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少年時代

  • 楊慎傳
  • 張德全
  • 21513字
  • 2020-04-30 11:37:12

楊慎家族是四川名門,世居新都,五代官宦,“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為四川乃至全國罕見。祖父楊春為易學(xué)大家,治學(xué)嚴(yán)謹(jǐn);父親楊廷和,學(xué)務(wù)實用,崇尚實學(xué),為武宗、世宗兩朝首輔;楊慎是楊廷和的長子,天資聰穎,自小就被譽為“神童”。

明代大文學(xué)家、茶陵派領(lǐng)袖李東陽題詩稱贊:“蘇氏奇峰僅有三,竇家芳樹人稱五。太史文章秘閣勛,少年狀元才出屏。眼看是父復(fù)是子,此語吾傳揚子云。”“眼看是父復(fù)是子”,指的就是楊廷和、楊慎父子。(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寄楊留耕先生》)

楊慎從小被譽為“神童”,天資聰穎。母親黃氏夫人出身書香門第,教他學(xué)習(xí)詩詞。他七歲起便可成誦,十一歲開始學(xué)作近體詩,初露才華,十二歲擬作《吊古戰(zhàn)場文》,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佳句,十四歲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霜葉賦》《詠馬嵬坡》等詩,其《黃葉詩》轟動京華。當(dāng)時茶陵詩派的首領(lǐng)、內(nèi)閣首輔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yè)門下”,并稱之為“小友”。

楊慎的父親楊廷和,二十歲進士及第,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元老,歷任武宗、世宗兩朝首輔,關(guān)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肅貪,頗有政績,為楊慎成為國家棟梁之材樹立了優(yōu)秀的榜樣。

楊慎家族“四重四足”的家風(fēng)家訓(xùn)自成體系,起源于楊慎曾祖母熊氏夫人的《四重家訓(xùn)》:“家人重執(zhí)業(yè),家產(chǎn)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教育子孫敦睦人倫,興家立業(yè)。后世子孫恪守家風(fēng),為官者清廉自律,為商者兼濟大眾。

四川名門

古代四川為古蜀國,簡稱“蜀”。《世本·諸侯》載:“蜀之為國,肇自人皇,蜀無姓,相承云黃帝后。”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zhàn)略家,如漢代軍事家張良、三國蜀丞相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dāng)作立國根基之地。

成都古稱“錦官城”“錦城”。秦朝時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富庶之地,也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之地,再加上盆地北邊有險峻的高山,在冷兵器時代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zhàn)略地位,避免了歷史上多次戰(zhàn)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三國時期,成都織錦絲織工藝品馳譽天下,得名“錦官城”,詩圣杜甫詩云:“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唐五代時,成都芙蓉盛開,繁花似錦,又被稱為“蓉城”。

楊慎的曾祖父楊玫祖籍江西廬陵,后舉家搬到四川新都。

新都屬古蜀國地,公元前7世紀(jì),古蜀王開明氏稱帝,在新都營建都邑,為別于杜宇氏的舊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秦漢時新都為蜀郡成都的轄縣,轄區(qū)內(nèi)黑土肥沃,有“天府膏腴”“香城寶地”之稱。《華陽國志·蜀志》云:“蜀以成都、廣都、新都為三都,號名城。”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古往今來,人才輩出。

一門七進士

楊慎家族是四川名門,世居新都,五代官宦,“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為四川乃至全國罕見。祖父楊春為易學(xué)大家,治學(xué)嚴(yán)謹(jǐn);父親楊廷和,學(xué)務(wù)實用,崇尚實學(xué),為武宗、世宗兩朝首輔。楊慎是楊廷和的長子,天資聰穎,自小就被譽為“神童”。

明代大文學(xué)家、茶陵派領(lǐng)袖李東陽題詩稱贊:

蘇氏奇峰僅有三,竇家芳樹人稱五。

太史文章秘閣勛,少年狀元才出屏。

眼看是父復(fù)是子,此語吾傳揚子云。

“蘇氏奇峰”指宋代四川大文學(xué)家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竇家芳樹”指五代河北藏書家竇禹鈞五子:儀、儼、偁、侃、僖相繼登科,號“竇氏五龍”,俗傳“五子登科”。“眼看是父復(fù)是子”,指明代四川首輔楊廷和、狀元楊慎父子。(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寄楊留耕先生》)

楊家祖先是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新都楊氏始祖楊世賢避元末戰(zhàn)亂,遷至湖廣麻城,娶妻黃氏,生子壽山。再遷,乃入蜀之新都,以子壽山贅于李氏。世賢卒,葬新都城西。壽山性好善,樂助施,人稱李佛子。新都楊氏始祖和二世祖都是平民,還未擺脫貧困。

《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贈太保謚文忠楊公廷和行狀》(簡稱《文忠楊廷和行狀》)云:

楊氏之先世為廬陵人。元末避歐普祥之亂,徙楚麻城,再避紅軍亂,乃入蜀為新都人。諱世賢者,實新都楊氏始祖。世賢生壽山,壽山生玫,貢士,仕為永寧吏目。玫生春,號留耕,成化辛丑進士,歷官湖廣提學(xué)僉事。春生公諱廷和,字介夫,別號石齋。生以天順己卯九月十九日,邑有火光之瑞。甫四歲,知聲律。七歲日誦書數(shù)卷,習(xí)舉子業(yè)。辛卯,年十二舉于鄉(xiāng)。

壬辰,會試,下第。入國學(xué)。監(jiān)丞眉山黃公明善奇其才,許妻焉。成化戊戌,舉進士,為翰林庶吉士。

曾祖父楊玫,字美玉,堪稱楊氏家族書香門第的創(chuàng)始人。他深習(xí)《春秋》,擅長歐體書法,明宣德朝以明經(jīng)貢入太學(xué),授貴州永寧吏目,掌管案牘等事。明朝知州下有吏目掌文書,楊玫在吏目任上為官清正,“卻土官之賂金,正州民之地界”,為百姓做過一些實事,頗得當(dāng)?shù)厝罕姺Q許,后死于任所。

楊玫是個讀書人,更是一個杰出的“家庭教育家”。他自己讀書沒有博取大的功名,但他教導(dǎo)的兒子楊春在明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考取進士,督學(xué)湖廣。楊春同樣是一個杰出的“家庭教育家”,把兒子楊廷和成功培養(yǎng)為探花,成化十四年(1478年)殿試居第三甲,最終成為一代名相。之后,楊慎也是直接受惠于楊春的教育,最終成了狀元。

楊慎家族的顯赫離不開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創(chuàng)始于隋,從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實行,確立于唐,完備于宋,延續(xù)至明、清,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jīng)歷了一千三百年。

科舉制度按種類劃分,主要有貢舉、制舉、武舉、童子舉等。考試對應(yīng)舉人既不問家庭出身,也無須他人推薦。每當(dāng)開科之年,只要品行端正、身份清白、身體健康、不為父母服喪者,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這就是“取士不問家世”,即士人可以自由報考,擴大了選拔人才的范圍,擴大了封建王朝統(tǒng)治的基礎(chǔ)。

選舉之法,大略有四:曰學(xué)校,曰科目,曰薦舉,曰銓選。學(xué)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薦舉以榜招之,銓選以布列之,天下人才盡于是矣。明制,科目為盛,卿相皆由此出,學(xué)校則儲才以應(yīng)科目者也。

科舉必由學(xué)校,而學(xué)校起家,可不由科舉。學(xué)校有二:曰國學(xué),曰府、州、縣學(xué)。府、州、縣學(xué)諸生入國學(xué)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國學(xué)者,通謂之監(jiān)生。舉人曰舉監(jiān),生員曰貢監(jiān),品官子弟曰蔭監(jiān),捐貲曰例監(jiān)。同一貢監(jiān)也,有歲貢,有選貢,有恩貢,有納貢。同一蔭監(jiān)也,有官生,有恩生。

(《明史·選舉一》卷六十九)

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對社會發(fā)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對社會各階層都有廣泛的影響。相對于世襲、舉薦等選才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科舉為中國歷朝發(fā)掘、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chǎn)生的進士近十萬,舉人、秀才數(shù)以百萬,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占了絕大多數(shù)。明朝英宗之后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jīng)之路。亞洲的日本、朝鮮、越南都曾仿效過中國科舉制,越南廢除科舉還在中國之后。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xù)。

楊玫任吏目一職,雖然官小位低,卻是楊氏家族進入仕途的開始。楊玫一生三娶:原配郭氏生遠、政二子,后夭亡;再娶羊氏無出;三娶熊氏生三子,長名春,次名惠,三名哲。楊玫死后,熊氏夫人帶領(lǐng)三個幼子,將丈夫遺骸運回家鄉(xiāng),那年恰巧遇上苗人作亂,一路上風(fēng)餐露宿,由小路潛行回到新都。熊氏夫人賣掉簪珥籌集喪葬費,把丈夫遺骸葬在新都城西。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二十一日,熊氏歿,贈一品夫人,楊春丁憂守孝回籍新都,請長沙李東陽撰墓志銘,刑部尚書杜銘篆蓋,文淵閣經(jīng)筵官姜立綱書碑。此碑今藏新都桂湖碑林。

