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九色鹿系列)
- 溫春來
- 4829字
- 2020-05-14 10:41:39
第二節 “勾”政權與“則溪”制度
本章第一節探討了宋代西南地區多“國”林立的狀況,本節將具體分析彝族君長國的制度。在彝語中,婁素君長國的政權稱為“勾()”,如烏撒稱紀俄勾,水西稱慕俄勾,播勒部稱婁婁勾,磨彌部稱古口勾等。
這種稱謂含有某種神圣的意味,“勾”意譯時又指白鶴,在彝書中頻頻出現,
被描繪為具有超凡能力的圣鳥。《西南彝志》云:
哎哺滿十代,如白鶴在天。……白鶴棲十次,宇宙裝飾十次,積累知識見聞。……梯阿武時代,如眾多白鶴,一起往下降,進入知識宮,如眾多錦帛,匹匹生美影。……高大白鶴,參加修天;花翅青鵑,參加補地。
勾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稱“祖”(,即“祖摩”,意譯為“君”),其輔佐者有“摩”(
,意譯為“臣”)、“布”(
,即“布摩”,意譯為“師”,指祭師、經師),彝書中往往三者并稱,學界對此已頗多闡述。在此要補充的是,在黔西北民間口耳相傳的許多“曲谷”(
,即情歌)中尚保留著對君、臣、布政權的記憶,如《谷邳賴》稱:
情郎和情妹,進入了歌場。君長居左,臣子居右,布摩居上位,男女情人居四周,反復排列位置,把愛根建立,把情根建立,男女情人居一處,有位置可尋,有秩序可依。
我在威寧調查時,世襲布摩李幺寧告訴我,鶴(勾)、鵑、鷹分別象征君、臣、布,這可從文獻中得到印證。《彝族源流》云:“君聲像鶴聲,臣聲像杜鵑,布摩鷹的聲。”《支嘎阿魯王》亦載:
君像鶴一樣高潔,臣像杜鵑般能言,布摩好比,凌空展翅的鷹。
君、臣、布三者有一定的分工,據《蘇巨黎咪》:
賢君發號令……賢臣做決斷……賢布摩祭祖。
君長掌權,與臣問計,高明的布摩祭祖。
布摩祭祖,必須熟習譜系,所以“布摩的重要使命,理順宗譜為上”。
每個君長國都有若干布摩,或許只有知識淵博、“法力”深厚者才有為君效勞的機會,但各級官員甚至平民同樣需要祭祖和理譜,所以其他布摩同樣受到尊重與歡迎。彝書稱:
宗譜有秩序,布摩先問主人才行。若布摩先問,布摩祭祖,有章有法,功是布摩的。
或許彝書所載的君、臣、布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理念,在政權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對此并不完全遵循,例如除祭祖、敘譜外,布摩還廣泛行使著各種權力。
在傳統彝族社會中,工匠亦享有比較高的地位:“君臣重匠人,匠人擔重任。”彝書中有時君、臣、布、匠并稱:
作為君長,要有仇叩皮耐的風范……作為慕魁臣子,當效法畢余畢德……作為布摩,當效法始楚乍姆……作為工匠,當效法阿婁阿德。
歐哲戛為君,巖阿洛為臣,武菊耿為師,堵阿德為匠。此四賢之世,趕著百頭牛,在啥弭臥底殺。建廟牛祭祖,塑偶牛祭獻。
黔西北婁素濮的政權與族權往往交織在一起,君、臣、布之間通常被認為具有親緣關系。如彝書對烏撒部遠祖有如下記載:
默氏那咪錄,諾隴鄧,諾克博,諾濮迂之母。君為諾隴鄧,臣為諾克博,請莫布洛谷,在洛補奪朵,祭三代亡靈。
耐叟苦之女,叫叟苦咪嘎,嫁在德迤惹舍,是姆氏三子,即姆阿余,姆維遮,姆阿足之母。姆阿余為君,管古苦地方;姆默(默疑為維之誤——引者注)遮為臣,名揚紀古地,姆阿足布摩,管文化禮儀。
又如世襲布摩亥索家,是從水西開基君長勿阿納的上一代分出的。
臣與布可分為若干等級,形成了“九扯九縱”之制。在漢文史籍中,《明神宗實錄》較早提及該制度的名稱,康熙初年親履水西的官員彭而述則談到了該制度的一些具體內容,
后來的許多地方志根據彝書,對此進行了更詳細的梳理,“九扯九縱”即根據事權的不同,將輔佐君長的臣與布分為九個品秩,總理行政的長官曰“更苴”,品級最高,史稱:
年高最貴者謂之庚尊(即更苴——引者注),……庚尊授木杖,鳩刻其上,往往宣慰有軍國大事,則庚尊以鳩杖往決之,但首示可否而已,木皆用番書,多不可曉。
