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本書基本框架

作為一本史學著作,本書基本按時間序列展開,同時也兼顧結構性與共時性的要素。導論部分在學理上闡明本研究的意義,并簡明扼要地交代黔西北的地域、族類與材料。第一章論述中央王朝大舉開拓西南地區之前,黔西北彝族政權的政治結構與行政區劃。第二章分析從元到明初中央王朝建立并完善土司制度的過程,并探討彝族自身的傳統與制度對王朝開拓的制約作用以及土司制度的基本內容。第三章考察與土司制度有密切關聯的其他邊政措施,主要是衛所制度、流官制度與科舉制度等。第四章探討在中央王朝開拓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彝族制度與意識形態所發生的微妙變化。第三和第四章的內容大致可以理解為一個共時性的結構,它們雖然與第二章的大部分內容有著時間先后之分,但這三章之間邏輯方面的關聯尤其值得注意。衛所、流官、教化是王朝控馭乃至逐漸削弱土司的重要制度性手段,彝族制在明代的嬗變與明王朝的這些邊政措施息息相關。第五章論述彝族制度瓦解、新的統治秩序建立,也即黔西北進入王朝“版圖”,成為王朝“新疆”的歷史過程。第六章考察改土歸流之后,以前在彝族政治結構中分享統治權力的土目與布摩兩大階層在新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的變化與延續。這一章表明,改土歸流并不能一下子根除舊制度,新秩序是在與舊制度妥協與互動中建立起來的。第七章從康乾盛世的大背景中考察移民、礦業開發與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說明黔西北新疆在經濟方面與內地緊密整合的過程。第八章揭示科舉教化、文化交融在塑造新秩序時所起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許多原住民為了因應改流后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變遷,主動調整自己的禮俗與文化身份,黔西北地區由此出現了一些勢力強大的宗族,并流傳著許多“彝變漢”的傳說。第六至八章呈現改土歸流后黔西北社會的主要變化及其從“新疆”演變為“舊疆”的歷史過程。結語部分總結全書,指出在從“異域”演變到“舊疆”所呈現的地方逐漸整合進王朝國家的過程中,王朝、周邊族類的制度與傳統互動的一些值得注意的特點。

除導論與結語外,本書分為上、下兩編,大致分別論述改土歸流前后的黔西北社會。在形式上,兩編具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先考察制度的建立及演變,然后再分別在上編第四章第三節、下編第八章分析黔西北社會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情形。討論認同問題的篇幅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材料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改流前后地方社會的巨大變遷。這一變遷同時也導致了上、下兩編的另一個更為重大的不同,即體現于移民、農業、礦業、交通等方面的區域開發,在上編僅在敘述衛所時略有涉及,而下編則用了整個一章的篇幅來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义市| 城口县| 拜城县| 平塘县| 保德县| 镇平县| 石柱| 新民市| 古丈县| 松潘县| 台东市| 沁源县| 惠安县| 仪陇县| 龙州县| 尉犁县| 肃南| 商都县| 梅河口市| 嘉禾县| 阳春市| 南汇区| 黑河市| 贵德县| 彭山县| 东阳市| 甘南县| 榕江县| 九江市| 綦江县| 上杭县| 聂荣县| 翁源县| 临漳县| 南昌市| 兰西县| 四会市| 元氏县| 天门市| 达尔|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