楊玫之子楊春,字元之,號留耕。生于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官至湖廣督學(xué),卒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

楊玫患病時,曾對熊氏夫人夸過楊春:“此兒在,何憂吾家不振。”熊氏夫人安葬丈夫后,即督促楊春讀書,補入縣學(xué)為諸生。楊春刻苦攻讀,每日讀記積千言,因家貧無力延請名師,就把父親舊藏的一部《周易》晝夜研讀,入縣學(xué)七個月就食官廩,聲名頓起。新都易學(xué)研究從楊春開始,后來從他受業(yè)的人相繼取科第不絕。其孫楊慎也從祖父學(xué)《易經(jīng)》而中鄉(xiāng)試“易魁”。楊春學(xué)識廣博而深邃,在太學(xué)時與天下名士在膳堂為文會,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在當(dāng)時有一定影響。

《明故封光祿大夫上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楊公神道銘》(簡稱《楊留耕公春神道碑銘》)云:

公諱春,字元之,留耕其所自號。上世本楚人,元季徙蜀,居成都之新都。自曾祖諱世賢以上皆不仕。祖諱壽山,考諱玫,皆贈同公官。厥考以《明經(jīng)》應(yīng)貢為國子生,授貴州永寧州吏目,卒于官。二子繼沒。公時尚幼,隨母熊(氏)夫人護三喪歸。會苗夷作亂,間道逆旅,區(qū)別外內(nèi),如在堂室。公入縣學(xué)為諸生,家惟《周易》一部,蚤夜研考,深得要領(lǐng)。成化乙酉,舉于鄉(xiāng),益博群籍。越十七年辛丑,始擢進士第。時少師已舉進士,為翰林檢討。公欲迎母就養(yǎng),不得,請以疾歸。熊(氏)夫人目久眊,為之復(fù)明,公戀戀不忍釋。越六年為弘治戊申,授行人司正。

清代《新都縣志》云:“楊春,以子廷和貴,贈光祿大夫上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弘治十年(1497年)四月十四日,楊春任湖廣提學(xué)僉事。《楊留耕公行狀》云:“起升湖廣按察司僉事,奉敕提督學(xué)政。”

楊春善詩文,流傳有詩《和余子俊元武山圣泉》云:

丹崖翠壁接云巔,元武西山涌圣泉。

一水靜中拖綠黛,萬松深處響冰弦。

登臨驚訝昆侖頂,倡和渾疑太華前。

緬想昔人增感慨,數(shù)聲啼鳥度晴煙。

余子俊,明代宗景泰年間進士,字士英,四川青神人,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余子俊沉毅寡言,有偉略,于榆林筑墻置堡一千七百余里,軍民得安耕牧,開渠引灌,公私益便,號“余公渠”。余子俊與楊春友善,嘗說:“大臣謀國,當(dāng)身任利害,豈得遠怨市恩為自全計。”《明史》云:“余子俊盡心邊計,數(shù)世賴之。”

余子俊侄孫余承勛(1493—1573年),字懋功,號方池,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官授翰林院編撰,后來成為楊廷和的女婿。

楊春仕途并不順利,四十六歲才中進士,而長子楊廷和三年前就已經(jīng)進士及第。楊春事母至孝,因不能把熊氏夫人接到任所贍養(yǎng),便辭官回到新都。熊氏夫人是個很有見識的人,她不愿兒子為自己耽誤前程,督促兒子北上就職。

弘治元年(1488年),楊春始赴京師選任行人司司正,職掌冊封宗藩、征聘大臣的事務(wù)。他秉公執(zhí)正,不徇私舞弊,多為諸司所懾服。三年考滿,頗得好評,升湖廣提學(xué)僉事,專督學(xué)政,為朝廷推薦了不少人才。

明代正德年間,新都地方上發(fā)生叛亂,老百姓為了躲避兵荒馬亂,扶老攜幼擁進新都縣城避難。但因城墻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已經(jīng)倒塌,防守令人擔(dān)心。恰逢楊春的孫子楊慎考中狀元,藩鎮(zhèn)官員打算修建牌坊光耀鄉(xiāng)里。楊春知道后,辭謝說:“花錢光寵一舉子,何不將錢移用修建城墻,以護全城萬眾?”官員接受建議,將費用移來筑城。城墻剛修好,叛軍適來攻城,見城墻防守堅固,只好離去,全城百姓及附近州縣逃來避難者有萬余人,皆得以保全。為慶賀出了狀元,新都城墻的雉堞垛上都蓋有二層紅色石條。這種全國獨具特色的景觀遺跡叫“城墻戴帽”,只有在新都才能看到。

明《成都府志》曰:

楊春,字元之,新都人。幼舉止老成,年三十舉于鄉(xiāng),四十六登進士。授行人司正,薦為湖廣提學(xué)僉事,時年已六十矣。越二年,即致仕歸。得壽八十,卒。為少師廷和父。新都患城守弗堅,會藩臬欲為孫子慎建坊,春辭之不得,謂之曰:與其光寵一舉子,盍若移以繕城,以庇萬眾乎!城成,流賊適至他郡縣,來保聚者數(shù)萬人,得免兵禍,皆曰:活我者楊先生也。

楊春是一位難得的好官員,常為家鄉(xiāng)做好事,深受家鄉(xiāng)人民愛戴。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兒子楊廷和被他教育成為神童,十三歲舉于鄉(xiāng),成為歷史上所知最年輕的舉子。然后,楊春教導(dǎo)楊廷和以《傷仲永》為戒,中舉第二天就閉門謝客,遠離那些溢美之詞,專心讀書。

但明智的楊春也曾做錯過一件事情。

弘治十二年(1499年),楊廷和妻子黃氏夫人因病辭世,楊春上本乞歸,得到恩準(zhǔn)后便攜妻子葉氏啟程回川。李太白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并非虛言。那時從北京到四川途中行程要一個多月,要么坐船走水路,要么乘坐馬車走旱路。經(jīng)比較,楊春選擇了用時較少的旱路。

翻越大巴山時,由于山路崎嶇,馬車顛簸,楊老夫人開始頭昏眼花,繼而渾身無力,到最后還出現(xiàn)了呼吸困難。楊春以為老妻是翻越高山一時不適,期望找到醫(yī)生醫(yī)治。好容易找到一間茅屋,向主人說明情況,希望幫忙找到醫(yī)生。主人聽楊春介紹后說,要找醫(yī)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是翻越高山而致不適,他可以上山采草藥來醫(yī)治。

那老頭兒不久采回幾根鮮草根,洗干凈后叫老夫人細(xì)嚼吞下。不久楊老夫人感覺好多了,而且感覺到餓了,想吃點東西。楊春趕緊為老妻煮了紅苕稀飯,老夫人吃得很可口。他們又留宿一夜,卻不知,這是楊老夫人的最后一夜了:第二天一早,楊老夫人就沒了氣息。

錦城花枝紅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楊春上疏乞休,回新都家居十六年而卒,享年八十歲。

楊春一生一妻一側(cè)室。原配夫人葉氏,生五子:長子廷和;次子廷平,弘治十一年舉人;三子廷儀,弘治十二年進士,仕至兵部左侍郎;四子廷簡,早卒;五子廷宣,弘治十四年舉人。側(cè)室王氏,生二子:六子廷歷,國子監(jiān)恩生;七子廷中,縣學(xué)生員。楊春治家很嚴(yán),諸孫雖幼,有小過亦不少貸。每教子必舉先賢言行,命大家效法躬行,他常對諸子說:“修身正家,吾人分內(nèi)事;居官能推之國與天下,乃為實用。”這對于楊家諸子的思想影響很大,楊廷和后來能堅守封建禮法,剛正不阿,正是受楊春的影響。

楊廷和(1459—1529年),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明代中期名相重臣、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弘治時侍皇太子講讀。正德七年(1512年)任首輔,主持朝政,關(guān)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肅貪,為明王朝創(chuàng)造了短期的經(jīng)濟繁榮和政治穩(wěn)定,他是“嘉靖新政”的開創(chuàng)者,被稱為“救時宰相”。

成化七年(1471年),楊廷和十三歲,他還不夠資格進行鄉(xiāng)試,只是隨著父親楊春一同前往考場,楊春想讓楊廷和見見世面,今天看來叫“陪考”吧。當(dāng)時的考官以為他也是來考試的,就給他也發(fā)了一份試卷。這個“錯誤”成就了一個傳奇——楊廷和以十三歲的年齡成為史上最小舉人!