“穆魁”“濯魁”輔佐“更苴”,參與軍機大事,品級次之;“誠慕”“掌宗祠之祭祀,修世系之譜牒”,“白慕”“掌喪葬之齋醮”。兩者并為第三等級;“慕史”司文書,“掌歷代之閥閱,宣歌頌之樂章”,同“執事左右”的“諾唯”“葩”一起構成了第四品級;“罵初”“罵寫”是兵帥,管軍事,“弄余”掌禮儀、辦外交,“崇閑”督農事、管生產,共為第五級;“濯苴”“拜書”管接待,“拜項”管門禁,“扯墨”管祭祀牲口,品級更次;“項目”管器物,同管禮物的“弄都”、管環衛的“初賢”、作為隊長的“黑乍”列為一等;其余服雜役者又列為一等。以上共八個品級,“少一而不足九者,蓋錄彝書者脫漏”。
婁素君長們亦會任命統治區域內的其他族類的首領為官,“苗、獠寨大丁強,亦為祃寫(罵寫)、祃初(罵初),自統其兵”。
君、臣、布三者共秉國政的制度,各大君長國都基本相同。下文將進一步論述烏撒、水西的行政體制。
黔西北的基本行政單位稱為“則溪”(,又譯作“宅溪”“宅吉”等),在此以水西阿哲家為例,《彝族源流》云:
慕俄勾,妥阿哲部,將十三則溪,設自家地盤。第一是嘎婁,第二是安嘎,第三是隴垮,第四是斗堵,第五是朵勒,第六是于底,第七是洛莫,第八是熱臥,第九是以著,第十是化角,雄所第十一,慕柯第十二,火著第十三。妥阿哲部,則溪的順序,這樣排列的。
彝書《水西制度》所載與此相同,13個則溪遍布水東、水西,直抵貴陽。今天貴陽市區內的一些地名,尚與則溪相關。每個則溪都會設一個大倉庫,用以保管征收來的錢糧,在彝語中則(
)即倉庫之意。
筆者甚至懷疑每個則溪都有一個小市場,因為溪(
)意為集市。
黔西北地區一些以書面形式記錄下來的“出嫁歌”對十三則溪的特征有生動描述,《阿買懇》載:
妥阿哲境內,去來要翻山,是嘎婁則溪……以飛鳥命名,指安嘎則溪……高處出蕎麥,中部出美人,指隴胯則溪……騎馬好比打秋千,指的都則溪……步行路艱難,汗水不離身,指冬婁則溪……猶如象背上搓繩,似象毛蓬松,指迂底則溪……彝寨地勢寬,漢寨地勢大,指六慕則溪……高山日不照,壑谷露不干,指熱臥則溪……彝家轄地內,掌權人輩出,指以著則溪……云霧遮蓋天,稱霸于白巖,指化角則溪……冬晴雪不干,夏晴露不干,指雄所則溪……好比用銀裝飾裙子,好比用金裝飾裙子,指慕胯則溪……家中無絲綢,帳幔無限長,指火著則溪……十三個則溪,慕胯地盤廣,則溪勢力大。
管理則溪者都是君長的宗親,根據《水西地理城池考》等彝、漢史籍的記載,阿哲家共有十二大宗親。每個宗親都占有一個則溪,加上君長自己親領一個則溪,這正是十三則溪的由來。
但君長所擁有的絕非只是一個則溪,崇禎七年(1634),水西君長、宣慰使安坤病故,無嗣,屬下各土目爭權奪位,互不相讓,結果紛紛獻地歸順,時總督西南軍務的朱燮元疏云:
臣查該司有宣慰之土、各目之土。宣慰公土,宜還朝廷。各目私土,宜聽分守。
宣慰之土究竟指什么地方?崇禎九年,十二宗親之一的臥這頭目安世呈稱:
其宣慰公地,以著、則窩、化角、木胯、火掌、架勒、安架、的都、朶伱、隴胯等十宅吉,插白、兩朶、內莊、則伱、雪革、化處、土橋、哥落、比那、仲巳、本捏、仲女、租寫、朶栱、沙壟、卻壟、西黑、阿東普、以墨、四著、罵個等白勒莊寨,宣慰既以無嗣,地方應行歸籍。
可見,水西君主的土地遍及十個則溪,但并非十個則溪全是其領地。事實上,每個則溪通常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宗親的土地,即“各目私土”“目地”,另一部分即君長的土地,即“宣慰公土”“公地”,以木胯宅吉(則溪)為例:
木胯宅吉東至閣鴉驛,南抵女農革河,西連鎮雄界,北攙藺界,南北一百里,東西一百八十里,公地計五莊,人民共二十七寨,戶口二百四十五房,秋糧每年共該倉斗米一千三百一十一石。目地大小頭目共六十二處,秋糧每年共算該倉斗米六百五十八石六斗一升。
則溪主要有兩種職能,一是管兵馬,二是管糧草,相應地設置了兩種類型的官。彝書《水西制度》云:
各倉庫派有管兵馬、倉庫的負責人。負責管戛勒倉庫與兵馬的是扯老底蘇,管安戛倉庫與兵馬的是卜俄必迭……
《大定府志》亦載:
水西十三則溪。木胯則溪:管錢糧阿戶,兵馬阿五;火著則溪:管錢糧歸宗,兵馬以義……宣慰時,管地方錢糧之夷目號六慕濯色,管操練兵馬之夷目號慕苴罵色。
但《土地民奴和則溪的管理》中提及的則溪官員有兵馬元帥與城堡、營寨主管者兩種,沒有錢糧官,茲以隴垮則溪、戛勒則溪與朵能則溪為例:
主管戛勒則溪城堡和營寨的,是液額苦帕家篤額阿切的女兒,住于徹堵底蘇……
