子,這樣的消息多少有些煞風景。
我相信像我這般心境的人并不在少數,而屈腰于不得不的人更多。只一出門,你便能感受到屬于城市的匆忙步伐。似乎被歷史淘汰卻又頑強地留存下來、并在時代背景下逐漸復蘇繁榮的單車如過江之鯽似的涌入街道,踏板上承載的是一雙雙或臃腫的、或瘦削的、或大或小的、或年輕的、或衰老的腳,在離開土地之前,他們都是一樣的,而在離開踏板之后,他們也是一樣的,因為都踏著同樣的一片土地。只有在腳離開土地的時候,那些腳會因為踩的是腳踏車踏板,還是汽車剎車離合,而有不一樣。實際上,對于這片廣袤大地上的多數人來說,那些象征財富和地位的符號也沒有什么差別,不過是在少數人的推崇下有了比較的意味,無謂的比較之中又有人若有其事地絞盡心力,于是便安排了高和低、甚至貴和賤。在我看來,都沒什么差別,甚至在清晨時,背著公文包沐浴陽光而行的生活比躲在鐵皮盒子里來得瀟灑。
習慣了校園生活的我在這兩天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BJ除去歷史和人文風情之外的、現代化都市的忙碌。早起的行人還來不及感受樹冠之中的投射而下的溫暖的陽光便拂塵而去,去追逐事業與理想,每個人都步履匆匆,等待紅綠燈的間隙其實不過幾分鐘,可是你會發現平日里把玩手機時不覺間就溜去、似乎趨近于無的幾分鐘,便會堵起一條長龍模樣的車流、似洪水傾斜一般的人流,只那么一瞬,不必要多精彩的形容,只綠燈亮起的一剎,那等待的車流、人流便如躍躍欲試的螞蟻一般蠕動著的向前,繼而變成一灘奔涌的洪流,浩浩湯湯地穿過,一條線上,腳踏車、汽車、行人、電動車相互有條不紊地疊擁著,穿雜著,如一個杯子里裝進石塊、又填進碎石粒,再裝入細沙,摻進水,直到再無法容納更多未知。看著這樣密集的人群,我甚至毫不懷疑只要稍不注意,一輛自行車就會拐進正在快步而行的路人懷里。便是這樣擁擠了,可是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樣的擁擠早在一兩個鐘頭便出現了,早在昨天的時刻就上演了,早在之前的每一天重復上演著,一波又一波,從住所到各式各樣的辦公場所,有人走進高樓,有人走進樓房,有人進入餐廳,有人進入商場,有人拿起掃帚,有人拎起手術刀……社會在緩慢而有序的行進著,按照早在百年之前就既定的節奏行進著。是啊,百年之前就是這樣了!百年時間,改變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沒有改變。我看過去一眼,仿佛看到了抬著大轎而過的高官,看見束著長辮的清人,又看見曾經騎著永久牌自行車的年輕人。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給人的感覺好像還是那一批人,因為職責和理想,因為生活和現實,站在一條條線上,到點兒離開,到點兒停留,到點兒退休。
如今的我是以怎樣的心情站在路口呢?便是如上面提到的那樣,于是在這樣的片刻,我眼前穿流而過不知道多少量車。我似乎在哪里見過他們,或許從未見過他們,這輩子都不會見過。但我似乎在短暫停留的一秒中里經歷了他們的一生,附帶著我的一生,心酸和快樂,傷悲和歡愉,全都揉進去了。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會突然泛起這樣的情緒,也不知這樣的情緒是好是壞,甚至不知道這樣的情緒何時是一個終結。等我如路人一樣通過十字路口時,我才恍然明白現在還是清晨,而且后知后覺的發現我應該在前一個路口就右轉的。
于是我苦笑著往回走去,去迎接屬于我的清晨。
三
用今天的時間編撰昨天的故事正是我現在做的事情,就像小孩子在周日夜晚才匆匆趕補完一周沒有寫的日記。說起來,好像的確是這樣,都是懶人才干得出來的事。但我斷然不會像小孩子那樣誠實的交代自己因為游戲忘記了寫作業,也不會更直接地說不想寫。長大了的人兒,連謊話都要富麗些,連敷衍都要弄得無辜些,連狡辯都要曲折點,否則怕是辱沒了大人的名聲。一來我不用交作業。這句話如此輕松,有些解脫,有些釋然,還有些憂傷,有些懷念,畢竟那些我視為勛章一般的從前離我越發地遠了,遠得回不去了。校園生活終究給每一個初入社會的人留下了太多、太深的記憶,以至于即使時間過去了很遠,那些烙印在生命里的印記始終都深深淺淺地不時出現,以作為一生的紀念。二來,與小學生匆匆忙著應付老師,以至于胡謅亂道不同,我等待一天的過去,等待第二天的到來,只是為了在完整地經歷一天之后,以一種完整的視角回憶、審視、反思、銘記,如此才能讓每一天不會隨記憶而消泯。