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楊廷和二十歲在京城考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即是從進士的文學(xué)優(yōu)等及善書者中選出,取于《書經(jīng)》“庶常吉士”,為朝廷的儲備人才。楊廷和試卷出眾,才學(xué)優(yōu)秀,超出一般舉子的立意和謀篇布局,深得考官邵暉的好評,批云:“奇寓于純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內(nèi)。”(明《楊升庵集》卷五十二)楊廷和被時人贊譽:“國朝自洪武迄今,輔臣之建白,部署之職掌,將帥之功罪,邊防之沿革,禮樂、刑獄、水利、學(xué)校、賑濟荒政……山川里俗,若指掌不爽。”(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卷十五《楊廷和行狀》)“典章條格、人才政績、邊防扼塞、軍伍錢役、叢瑣遠邇,心計耳濡,如親身周旋,而抵掌可述。”(明·李贄《續(xù)藏書·太保楊文忠公》卷十二)

明代以經(jīng)學(xué)取士,讀書人專攻一藝,不涉世務(wù)。楊廷和遵從父訓(xùn)對洪武以來的典章制度、政務(wù)經(jīng)濟、邊防水利等進行研習(xí),學(xué)務(wù)實用,不同凡俗,“時輩視之,已若麟角鳳毛”。(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卷十五《楊文忠公廷和神道碑》)

雖然是神童資質(zhì),楊廷和的應(yīng)試之路也不是一帆風(fēng)順的。他十三歲“舉于鄉(xiāng)”后,第二年就隨父進京參加會試,不期名落孫山。楊春四處找人幫忙,讓楊廷和進入了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明朝國子監(jiān)是全國最高學(xué)府,擁有全國第一流的師資、第一流的設(shè)備和最豐富的圖書資料。當(dāng)時只有北京、南京兩家,不是那么容易進去的。

在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黃明善發(fā)現(xiàn)楊廷和這個小舉人勤奮好學(xué),胸懷大志,才華出眾,格外賞識。楊廷和也很崇敬黃明善的學(xué)識和人品,二人遂成忘年之交。

黃老先生將自己的愛女黃媛許配給楊廷和。當(dāng)時楊廷和十四歲,黃媛十一歲,都還未成年,當(dāng)然不能成婚。但這個娃娃親就這樣定下了。

黃明善也是進士出身,在京城做國子監(jiān)監(jiān)丞。他有不少孩子,可都是女孩,唯有這老三黃媛從小聰明伶俐,最得黃明善喜愛,他在哪里做官都帶在身邊,因此成就了這段姻緣。

經(jīng)過幾年苦讀,楊廷和終于在二十歲考中進士,并且是第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探花。然而此時黃明善已調(diào)到云南做學(xué)政,黃小姐隨父到了云南。于是楊廷和向朝廷告了長假,千里迢迢到云南與黃小姐完婚。黃小姐美麗大方,聰明伶俐,而且學(xué)識過人,琴棋書畫無所不能,詩詞歌賦無所不通。婚后二人常詩詞唱和,一時成為士大夫階層追求的榜樣。

楊廷和年近三十歲時,以無嗣為憂,與黃氏夫人常到寺廟禱告,夢神人送來夏魯奇。明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六日,楊廷和得子于京師孝順胡同,取名楊慎,字用修,后號升庵。

廷和遲子,禱神見夢則五代夏魯奇至。曰,武臣也,以《中庸》十八篇輔之,遂生慎。

(明·何喬遠《名山藏》卷八十五)

夏魯奇(882—931年),字邦杰,五代后唐名將。后唐莊宗李存勖被梁軍圍困,夏魯奇拼命決戰(zhàn),持槍攜劍救莊宗,屢立戰(zhàn)功,拜節(jié)度使鎮(zhèn)守許州,安撫百姓,深得愛戴。

自從有了楊慎,楊廷和滿心歡欣,與黃氏夫人傾力教誨,一家子其樂融融。然而,天有不測風(fēng)云,不到四十歲的時候,黃氏夫人竟一病不起,駕鶴西歸了,留下悲痛不已的楊廷和與年幼的楊慎。當(dāng)然,這是后話。

宰相狀元家

也許真的是遺傳因素吧,楊慎出生后,一到晚上就不吃不喝,只是“哇哇哇”地啼哭不止,家人請?zhí)t(yī)診斷,甚至請巫婆神漢,都不起作用。心煩意亂的楊廷和無計可施,于是高聲念誦《中庸》,這下,楊慎奇跡般地不哭了。從此,每晚他都要聽父親讀《中庸》才不哭,以至于旁聽的黃氏夫人都能把《中庸》十八章一字不漏地背熟。

就這樣,這位二十三年后的狀元開始了他正常的成長。正常成長階段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取名。取名可是件難事:父親和爺爺都是飽學(xué)之士,都有權(quán)利為孩子取名,兩人如果意見不一致,聽誰的呢?

名門望族都有自己的家譜,楊家當(dāng)然也不例外。《楊氏家譜》規(guī)定,楊升庵這一輩應(yīng)該取一個帶“豎心”的單名。果然,經(jīng)過引經(jīng)據(jù)典,爸爸和爺爺為楊升庵取了一個又一個的名字,但都沒得到一致通過,原因就是,爺爺認(rèn)為爸爸取的名字太俗氣,而爸爸認(rèn)為爺爺取的名字太古僻,爭來爭去,兩天了都沒有結(jié)果。可見書讀得太多有時也不太好。最后,他們父子商定,兩人再各取一名,第二天大家當(dāng)眾評議。楊春老人家想,自己七個兒子現(xiàn)在才得到第一個孫子,楊廷和比他強,他的孫子要比他兒子更強才好。除了認(rèn)真做學(xué)問,為人還須處處謹(jǐn)慎,就這樣老爺子給孫子取的名是“慎”。而楊廷和取的也是“慎”,因為他十年才盼到一子,可謂費盡心血,況且楊升庵出世即遇磨難,至夜,不吃喝,盡啼哭,昭示一生都要謹(jǐn)慎。就這樣,“楊慎”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升庵”是后來楊慎自己取的號。

新都《楊氏家譜》除了規(guī)定楊慎這一輩應(yīng)該取一個帶“豎心”的單名,還有規(guī)定就是:這一輩的號,都必須是“某庵”。楊廷和有四個兒子:長子楊慎,號升庵;次子楊惇,號敘庵;三子楊恒,號貞庵;四子楊忱,號孚庵。

楊升庵的“庵”字是祖先們早就規(guī)定好的了,但“升”字可是他自己取的。而且,除了楊慎自己,最先知道這個號的是兩個轎夫。

這還得從弘治十二年(1499年),楊慎十二歲時說起。

這一年,楊慎正在四川新都就讀縣學(xué)。他很調(diào)皮,經(jīng)常與寶光寺的和尚唱對臺戲。但調(diào)皮歸調(diào)皮,學(xué)習(xí)還是抓得很緊。而且,他很多時候是在別人欣賞風(fēng)景的時候?qū)W習(xí)——他常在坐轎子的時候?qū)W習(xí)。楊慎坐轎子的時間很多,因為他的父親是楊廷和。有一天,他讀書讀到了八陣圖,想去看看是不是在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當(dāng)年屯兵的地方,就坐著轎子去新都軍屯場,那里以前是諸葛亮屯兵的地方。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諸葛亮屯兵在軍屯,八陣圖在新都縣彌牟鎮(zhèn),小楊慎弄錯了,但當(dāng)時他并不知道。

在途中,楊慎突然想到自己還沒有一個號,應(yīng)該給自己取一個。一種解釋是:他一抬頭,看到自己的轎子這么小,于是就取號“升庵”,所謂“升庵”是與“斗室”相對,意指其居所局促,不及一“斗”,僅夠一“升”而已。還有一種解釋:庵不是代表廟堂、代表朝廷嗎?楊慎就是在那時已經(jīng)定下目標(biāo),要高居廟堂之上,要當(dāng)上朝廷的大官。明代簡紹芳《贈光祿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楊慎年譜》(簡稱《升庵楊慎年譜》)記載:

按《皇華紀(jì)聞》,楊升庵先生嘗出游乘一木肩輿,僅容膝,狀如升,所謂升庵也。庵前題一聯(lián)云:“士到東都須節(jié)義,地當(dāng)西晉且風(fēng)流。”

從此,“升庵”這個號登上了歷史舞臺,遠比“慎”這個名更為響亮。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楊慎和二弟楊惇從京師回四川參加鄉(xiāng)試。按明代科舉規(guī)定,舉子必須回原籍參加鄉(xiāng)試,考中鄉(xiāng)試者才有資格進京參加會試。臨行楊廷和囑咐:“不以科第相望為善。讀書第二,登科第三,修身齊家乃第一事也。”結(jié)果兄弟雙雙中舉,楊慎鄉(xiāng)試科舉考中《易經(jīng)》第一名“易魁”。楊慎狀元及第之后,被授翰林院修撰、經(jīng)筵講官。經(jīng)筵是為皇帝聽講經(jīng)史而特地設(shè)的御前講席,講官多以博學(xué)多聞的翰林院學(xué)士充任,他們專門負(fù)責(zé)為皇帝解疑釋惑。在讀書人眼中,“為帝王師”,這是夢寐以求的最高成就。

