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qū)的制度、開發(fā)與認同(九色鹿系列)
- 溫春來
- 933字
- 2020-05-14 10:41:38
四 彝文獻的性質(zhì)
在研究邊遠地區(qū)特別是南方民族地區(qū)的歷史文化時,我們所能利用的文字材料往往只是官員與士大夫的一面之詞。幸運的是,黔西北地區(qū)擁有極為豐富的地方文獻,各種彝文歷史、哲學、文學書籍以及族譜、契約、碑刻、歌謠等,同漢文材料(包括正史、實錄、地方志、檔案、族譜、私人著述等)一起為本書提供了一個較為堅實的資料基礎。此外,1949年以后大量的少數(shù)民族社會調(diào)查材料以及筆者本人的田野筆記,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料。
現(xiàn)存彝文獻大都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在川、滇、黔等省的彝族聚居地都有發(fā)現(xiàn),其中黔西北是藏量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因為各彝區(qū)的政治、社會經(jīng)濟與禮俗不盡相同,且文字有較大差異,加上彝文獻的某些特點,所以在討論黔西北的歷史(特別是關于制度與禮俗方面)時,筆者一般只使用本地彝文材料,其他地區(qū)的彝書僅作參考。
除金石材料外,彝文獻一般未標明作者及著作時間。并且在敘述的過程中,除極少數(shù)情況(往往是提到漢文史籍中都有記載的人物或事件時)出現(xiàn)干支紀年外,基本上也不說明人物的出生、活動時間或事件的發(fā)生年代。雖然其中涉及的許多人物出現(xiàn)在父子聯(lián)名的譜系或女性譜系中,邏輯上似乎可以用“代數(shù)×每代平均時間(如20或25年)”的辦法來確定年代,但在對譜系產(chǎn)生的時間及背景缺乏了解,又沒有相關漢文獻印證的情況下,用它們來建構彝族史(特別是遠古史)的時間坐標必須慎重。用某個時期產(chǎn)生的文獻來揭示更早時期的歷史,必須先要對其合理性進行說明。對這一基本的史學規(guī)范,彝文獻并不能享受豁免權。此外,用對音的方法將彝書中的人物對應于漢文獻中的人物時,同樣必須審慎。目前,在彝文獻的使用甚至翻譯的過程中,上述兩點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得相關研究結論雖然常有驚人之語,但卻不能被學界普遍接受和認可。
彝文獻大都用五言的形式寫成,其中甚至還可看到口述傳統(tǒng)的影子。許多敘述極為簡略和隱晦,跳躍性較大,并且雜糅著神話與傳說,只有充分掌握大量的彝、漢文材料,諳熟當?shù)匾妥宓膫鹘y(tǒng)禮俗,才能真正理解其含義。本書一般不會單獨利用彝書去考證、討論具體的歷史事件,但筆者始終認為,彝文獻極大地擴展了研究者的視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漢文獻的不足乃至糾正其錯誤,在了解黔西北的地方制度以及婁素濮的思想觀念與禮俗方面,筆者從彝文獻中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