是啊,把昨天的一切記在今天,便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而今天的我,似乎連這一件事情都沒做好,以至于好多天的記憶重疊在一起,重疊成一個樣子,一個明明就發生在昨天之前的,并不久遠的,卻讓人想不起細節的樣子。當日子都一塵不變的時候,或許就是心向遠方的人兒撂下一封灑脫的辭職信,騎著一塊五一次的自行車去追逐詩與遠方的時候了吧。我們從前期待的未來被時間抹平了,就像一杯泡了多次的茶葉,即使當初入口在綿長干甘甜,如今也只是一杯飄著幾片葉子的白水,既不像茶水一樣有讓人細抿的韻味,也不像白開水一樣一口飲盡。濾了一口渣、還得不了一口舒服,這樣的茶葉我們毫不猶豫就會倒進垃圾桶。而當日子過成這樣時,是不是應該把它丟進垃圾桶,卻讓人犯了難。
實際上,讓人犯難的不過是一份未知,一邊我們期待著,一邊我們畏懼著,而讓我們愛恨不得的現在,一邊我們厭惡著,一邊我們安定著。工作是這樣,生活是這樣,愛情是這樣,似乎一切都是這樣,不是這樣,就是那樣,總是逃不出這樣的一個圈。我們何嘗補羨慕那些說走進走的人啊,我們何嘗不想過一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如果可以,世人誰不愿為李太白,誰又愿作身不由己;如果可以,哪有人愿意吃苦,哪個人不愿意安于享樂。所謂的高官總是宣揚吃苦耐勞的美德,但是誰都知道那是階級奴役的借口,而現在的吃苦耐勞,也不過的是為了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需求而已。
遠大前程里皮普離開從小到大都生活的村莊,換一身西裝革履涌入城市的浪潮,渴望出人頭地。很多年后,狄更斯必然不知道,中國一個名字叫張嘉佳的作家筆下一個張一鯉又擠破了頭往城里跑,等被生活弄得滿身傷痕,又狼狽地歸來。在這個城市化進程前所未有地加快的時代,在城鄉差距明明看上去一點點縮小,但是最后我們卻極出人意料地發現這個鴻溝正逐漸加大的時代,全國幾千萬青年紛紛涌入擁有著繁多花樣的城市,為了最高端也最昂貴的醫療,為了最優越、競爭最為激烈的就業機會,為了最豐富多樣也最紙醉金迷的物質生活,這個世界上,物質是最基本的生活,生活基本上也都是物質,這便是最無奈的現實。
誠然,只有失去過才會更珍惜,縱使反復橫跳也似乎沒有什么不妥,人生來就不安定。所以,當一個邁入中年的成人突然辭職創業,一個擁有華麗簡歷的人突然去了農村當一個村官,你不要驚訝,也不要質疑,更請不要嘲笑,那沒什么不妥。所以我才攤開手掌,捧起一彎心口的太陽,像一個孩子一樣。
沒有誰說過從前和以后就是要長一個模樣。
四
作為工作日志,本是應該著重提筆介紹工作中的種種,亦或是像日記一般記下令人記憶深刻的事件。這樣的風格不說是常規的,至少是紀實的,乃至于就像一張照片,和現實中的一切一模一樣。對真實追求到一種趨近于病態的自然主義者便信奉和崇尚這樣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而在成為一個擁有自我思考能力的人之前,我們多半也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所以,你會發現,我之前寫的東西很不切題,撂在過去,定然是個不符合題意的拙劣文章。再者,說是日志,理應只是一個人想一個人看的東西,結果個中內容清一色是給他人分享自己的體悟,便是很矯情的舉動。正是對應了《讓子彈飛》中演員之間的暗諷。
我是有分享欲的人,生活的亮點、痛點,學習的進步、落后,工作的順遂、阻撓,運動的歡欣、失落……都是我想與人訴說的一切,如果可以,我甚至想要與人傾訴我的一生。這是人與生俱來的,無論是勝利之后與人夸夸其談自己當初是怎樣怎樣的英勇無畏,怎樣怎樣的不同凡響,還是在失落之后與身邊之人傾倒自己滿心的酸楚,希望能夠得以發泄,希望能夠獲得安慰。正是因為分享欲加上一些表現欲,人平平淡淡的一生有了跌宕,有了起伏,有了波濤,有了層巒,有了故事。
而在一個人自顧自地傾吐的時候,他們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很少顧及他人的感受,只一個勁兒地抒發內心苦悶,一個勁兒地鼓吹自己如何如何。結果自然是暢快至極,舒爽淋漓。而聽故事的人則各有各的心思。真的朋友在聆聽對方訴說方面創業初期的種種時,難免不由神傷地感慨方面的不易,說罷更對如今的生活感嘆一聲感激,更為眼前這個面色上浮現出感到開心。這時候說一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便來得那么真切,那么動人。所謂的朋友則多少有點兒心懷他想,便只是一心想著結果,順應著話茬說著好話。技巧拙劣一點的,會被輕易地識別出來,畢竟,一個個都不是什么傻子。不會因為甜言蜜語地吹捧就失去對自己的認知。那些所謂的小聰明,不過是人們為了順水推舟而作的人情而已。這一次你讓我歡喜,我便是幫你,完全出于情分,以便此后我有事情需要幫助時多一條門路。畢竟,沒有一條路子是能夠一直走到頭的。