楊氏家族號稱“一門七進士,宰相狀元家”。第四世祖、楊慎祖父楊春,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行人司司正、湖廣提學(xué)僉事。父楊廷和,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吏部尚書、首輔。叔父楊廷儀,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兵部左侍郎。楊慎,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翰林院修撰、經(jīng)筵講官。二弟楊惇,嘉靖二年(1523年)進士,兵部主事。堂弟楊恂,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云南僉事。子楊有仁,萬歷五年(1577年)進士,侍御史、河南僉事。楊慎二叔楊廷平、五叔楊廷宣、三弟楊恒、四弟楊忱、堂弟楊愷皆為舉人。

帝師父親

楊廷和不僅是楊慎的父親,也是楊慎的導(dǎo)師。在整個大明王朝的歷史中,楊廷和都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重要人物,因為他是四朝元老,為官四十六年,當(dāng)過兩朝十三年首輔,還當(dāng)過正德皇帝的老師。

楊廷和從小被譽為神童。于成化七年(1471年)十三歲鄉(xiāng)試參考時,成為明朝年齡最小的舉人,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二十歲考中進士,一生仕途經(jīng)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成化十六年授翰林院檢討,為楊慎成為國家棟梁之材樹立了優(yōu)秀的榜樣。

太子之師

弘治朝時,楊慎的父親楊廷和成為皇太子之師。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明憲宗駕崩,皇太子朱祐樘即位,改元弘治,是為孝宗。弘治朝是明代幾個政治清明的時期之一,史學(xué)家總結(jié)明代三百年歷史,自從朱元璋奪取天下,開創(chuàng)明朝以來,共傳世十六朝,除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外,可被稱頌的皇帝也就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可見弘治朝在史學(xué)家眼里有很高的地位。

明有天下,傳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稱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

(《明史·孝宗本紀(jì)》卷十五)

正因為弘治皇帝是一代明君,而楊廷和又剛正不阿,同樣尊奉儒學(xué),所以他得以在弘治朝嶄露頭角。弘治二年(1489年)任檢討滿九年,楊廷和升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憲宗實錄》。副總裁官、史學(xué)家丘濬,對楊廷和所錄選大章奏名臣傳“以為良,不能易也”。也就是說,領(lǐng)導(dǎo)對下屬的工作無可挑剔,沒法加以修改。弘治四年,《憲宗實錄》修成,楊廷和任翰林院侍讀。

皇太子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二十四日,系張皇后所生第一子,為嫡長子。明朝最重立嫡制度,故此子一生下來就具備了做皇太子的資格。弘治七年,張皇后又生第二子朱厚煒,可惜此子不過三歲便夭折了,朱厚照變成獨生子。

皇太后張氏以弘治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生(厚照),(時)皇太后已冊為妃。上生論者謂前此三朝皆非立嫡,而上乃出自椒寢慶鐘軒龍,其生所值支辰為申、酉、戌、亥,連如貫珠,又與圣祖高皇帝類,莫不欣欣相賀。曰:吾君有子矣。

(《明武宗實錄》卷一)

朱厚照所生支辰順序連貫,生辛亥年,戊戌月,丁酉日,申時,正好與明太祖朱元璋一樣,申、酉、戌、亥,連如貫珠。正所謂降生自有天子命,何愁不當(dāng)天子。按照中國古代各朝代的慣例,朱厚照出生這一天,“普天同慶”,臣民歡欣鼓舞。

《明史·楊廷和傳》載:

弘治二年,進修撰。《憲宗實錄》成,以預(yù)纂修進侍讀。改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講讀。修《會典》成,超拜左春坊大學(xué)士,充日講官。

弘治七年(1494年),楊廷和擔(dān)任了經(jīng)筵講官,那是給皇帝講課的官職。

弘治五年三月七日,弘治皇帝敕書賜皇子名厚照,八日立為皇太子,大赦天下。

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五歲的皇太子朱厚照出閣就學(xué),用現(xiàn)在的話說,他要上“學(xué)前班”了。按照明朝皇家慣例,要從翰林院眾學(xué)士中選擇太子的老師。御史郭維向弘治皇帝奏表建議,要選擇品德高尚的人為太子師,首先就推薦了楊廷和等七人,弘治皇帝就準(zhǔn)了郭維的奏議。

弘治九年(1496年),楊廷和升任左春坊左中允,官至正六品。(明·焦竑《國朝獻徵錄》卷十五)

弘治十年(1497年),楊廷和擔(dān)任《大明會典》總裁官。

《大明會典》,一百八十卷,弘治十年奉敕撰,十五年書成。正德四年重校刊行,總裁官李東陽、焦芳、楊廷和,副總裁官吏部尚書梁儲。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一《史部》)

弘治朝這十多年,楊廷和可謂是步步高升,擔(dān)任的工作也是越來越重要。當(dāng)然,這期間,楊廷和身上還發(fā)生了一些重大事情,在這里有必要講一講。

經(jīng)筵,是漢、唐以來帝王為講論經(jīng)史而特設(shè)的御前講席。宋代始稱經(jīng)筵,主講官以翰林學(xué)士或其他官員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節(jié)、八月至冬至節(jié)為講期,逢單日入侍,輪流講讀。元、明代沿襲此制,明代尤為重視。除皇帝外,太子出閣后,亦有經(jīng)筵之設(shè)。明代皇帝學(xué)習(xí)有兩種:一種是“日講”,另一種是“經(jīng)筵”。又稱大小經(jīng)筵。“小經(jīng)筵”稱為日講,相對簡單,只用講讀官和內(nèi)閣大臣侍班。春講自二月至端午,秋講自八月至冬至,一般逢單日舉行。內(nèi)容大致為圣賢經(jīng)旨、帝王大道以及人臣賢否、政事得失、民情休戚等,講讀官要把這些講明白,讓皇帝無疑義,以至于堅定地照此行事。

“大經(jīng)筵”就比較復(fù)雜。春季和秋季,“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會講”,并有一套繁雜的禮儀。

皇太子乃是儲備皇帝,稱為“國本”,如何修德進學(xué),關(guān)系日后治道甚大。皇太子讀書的侍從之官都經(jīng)過嚴(yán)格選拔,左中允楊廷和、右中允張?zhí)烊稹⒆筚澤瀑M宏等充講讀官,其余編修兼校書靳貴等俱更直供事。大學(xué)士徐溥、劉健、李東陽、謝遷提調(diào)各官講讀,這些人多是明經(jīng)行修之士,堪為太子之傅。

講讀的內(nèi)容是四書《論語》《大學(xué)》《中庸》和《孟子》,及經(jīng)、史。一般上午先讀,下午再講。除讀書外,皇太子還必須練字,有專門的侍書輔導(dǎo),春、夏、秋三季每天寫一百字,冬天每天寫五十字。因此,會集天下之英才對皇太子進行教育,武宗從五歲出閣就學(xué)到十六歲即位,接受了一段非同尋常的教育。

武宗當(dāng)太子期間,都是很謙虛有禮、尊師重教的。在課堂上,不管是誰擔(dān)任當(dāng)天的老師,他都端坐細(xì)聽,儀容莊重,老師下課后,他都會行禮致敬,第二天對前一天所學(xué),都能詳細(xì)熟讀甚至背誦,而且只要是來講過課或是陪侍過的官員,他都能叫出名字來。若有講讀官員偶然不到,他一定會詢問原因。若是弘治皇帝來到講所,他會立即率官僚一起迎接或禮送,舉止有度,恭謹(jǐn)無失,深得皇帝喜歡。

每日早、午安坐講筵,細(xì)聽講官授書,容儀莊重,未嘗隨便,講官退下,則必作禮致敬,次日掩卷誦所授書皆熟。不數(shù)月,凡左右講讀官,都能識其姓名,講讀官偶然不到,必詢問左右,某先生今日安在?若遇孝宗來到講所,即率官僚趨走迎送,舉止有度,問安視膳,恭謹(jǐn)無失,孝宗深為歡心。

(《明武宗外紀(jì)》)

弘治十一年八月,楊廷和主持順天府鄉(xiāng)試,所取多為名士,其中四川射洪楊最為該科“詩魁”。

蜀碑記事

弘治十二年(1499年)正月,楊廷和原配夫人、楊慎的母親黃氏在北京去世,追贈一品夫人。當(dāng)時楊慎才十二歲,非常悲痛,以至于茶飯不思,形銷骨立。二月,楊慎的祖父楊春返回家鄉(xiāng),走到豐都時,楊慎祖母葉氏又在那里去世。楊廷和聞此噩耗,帶上楊慎立即星夜兼程,馳驛而歸,回鄉(xiāng)守制。“弘治十二年己未……罹母黃夫人憂,極其悲號,廢食骨立。”(明·簡紹芳《升庵楊慎年譜》)