隴垮則溪城堡和營寨的主管者,是妥阿哲(即濟火,據說是水西君長國的開基者——引者注)的幼子阿哲阿琪。兵馬元帥是節能以義。濮勺必迭,屬于德布支系的魯歹君長家。阿闊阿比,則是慕俄格君長正妻所生的兒子。他們都是隴垮則溪轄區的穆濯、奕續。
朵能則溪城堡和營寨的主管者,是紀啟魯潔。兵馬元帥是阿施納額。濮葉額增為兄,管理勿阿納(妥阿哲的六世祖——引者注)家的地方,濮葉洛舉為弟,是外甥家來當臣子,乃洛舉土目。隴勺阿再,初次來管朵能。額拐額知、阿闊阿葉、阿闊木依、阿闊覺道、阿闊額迭、阿葉德初、忍額德直,他們都是朵能則溪轄區的穆濯、奕續。
或許城堡和營寨的主管者即是錢糧官,《土地民奴和則溪的管理》只是換了個說法而已。這段材料還表明,則溪的官員之間以及他們同君長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親緣關系,有的是分封世襲而來,歷史久遠,如阿哲阿琪系古代水西君長妥阿哲的幼子;有的是后來的君長所封,如隴勺阿再;有的是君長的母系親戚,如濮葉洛舉兄弟;有的是女性,如篤額阿切的女兒;有的甚至來源于其他彝族支系德布系,如濮勺必迭。顯然,統治權力的分享并不完全滿足嫡長子為大宗,其余眾子為小宗,層層分封的宗法制原則——這一原則長期以來被漢文文獻和近代研究者用以解釋水西的政治制度。
上述引文同時揭示,在兵馬與錢糧官下面似乎還有職位更小的穆濯、奕續、土目等。穆濯、奕續、土目等有時還是一種統稱,包括了城堡、營寨的主管和兵馬元帥。如阿哲(阿)琪是隴垮則溪的城堡、營寨主管,注5但《西南彝志》卻稱:“隴垮地的三家,額迭和那知,以及阿哲琪,都是慕濯和奕索(續)。”該書介紹了水西君長國的幾個則溪及其主管者,每一個則溪講完時,都要強調一句:“所有慕濯和奕索(續),其事跡不可忘記。”
注5:參見《增訂爨文叢刻》上冊,第137頁。黔西北彝俗喜在名字前或中間加一“阿()”字,所以阿哲琪又稱阿哲阿琪。
每個則溪都必須向君長繳納貢賦,何種情況應繳何種物品以及數量多少等在書面上都有詳盡的規定,管理上完全做到了有規可循(詳見本書第三章第二節)。此外,君長分布在各個則溪的土地或許是由各宗親負責耕種、管理,這可能也是他們的一項義務。
烏撒地區亦實行則溪制度,這一制度據說是俄索折怒王建立的,折怒是烏撒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元史》載:
烏撒烏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烏撒者蠻名也。其部在中慶東北七百五十里,舊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烏雜蠻居之。今所轄部六,曰烏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閟畔部。其東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后烏蠻之裔折怒始強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
折怒王的事跡在文獻與口碑中多有敘述,彝書《俄索折怒王》稱:
走路常要回頭看,折怒王的故事有人傳。布摩用文字記錄,歌手們代代傳唱。篤洪納婁的山陷了,折怒事跡也留傳。巴底的海水干了,折怒英名不失傳。
同書記載了他建立則溪制度的經過:
(俄索折怒王)以魯旺的方位,依魯補的數字,支格阿魯定的標記,設置九大則溪。重振俄索藺的雄風,再建立虎皮般的典章。綠竹茵茵的莫則洛那洪,設置第一則溪;稻花芳香的俄補甸吐,設置第二則溪;松濤呼呼的德珠杓嘎,設置第三則溪;山青水秀的六曲博果,設置第四則溪;巍巍篤洪木谷,設立第五則溪;霧靄像青紗般繞著的耐恩,設立第六則溪;蕎花像彩虹落地般的辭吐,設立第七則溪;五彩索瑪(索瑪即映山紅——引者注)簇擁的女武溢恒,設立第八則溪;好比斗柄繞著北極星,篤洪那婁是中央則溪。
《彝族源流》《水西制度》所載與此同,可見烏撒實行了則溪制度。除此之外,川南的扯勒君長國亦將土地劃分為重慶、合江、瀘州、江門、納溪、江安、隆文、海壩、杓朋、永寧、達佐、赤水、大擺、益朋、糯洛、幾洛、果哺、毛壩等18個則溪,由于材料所限,尚不知其他君長國是否實行類似的行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