至于那些完全無關的人員,出席活動要么是迫于壓力,要么是就事論事,對于別人的侃侃而談最多是做一個面子上的應和,實際并沒有用心。畢竟,馬云的故事人人可見,也不見得聽了他的奮斗故事你就能夠成為明日之馬云。不過,在現在的背景之下,夸贊馬云的人約莫是逐漸沒了蹤跡。剩下的大多是一味地挖苦諷刺踩低馬云資本主義作風的人。不知為何,當年他人的輝煌并不見你手舞足蹈,你只當別人做了應當地事情。如今,他人落魄,風光不再,卻見你羊五羊六地跳出來裝作清醒,視為聰明。我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見等別人重振旗鼓或者新人炙手可熱時他們或諂媚或嫉妒的嘴臉。可笑的事實是這樣的人比點頭之交的朋友還多得多,哪怕和你并不相識。這便是人。
形容人際時,我們常會用圈和層來分隔彼此,有人在圈中,有人在圈外,有人在這一層,有人在那一層,一個圈層里的人又會組成一個具有明顯特點的群落,像一團一團的植物,有的是苔蘚,有的是真菌,有的是藤蔓,有的是灌木。圈子的中心是自己,越往外,越是和自己交集無多,越是和自己交心甚少。而圈子之外的人,就像一盆篝火照不到的黑暗一般,始終無法進入中心者的視野。而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別人也在自己的圈子里閃爍著光。當然,這個磨盤一樣的圈子多不是同心同距的圓環,也不是你我完全相同的圓圈。你是我的優先選項,可是我不一定是你的路人甲乙,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我們既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又始終是一個獨立的自我。獨立的身體,獨立的靈魂,獨立的交際。世人正是因為信奉著不同的行為準則,不同的三觀,才會又不同的追求,在追求的過程中又遇到與自己有著相似相近的目標的人兒,然后結個伴或者搭把手地往下一段路走去。
我今天提起筆,便只是想到這些攪繞不清的言語。
五
在敞開的風里人是自由的,在晴朗的清空之下,人是火熱的。
周末回良鄉踢了一場球,心情澎湃,明明我才離開一周,感覺仿佛過了很久。久到我站在綠茵上時,竟有一絲絲的緊張,明明我早幾年就把自己的痕跡烙印在綠茵場的每一片土地上了,明明我早已在每一寸土地上留下了淋漓的汗水,明明這片土地已經逐漸成為我在學校最熟悉、最依賴的地方。我像一個美夢成真的孩子,像一個被幸運神靈眷顧的幸運兒,激動之情無以言表。
我環視一周并不十分寬廣的草坪,聞嗅著雨后發酵過的泥土和空氣的味道,不好聞,有人說像腐爛的腌酸菜,像放壞的臭蘿卜,總之必然是不好聞的。但是對于我而言,足夠了。對于很多希望把自己打扮得香香美美的女孩子來說,不必說出一身讓人繞道而行的臭汗,也不必說摔倒蹭破,乃至于骨折受傷,單是那不好聞的味道,便是很多女生和日漸失去對原野的征服欲的男生嗤之以鼻的東西。要知道,很多年前,大家腳踩黃泥時,可沒有那么亮堂干凈的土地。不過,我轉而又想起一個朋友說的話:“既然可以選擇過更好的生活,為什么還要一直以過去的、艱苦的生活為準繩呢?人都要進步,是不是?”當然是,只不過對于我而言,已經沒有說服她們的想法,一點想法也沒有,她們在進步的道路上走得很遠,我怎么有她們那樣的眼界區看向遠方呢。若是小島上風暴來臨,我估計就是達爾文觀察不到的幸存者,因為我沒有進化出生存的退羽,早就被風浪吹進海里去了。世界唯一的進步就是不唯一,最大的原地踏步,就是總有人試著讓它唯一。不過,那些東西與我沒有多大關系,就像那拂過臉面的微風,拂過便是拂過了。
我一步一步地丈量,一邊興奮,一邊戰栗,我離開不久,仿佛離開很久了,我一直這么覺得。我向來很少頌揚個人的愛好,因為悲傷往往容易相同,但是快樂往往難以達成共識,信仰更難。而想要把自己的愛好變成別人的愛好,從而改變別人的認知,更難。在我的認知里,傳銷算一例,只不過不太合法。我們最多是提供一個引導,引導別人上路,讓后放開手,讓他們自己走。一個人如果一直按照別人的安排走,像一個被牽著線的木偶,始終不好,因為一生都活在別人的陰影里是一件可悲又無力的事情。一個人如果控制欲太強,始終想要把別人的一生握在手里,結局往往不好。前者可以參考世界經典《楚門的世界》、《月亮與六便士》乃至于《紅樓夢》,后者可見《白鹿原》里的白嘉軒和鹿三,至于現實中的例子,不說比比皆是,但是絕對不少。
這個世界不好,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身不由己;這個世界沒有那么不好,因為我們至少還能有時候隨心所欲。于是,人總還是會癡癡地相信,縱使生活枯燥無味,卻還是會不時有風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