是年,四川潼川府遂寧縣重修學(xué)宮告竣。學(xué)宮是古代地方政府開辦的學(xué)校,即官學(xué)。學(xué)宮與孔廟結(jié)合成為文廟廟學(xué),是古代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場所。受戶部郎中王勤、監(jiān)察御史黃珂之邀,楊廷和作《遂寧重修學(xué)宮記》,對此舉給予高度評價:“學(xué)宮之設(shè),亦自唐以來有之……今日之所誦說者……無往而不為益者……”

遂寧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古蜀國繁盛地區(qū)。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國建蜀郡,遂寧為蜀郡所轄。西漢時遂寧屬廣漢郡,唐代為遂州,宋代為遂寧府,元代為遂寧州,明代為遂寧縣。

弘治十三年(1500年)秋,成都杜工部草堂重修落成,楊廷和應(yīng)成都府同知吳廷舉之請,撰《重修杜工部草堂記》文:

成都草堂,唐杜子美舊居之地也。堂樓廢矣,輒新之者,重其人也。子美出處,具在本傳,堂之興廢,亦各有記載,不復(fù)以云。今日之舉,則巡撫都御史鐘公蕃倡其議,巡按御史姚公祥主其成,而鄭公弘?yún)f(xié)其謀也。既成,成都府同知吳君廷舉以書與圖來,屬予記之……夫世稱子美者概以為詩人,愚嘗不滿于是,以謂詩道之成極于子美,而子美之重于人者則不獨詩也。

唐三百年間,文章之士毋慮數(shù)十百人,而祠于后者僅可指數(shù)。李白之于采石,韓愈之于潮州,是其表著者。他若襄陽之孟亭、建州之梨山之類,則有知者有不知者矣。而子美之草堂,夫人皆知之,是獨以其詩而已哉?蜀自先秦以來,上下數(shù)千年間,古人通祀者才數(shù)人,若秦之李冰,漢之文翁、孔明,宋之張詠,皆以功德流遠,比于甘棠,是以蜀人若是其慕之也。

……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當(dāng)時,乃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長,子美之名若草堂,雖與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諸公之舉,尊賢厲俗,其于風(fēng)教,豈曰小補之哉!……

草堂位于成都浣花溪畔,詩圣杜甫流寓成都時曾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二百四十余首。唐、宋、元、明歷代都有修葺擴建,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為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

《楊文忠公年譜》云:“弘治十三年庚申,按《全蜀藝文志》,是年公撰《重修杜工部草堂記》。”楊廷和稱贊重修草堂“尊賢厲俗”,有益社會風(fēng)化。“而子美徒以羈旅困窮之人,軒然與之并,是誠不獨以其詩也。蓋子美之為人,孝友忠信,大節(jié)具備,讀其詩,考其素履,一一可見。”

弘治十四年(1501年)楊廷和丁憂守制結(jié)束,又帶上楊慎回北京復(fù)職。弘治十五年,楊廷和以侍講滿考,適修《大明會典》成,吏部擬升左春坊大學(xué)士。在文淵閣大學(xué)士李東陽的舉薦下,楊廷和升任經(jīng)筵日講官,從此也更得弘治皇帝的青睞。楊廷和的才干和官聲在弘治時已譽滿朝堂。“修文講讀,聲譽茂藉,時輩視之,若麟角鳳毛然。”(明·趙貞吉《楊文忠公神道碑》)

“小座主”推薦詩魁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二月,主考官、大學(xué)士楊廷和與太常卿張元貞主持全國的科舉會試,舉人崔銑考卷分于刑部主事劉武臣名下,沒有錄取。楊廷和之子楊慎看見這份考卷內(nèi)容與眾不同,將其交給父親,經(jīng)過考官們反復(fù)閱卷商量,最終選拔為《詩經(jīng)》第一名“詩魁”。

弘治乙丑,楊石齋主考禮闈,子升庵與俱。時崔仲鳧銑試卷,分刑部主事劉武臣,疑其深刻未錄,升庵見而奇之,以呈石齋,遂擢詩魁。崔以小座主稱焉,時年十八。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卷七)

弘治十八年乙丑科會試,當(dāng)時楊慎已十八歲,第二年就要回四川參加鄉(xiāng)試,雖然學(xué)識豐富,但考場經(jīng)驗不足。經(jīng)過慎重考慮,楊慎向父親楊廷和提出一個要求:“孩兒通過幾年攻讀,在學(xué)業(yè)上大有長進,但對科場情況不熟。今年你是主考官,我希望去閱卷場看看,感受一下考場氛圍。”楊廷和說:“歷來朝廷對科考非常重視,對科舉考試的監(jiān)管你知道有多嚴(yán)嗎?科考絕對不容許任何違規(guī)作弊行為。否則輕者罷官,重者會被殺頭,絕非兒戲!”楊慎說:“我不是要求去科舉場作弊,只是想去那里看看舉子如何考試。閱卷場有許多巡綽官、供給官,我可穿上他們的衣服充當(dāng)閱卷場的雜役,以便到處走走看看。這點事不會違規(guī)。”楊廷和聽兒子這么一說,覺得也有道理。科舉考試那天,管理閱卷場的事務(wù)官為楊慎辦理了手續(xù),他換衣服后進場。

會試應(yīng)考者是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會試舉子們考完,試卷都集中到閱卷場。其一是“糊名易書”,又稱彌封謄錄,把試卷的姓名、籍貫等有關(guān)考生個人文字部分用空白紙粘貼遮住并蓋上關(guān)印,然后專人用紅筆謄抄試卷一份。宋代高承《事物紀(jì)原·學(xué)校貢舉·封彌》云:“《國史異纂》曰:蓋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貢舉發(fā)解,皆用其事曰彌封。”其二是“墨卷朱卷”。考生的原始試卷用黑墨書寫,叫“墨卷”,謄抄試卷用紅筆書寫,叫“朱卷”,不寫姓名,只有編號,閱卷官、主考官等都使用朱卷評閱試卷與錄取,無法作弊,做到了公正公平。放榜時,按取的“朱卷”調(diào)取“墨卷”拆封,最后唱名寫榜。《明史·選舉志二》云:“考試者用墨,謂之墨卷;謄錄用朱,謂之朱卷。”

雖然閱卷前要統(tǒng)一規(guī)定評閱標(biāo)準(zhǔn),但具體評閱時要受閱卷官的個人學(xué)術(shù)水平影響,可能對閱卷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

這時,楊慎看見閱卷官劉武臣將一份試卷扔在一邊,評議說該考生文章過于刻薄了。楊慎出于好奇心,撿起來一看,發(fā)現(xiàn)那篇文章寫得實在太好了,他很奇怪,心想:考官們怎么會將這樣的卷子棄掉呢?于是他把那份考卷拿去給父親看。楊廷和與考官們看了都覺得這個舉子的文章的確很好,楊慎的看法不錯。最后經(jīng)過主考官干預(yù),這個舉子不僅被錄取了,還把他的卷子定為“詩魁”,即《詩經(jīng)》考試第一名。

當(dāng)時會試每科考試第一名都有特殊名稱,《易經(jīng)》考試第一名稱“易魁”,《詩經(jīng)》考試第一名稱“詩魁”。通過會試錄取的三百多名貢士,會在皇宮由皇上主持最后的考試“殿試”,最終由皇帝決定名次。這位僥幸被楊慎“挽救”的考生,除了詩考得很好,其他各科也都考得不錯,最后考中進士。主考官打開密封才知道,這位“詩魁”叫崔銑。

崔銑能考上進士,可以說全靠楊慎偶然進場,以及偶然看到他被遺棄的試卷。可見科場閱卷,考官的主觀意見很強。

崔銑當(dāng)時二十八歲,比楊慎大十歲。崔銑得知自己的進士是被楊慎撿回來的,對楊慎感激萬分,說:“小座主對我真是恩同再造啊!”按當(dāng)時的習(xí)慣,被錄取的進士應(yīng)拜主考、副主考為座主,自認(rèn)門生,彼此間就成為宗師與門生的師生關(guān)系。楊廷和自然是崔銑的座主,但如果沒有楊慎,這位仁兄就會名落孫山了。于是崔銑拜謝宗師時,分別呈上兩張拜帖,一張拜謝座主楊廷和,另一張拜謝楊慎,稱他為“小座主”。崔銑后來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成為賢臣和著名學(xué)者,都緣于楊慎一時的好奇心。小座主的故事不脛而走,成為一時佳話。

崔銑(1478—1541年),字子鐘、仲鳧,號后渠,明代河南安陽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入翰林,任編修,正德時期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翰林院編修。嘉靖三年(1523年),朝廷召集群臣討論追尊世宗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恭獻皇帝,崔銑支持和參加楊慎等“大禮議”上疏并且辭職。嘉靖十八年,崔銑被起用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南京禮部右侍郎,不久因病歸鄉(xiāng)。

少年詩人

君來桂湖上,湖水生清風(fēng)。

清風(fēng)如君懷,灑然秋期同。

君去桂湖上,湖水映明月。

明月如君懷,悵然何時輟。

湖風(fēng)向客清,湖月照人明。

別離俱有憶,風(fēng)月重含情。

含情重含情,攀留桂枝樹。

珍重一技才,留連千里句。

明年桂花開,君在雨花臺。

隴禽傳語去,江鯉寄書來。

這是楊慎年輕時在家鄉(xiāng)描寫新都桂湖的詩《桂湖曲》。桂湖原為隋唐園林遺跡,明朝時為首輔楊廷和、狀元楊升庵家族故居。楊慎曾在此“沿湖遍植桂樹”,湖中種植荷花,亭榭題詠詩文,因此得名“桂湖”。楊慎曾在此設(shè)宴送別友人,題詩《桂湖曲》。

桂湖的來歷

少年詩人楊慎家的府邸就是桂湖,因此,在這里講講桂湖的來歷。

今天的桂湖占地七十余畝,湖面約占其半。建筑有升庵祠、黃峨館、交加亭、香世界、小錦江等亭臺樓閣、橋榭廊廡二十余處,古樸典雅,玲瓏剔透。夏日湖上的荷花、金秋岸邊的桂花,以及三春楊柳,四季花卉,形成桂湖園林獨特的風(fēng)韻。

桂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當(dāng)時的桂湖還是一個天然湖,它的所在地是一個漢代的行政單位“亭”。新都還出土有漢代畫像磚《蓮池》《捕魚》等。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新都縣城由古蜀國舊都遷到現(xiàn)址,因湖正處于城區(qū)之南,所以命名“南亭”。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南亭”已形成園林景觀。

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楊慎在北京殿試第一名,狀元及第,成為四川明代唯一狀元,明蜀王及四川總督等贈送銀兩恭賀,親友們建議在新都修一座華麗的狀元牌坊。楊升庵祖父楊春、父親楊廷和提議,不如用賀銀修筑縣城城墻,以保護桑梓父老鄉(xiāng)親。于是新都縣令張寬用這筆資金修筑城墻,在城外挖護城河,城墻高一丈八尺,周長九里多,合計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四面設(shè)有城門,東為“瞻云門”,南為“響明門”,西為“挹錦門”,北為“輝光門”,同時增修月城一座,桂湖剛好位于城墻南門內(nèi)。

楊慎題詠桂花、荷花詩云:

桂花零落

愛此月中樹,還似云端見。

天香無人采,雨花墜金霰。

白蓮

凌波仙子白霓裳,風(fēng)助精神露洗妝。

曾向蕊珠宮里見,人間何處有紅芳。

新都人對于桂湖的來歷,說法頗為傳奇。

據(jù)說,桂湖的桂花,是楊慎乘西海龍王到月宮折來的;桂湖的荷花,則是西海龍王吐的涎泡變的。幾萬年前,四川還是大海的時候,西海龍王就住在里面。而當(dāng)?shù)貧み\動讓四川變?yōu)榕璧貢r,西海龍王被困在了桂湖,當(dāng)時桂湖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水池。正所謂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所以桂湖這座楊府出了明代最著名的楊氏一家人。

正德五年(1510年),楊慎二十三歲。當(dāng)時他正在桂湖的家中寒窗苦讀,還沒中狀元。伏案小憩時,楊慎在夢中遇見了一個神仙“魁星”。這是中國神話主宰文運文章興衰的神,也是儒士學(xué)子最崇信的神。魁星叫住在桂湖的西海龍王馱起楊慎去了月宮,楊慎折了一枝結(jié)滿桂子的桂枝回到桂湖,沿湖遍種桂花樹。這樣,楊府便成了“桂湖”。

楊慎既然乘西海龍王到月宮,就順便又提了個要求:那么廣闊的湖里,只有野菱與蘆葦,沒有蓮花。所謂“君子愛蓮,才人種桂”,應(yīng)該有蓮花的。桂湖屬于西海龍王的轄區(qū),于是回到人間后,龍王一頭扎入湖中,口吐涎泡,一攤涎水就成了一張荷葉,一個涎泡就成了一朵蓮花。

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歲的楊慎果然被皇帝御筆欽點為狀元。原來,這位魁星知道楊慎是文曲星下凡,也知道他要在這一年中狀元,是來給他送喜兆的。

從此,楊府便被稱為“桂湖”,并一直叫到今天;直至現(xiàn)在,很多新都人都會折一枝桂枝在高考前送給參考的親朋好友,為他們?nèi)∫粋€好兆頭。

楊慎還專門題有《詠魁星》詩:

熒熒精采散中庭,幻出華燈踢斗形。

自是夕明昭綠幕,漫夸機巧奪玄冥。

斗杓指處光搖紫,天祿攜來焰吐青。

坐覺三垣真可即,此心長拱北辰星。

每年秋天,桂湖的桂花開放,香氣四溢,楊升庵家人把桂花收集起來,用蜜糖、糯米粉、菜油、糖等制作成桂花糕,潔白如玉,清甜爽口,桂香濃郁。后來,當(dāng)?shù)刈鞣粚⒐鸹ǜ獾闹谱鞴に噦鞒邪l(fā)揚,桂花糕成了遠近聞名的新都特產(chǎn)。人們還將桂花做成桂花酒、桂花茶等,所以新都又稱“香城”。

相府小詩人

楊慎天資聰穎,自幼好學(xué),能賦詩作對。母親黃氏夫人出身書香門第,從小教他讀唐詩,他五六歲時已經(jīng)學(xué)習(xí)了許多詩詞,七歲起皆一一成誦,十一歲開始學(xué)作近體詩,辭句新穎,才華漸顯。

楊慎五歲時,父親楊廷和口授許多古代詩詞,他即能背誦宋代詩人李育《飛騎橋》長詩:“魏人野戰(zhàn)如鷹揚,吳人水戰(zhàn)如龍驤……”

弘治七年甲寅,七歲,母夫人教之句讀,并授以唐絕句,輒成誦。又以筆管印紙作圈,令公書字于中。曰,吾雖不知書然即此則楷正自可觀矣。公奮志誦讀不出外戶。戊午年,十一作近體詩有“一盞孤燈照玉堂”之句。石齋公曰:句佳矣,但恨太孤寂耳。

(明·簡紹芳《升庵楊慎年譜》)

一年冬天,少年楊慎邀約弟弟楊恒、楊忱到新都郊外的世耕莊賞梅,正值紅梅怒放,如團團紅霧籠罩樹梢。天漸漸黑了,少年們在梅樹上掛一盞油燈繼續(xù)閑聊,不知不覺間燈花簌簌而落。大家忽然發(fā)現(xiàn)有紅色的片片不斷飄落,都以為梅花樹枝被點燃了。

楊慎見如此奇觀,詩情奔涌,詠出絕妙新詩《詠梅》:

疏梅懸高燈,照此花下酌;

只疑梅枝燃,不覺燈花落。

長輩們知道后,連聲贊嘆:“真是奇事奇句,古今少有!”(明·楊慎《楊升庵詩》明嘉靖刻本)

說起少年天才,北宋時期的方仲永,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天才,至少在五歲時是這樣。五歲的楊升庵才開始背誦先輩們的詩詞,五歲的方仲永卻已能指物作詩,且文采好,道理明。但是,方天才被毀了,被自己的父親毀了。因為他的父親只讓他吃老本而不讓他學(xué)習(x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xué)。”(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傷仲永》)

楊慎不僅老爸好,老媽也好,他十歲左右的童年時代所學(xué)詩詞,多半是他媽媽教的,所以,此天才能茁壯成長,成為明代杰出的博學(xué)家、詩人、文學(xué)家。以現(xiàn)代社會的信息量來看,要是現(xiàn)在哪個家長也能讓自己的娃娃像楊升庵一樣愛讀書,可能也能成為狀元,至少高考考個區(qū)縣的狀元應(yīng)該不成問題。

楊慎讀了那么多詩詞,有什么成果呢?那就是在少年時代就掙得了“相府小詩人”之稱。可以佐證這個雅號的有幾件趣事:

一天,楊慎父親楊廷和與別人下象棋,直到玉兔東升依舊興致不減,繼續(xù)挑燈夜戰(zhàn)。小楊慎在書房專心讀書,不遠處的客廳里明燈高懸,不時傳出“叭叭”的棋子聲。學(xué)習(xí)結(jié)束,小楊慎與幾個小伙伴在庭院游戲,應(yīng)那位即將輸?shù)羝寰值拈L輩要求,以下棋為題,即興賦詩一首:

兵卒沖千里,將軍坐九宮。

追風(fēng)看馬躍,吉日想車攻。

士相圍城固,江河天塹雄。

手談番幾局,月白映燈紅。

大家聽后,擊掌大笑,嘖嘖贊嘆。

更絕的還在后面。

有一天,楊慎的叔父楊廷宣拿了一幅唐代著名畫家王維的畫,讓他以一首詩回答一個問題。問題是這樣的:“景之美者,人曰似畫;畫之佳者,人曰似真。孰為正?”一處好景,人說如圖畫一般;一幅好畫,人說如真景一樣。哪種說法正確?要求楊慎寫一首詩加以說明。這個問題似乎和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楊廷宣的問題,可能是想為難一下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孩子。楊慎略加思索,提筆即書:

會心山水真如畫,巧手丹青畫似真;

夢覺難分列御寇,影形相贈晉詩人。

這個回答,好一個“絕”字了得。楊廷和與楊廷宣看到年方十二歲的少年楊慎思維敏捷,想象豐富,借前人典故夢和覺、形和影來比喻圖畫和真景的關(guān)系,巧妙貼切耐人尋味,不禁異口同聲夸贊道:“只此四句,大勝前人矣!”(明·楊慎《楊升庵詩》明嘉靖刻本)

楊慎從小不僅能詩,而且博學(xué)多識。一次,父親與朝中同僚在家中小飲,燈下分韻賦石榴,張姓客人分韻得“張”字,正在沉吟,楊慎就高聲說:“石榴本張騫事也!”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得安國石榴傳入內(nèi)地,分韻得張字作詩,正可用此典。一座皆驚,贊嘆不已。(《滇志·張志淳傳》卷十四)

楊廷和曾命小楊慎擬作《吊古戰(zhàn)場文》,這是唐代詩人李華的名篇駢賦,描述古戰(zhàn)場荒涼凄慘景象,揭示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楊慎認(rèn)真構(gòu)思,很快寫出《吊古戰(zhàn)場文》。叔父楊廷儀看到其中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妙句,極為贊賞。祖父楊春說:“你既然愛好古文,為何不仿照賈誼《過秦論》也寫一篇?”楊慎精心構(gòu)思,第二天便呈上一篇擬作,論秦得天下而速亡的教訓(xùn),祖父讀后又驚又喜,稱他為“吾家之賈誼”。(《升庵遺集》卷八)

十四歲時楊慎隨父入京師,沿途寫有《過渭城送別》《霜葉賦》詩等,多是仿古之作。《詠馬嵬坡》詩曰:“鳳輦匆匆下九天,馬嵬西去路三千。漁陽鼙鼓煙塵里,蜀棧鈴聲夜雨邊。方士游魂招不返,詞人長恨曲空傳。蛾眉尚有高丘在。戰(zhàn)骨潼關(guān)更可憐!”此詩技巧嫻熟,意境空靈,首句拔地而起,富有浪漫氣息,筆鋒直切安史之亂,至后部分,則悲憫同情之心躍然紙上,動人心弦。

進京后,楊慎的《黃葉詩》在北京廣為流傳。

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吊)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yè)門下。

(《明史·楊慎傳》卷一百九十二)

李東陽還命小楊慎模仿諸葛亮《出師表》和傅弈《請沙汰僧尼表》作文,小楊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得文壇領(lǐng)袖李東陽如此贊賞,獲益匪淺,在當(dāng)時絕無僅有。

十五歲時,楊慎又作《題赤壁圖》詩:

曹瞞下江陵,江陵正危劇。

周郎美少年,氣吞江漢窄。

水戰(zhàn)得上流,火攻非下策。

臥龍東略雄,烏鵲南飛迫。

妖氣掩黃星,倒戈回紫陌。

鼎足已成形,鬼蜮俄褫魄。

王業(yè)聊偏安,霸圖何赫奕。

懷哉玉堂仙,逖矣黃州客。

文光貫斗牛,天游忘遷謫。

名姓識兒童,畫圖燦金碧。

赤壁幾千秋,山青江月白。

此詩描寫漢末曹劉孫百萬大軍在赤壁大戰(zhàn),刀光劍影,歷歷在目,所以楊慎后來創(chuàng)作譽滿天下的傳世之作《二十一史彈詞》絕非偶然。

清白家風(fēng)

從楊慎曾祖父到楊慎這一輩,楊氏一門“四重四足”的清白家風(fēng)已經(jīng)形成體系,后世子孫也多恪守家風(fēng),為官者清廉自律,為商者兼濟大眾,留下許多佳話。今天,《四足歌》仍然是楊氏家族對子女們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家人重執(zhí)業(yè),家產(chǎn)重量出,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這是楊慎曾祖母熊氏夫人的《四重家訓(xùn)》,她制定了勞動產(chǎn)業(yè)、忠孝文化的楊氏家訓(xùn),教育子孫敦睦人倫,興家立業(yè)。

楊慎的祖父楊春,是成化十七年進士,曾任行人司司正和湖廣提學(xué)僉事。他謹(jǐn)遵母親“四重家訓(xùn)”,晚年辭官回新都辦學(xué),對發(fā)展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做出了貢獻。楊春經(jīng)常寫信鼓勵在朝廷為官的兒子楊廷和盡心治世濟國,多做有利于民的好事。他還提出,“修身正家,吾人分內(nèi)事;居官能推之國與天下,乃為實用”。(清光緒《新都楊氏族譜》)

楊慎的父親、首輔楊廷和,從小被譽為“神童”。十三歲考中舉人,二十歲進士及第,供職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歷任武宗、世宗兩朝首輔。他謹(jǐn)記祖母和父親家訓(xùn),關(guān)注民生,改革弊政,反腐肅貪,頗有政績。

楊廷和曾以《懷歸》詩作為教育子孫的家規(guī):

子孫相約事耕耘,少小趨庭有舊聞,留耕愛讀傳心印。

教兒孫,專務(wù)本,耕和讀都要殷勤。

受用資田畝,榮華藉典墳,休全靠子曰詩云。

楊慎也留下《臨終遺訓(xùn)》:

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

諒無補于事業(yè),要不負(fù)于君親。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于滇南,臨終時評價自己的一生,面臨有利可圖的事,不敢搶在別人的前面去牟取。同時告誡子孫看見利益,不要走在別人前面。看見正義的事,不敢走在別人的后面。重義而輕利,一定要見義勇為。書香門第的楊氏家族人才輩出,楊慎的三叔楊廷儀、次弟楊惇、堂弟楊恂、子楊有仁都是進士,二叔楊廷平、五叔楊廷宣、四弟楊忱、堂弟楊愷都是舉人。其中楊廷宣工于詩賦,是當(dāng)時著名的詩人和學(xué)者,著有《連云棧賦》,載入《全蜀藝文志》。深厚的家學(xué)淵源,成就了“一門七進士,父親宰相子狀元”的佳話。同時,新都楊氏一族清白處世的家風(fēng),為世人交口稱贊。

2015年,中央紀(jì)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中國傳統(tǒng)中的家規(guī)”第25期《四川新都楊升庵:一曲詩詞傳天下、四重四足教子孫》播放專題節(jié)目,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各地到四川新都楊慎家鄉(xiāng)學(xué)習(xí)參觀的人員絡(luò)繹不絕,楊慎故居桂湖被公布為廉政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新都楊氏宗祠

楊氏宗祠坐落在新都城西郊的馬家鎮(zhèn)。馬家鎮(zhèn)位于河流縱橫之地,繡水河如帶環(huán)繞,沿著小河的綠道前行幾百米,屹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升庵故里坊”牌坊,青翠的竹林和樹木掩映著重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楊氏宗祠。木質(zhì)單檐歇山式房頂,抬梁式梁架,古式雕花窗欞結(jié)構(gòu),朱紅色的大門,烏黑的神龕,斑駁墻壁上掛滿字畫,青瓦泥墻、木柱石磴,透露著古樸與肅穆。

楊氏宗祠原占地二十畝,有百余間房屋,十多個天井,歷經(jīng)歲月滄桑,現(xiàn)在的楊家大院百年老瓦房只剩下三間正堂,兩間廂房,為楊慎十四世孫楊德力居住守護。

楊家宗祠具備弘揚家風(fēng)、傳承家訓(xùn)、祭祀祖先、執(zhí)行家規(guī)等幾大功能,能讓后人傳承優(yōu)良的家風(fēng)家訓(xùn)。清明節(jié)時,楊氏族人聚會宗祠,舉行祭祀先祖,共商家事等活動,稱為“楊氏清明會”。此會由楊氏家族長者主持,延續(xù)數(shù)百年。祠堂內(nèi)現(xiàn)存有一通《清明會碑》,碑文詳細(xì)記載了“楊氏清明會”的沿革、方式、程序和參加人員等,對研究明代風(fēng)俗和楊慎家族有重要歷史價值。

每年冬至,楊氏后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到楊氏宗祠祭祖,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議程是齊聲頌唱《四重家訓(xùn)》《四足歌》,告誡楊氏后人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從政為官都要做到有底線。通過這種耳熟能詳?shù)姆绞剑己玫募绎L(fēng)、家訓(xùn)深深扎根于楊慎家族每個人心中。

楊氏宗祠四周為四合院布局,庭院的桂花樹葉茂根深,楊氏宗祠正堂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明清古建筑,正中供有狀元楊慎神主及歷代先祖牌位,掛有匾額“清白傳家”,保存有《楊氏族譜》《升庵文集》等。宗祠大門兩邊掛有黑底金字楹聯(lián):

烏木薦馨香宰相狀元七進士

繡川環(huán)祖脈忠臣孝子四知堂

楊氏宗祠神龕供桌有“弘農(nóng)堂上楊氏門宗歷代先祖牌位”,兩側(cè)掛有紅底金字對聯(lián):

漢代關(guān)西夫子后

明史蜀中宰相家

“漢代關(guān)西夫子”即漢代學(xué)者楊震,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曾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名言拒絕賄賂,府宅以“四知堂”名世。“蜀中宰相”指楊慎父親楊廷和,歷任明代武宗、世宗兩朝首輔,銳意改革,整治弊政,懲辦貪官,史稱“救時宰相”。對此,楊氏子孫引以為榮,教育后代永葆清白傳家的宗風(fēng)遺范。

在楊氏宗祠前的竹林中,有一口楊氏祖先挖掘深六米的狀元古井,井口用整塊石料雕砌,井底用有孔銅板砌成,距今五百余年依舊井水幽幽清澈可飲。為保護古井,當(dāng)?shù)伛R家鎮(zhèn)鎮(zhèn)政府在古井四周添加了圍欄,樹立“狀元井”石碑。這口水井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楊家人,也曾惠澤鄉(xiāng)鄰。新都?xì)v史上曾發(fā)生多次瘟疫,爆發(fā)過大規(guī)模的“霍亂”,周邊河流被污染,附近老百姓都取水于此,避免了被傳染。楊慎當(dāng)年離開新都到北京參加考試時,也專門來喝了此老井水,后來考中狀元金榜題名。狀元古井聞名遐邇,各地學(xué)子中,不乏千里迢迢從外地趕來沾此靈氣的。到了現(xiàn)在,每逢高考前夕,也時有考生來喝此井水,希望金榜題名。

楊氏家傳的文物珍品有一方宋代澄泥硯,為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贈送楊慎祖父楊春的。硯臺呈古琴式樣,硯面有古琴圖案,底部題款有“沈周藏,成化四年,琴式”的字樣,硯側(cè)刻有“堅匪石、端友知、琴和硯、雅相宜”一行小字,表達出古代文人之間的高潔友誼。宗祠里還保存有兩口清代大石缸,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楊氏宗祠鄰近有古代佛教寺廟普利寺,楊慎家族常與寺廟交往,多次捐資添修,其族譜名稱故為“新都普利寺楊氏族譜”。

成都著名的民俗“三月三”普利寺廟會,其來歷即與楊慎家族有關(guān)。傳說楊慎家族在農(nóng)歷三月三日藏到普利寺的烏木沱,因此躲過了明朝兵亂災(zāi)禍,得以繁衍。人們認(rèn)為是神靈保佑了楊家,在廟里塑有送子娘娘神像以求護佑。三月三時,人們用木頭制作大中小三個彩繪童子像,放在娘娘神像前供奉,然后拋出童子,搶到童子者將其送到盼生孩子的人家,以恭賀早生貴子。

烏木沱環(huán)境清幽,被譽為風(fēng)水寶地,楊氏族人死后多葬于此墓地,十三世孫楊崇逸題聯(lián)曰:“雙亭臨繡水,遺脈隱烏沱。”清代《新都縣志》記載:楊慎之子楊寧仁墓在普利寺東側(cè),墓碑題曰:“明誥封奉直大夫楊公、宜人楊母滕氏之墓。崇禎四年辛未吉日,子金吾、孫開泰立。”清嘉慶《四川通志》云,楊寧仁為侍御史、尚寶司丞,為官清廉,雖出相門無異寒士;楊寧仁子楊宗吾,為人正直,任錦衣衛(wèi)指揮時多次彈劾中州貪官,百姓甚感其惠。

歷代文士對楊氏宗祠多有題詠。清代詩壇領(lǐng)袖王士禎《新都題楊升庵故宅》詩云:

侍臣遷謫后,常憶泰陵園。

詞賦留金齒,生還望玉門。

交州無士燮,南海得虞翻。

廢宅西風(fēng)里,連蜷桂樹存。

熊氏夫人四重家訓(xùn)

楊氏家族《貞壽堂遺訓(xùn)》的《四重家訓(xùn)》,是楊慎曾祖母熊氏夫人提出來的,至今仍完整保存在清代《新都楊氏家譜》里。家訓(xùn)云:

家人重執(zhí)業(yè),家產(chǎn)重量出。

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

《四重家訓(xùn)》分為兩個方面。

一為實干:“家人重執(zhí)業(yè),家產(chǎn)重量出。”意思是說,子孫后代要守業(yè)尚勤,努力做事業(yè),方可生財興家;要崇尚節(jié)儉,量入為出,方可傳承家產(chǎn)。

二為禮教:“家禮重敦倫,家法重教育。”意思是說,治家的禮儀在于敦睦人倫,對父母要孝順,夫妻關(guān)系要和睦,兄弟之間要友愛;治家的禮法在于重視教育,增長后人智識,提升族人才干。熊氏夫人曾將玉簪和金耳環(huán)變賣成錢交給楊春,說:“這些都是你父親的遺物,父親對你希望很大,只要你有出息,我家就能振興。”熊氏為了兒子的前途,費盡心血,日夜操勞,曾一度雙目失明,生活瀕臨絕境。楊春終于不負(fù)母親厚望,考中進士,獲得朝廷重用。

楊春孝母心誠,回家探母,想到母親為他歷盡千辛萬苦,要辭官留在家鄉(xiāng)侍奉母親。熊氏夫人卻堅決不同意,說:“現(xiàn)在我身體健康,人高興,眼睛也好了。你要以前途為重,當(dāng)一名清官。”(清道光《新都縣志·藝文》卷十一)

楊春遵從母訓(xùn),為官清廉,教子有方,從此新都楊氏人才輩出,家業(yè)振興,滿門生輝。

清代《新都楊氏族譜》還記載有楊慎家族《四足家訓(xùn)》,反映了楊家諸賢借用前人的《四足歌》,從居住、飲食、娶妻、育兒四個方面教育子孫淡泊名利,節(jié)儉持家,世代家風(fēng)勤廉清白的追求:

茅屋是吾居,休想華麗的。畫棟的不久棲,雕梁的有壞期。

只求他能遮能避風(fēng)和雨。再休想高樓大廈,但得個不漏足矣。

淡飯充吾饑,休想美味的。膏粱的不久吃,珍饈的有斷時。

只求他粗茶淡飯隨時濟。再休想鵝掌豚蹄,但得個不饑足矣。

丑婦是吾妻,休想美貌的。俊俏的招是非,妖嬈的把命催。

只求她溫良恭儉敬姑嫜。再休想花容月色,但得個賢惠足矣。

蠢子是吾兒,休想伶俐的。聰明的惹是非,剛強的把人欺。

只求他安分守己尋生計。再休想英雄豪杰,但得個孝順足矣。

楊氏家族里,女性在家風(fēng)家訓(xùn)的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集中體現(xiàn)在熊氏夫人、葉氏夫人、黃氏夫人和吳氏夫人四位女性身上。葉夫人是楊慎祖母,品行賢淑,孝敬婆母,全力支持丈夫楊春求學(xué),促成楊春考中進士。長子楊廷和十三歲中舉人,二十歲中進士,任朝廷吏部尚書和首輔,成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都和葉氏夫人的家教密不可分。

黃氏夫人是楊慎妻子,知書達理,精心照顧丈夫,操持家務(wù),侍奉老父,教育子侄,見識開闊,工于詩文,對楊升庵后人的成長成才有很大影響。

吳氏夫人是楊慎第七代孫楊正和之妻。楊正和為人忠直,他遵從祖訓(xùn),樂善好施。吳氏夫人助夫教子甚嚴(yán),待人寬厚,傾情支持丈夫興辦公共福利事業(yè),出巨資修建新都普利寺和楊氏宗祠,贏得宗族和世人的敬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庄河市| 怀仁县| 利辛县| 麻栗坡县| 儋州市| 汝南县| 衡阳市| 东乌珠穆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柳河县| 八宿县| 无棣县| 克拉玛依市| 桦川县| 出国| 珠海市| 秦安县| 抚松县| 利津县| 安多县| 青岛市| 佛冈县| 屯门区| 集贤县| 洪湖市| 泾阳县| 潞西市| 基隆市| 奈曼旗| 大名县| 定州市| 确山县| 铅山县| 长春市| 镇巴县| 射阳县| 张掖市| 平湖市| 霸州市| 清涧县| 铁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