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 熊逸
- 539字
- 2020-04-30 17:38:07
2
我們有必要把孟子的意見做一番粗略的整理:天子的父親殺人,在這件事上,完美法官和完美天子分別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標準。法官的行為標準是正常執法,絕不因違法者的特殊身份而法外開恩;天子的行為標準則有兩條:
(1)作為天子,履行天子職責,不去阻撓正常執法,聽任父親接受最嚴格意義上的法律制裁。
(2)作為兒子,偷偷把父親救走,一同逃離國境,在避世隱居中盡孝道以享天倫之樂。
“逃離國境”在這里是有顯著意義的,它既意味著主動放棄天子的職務,也意味著主動放棄了子民的身份。于是,大舜對于他原先治理過的天下而言,既無天子之責,亦無臣民之義,而唯一余下的責任關系就是父子之道。這也就意味著,在孟子的理想規范里,血緣倫理優先于政治倫理,家庭親情優先于社會責任。明代學者馬明衡言簡意賅地歸結過這個道理:“皋陶但知有法,舜但知有父。”(《尚書疑義》卷一)
孟子的解決方案至少透露出兩條主要原則:
(1)法律面前,理應人人平等。
(2)家事重于國事,家里的一口人重于全國其他所有人。
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講,第一點完全不難接受,第二點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孟子似乎沒有考慮到一個最基本也最原始的正義原則:加害者理應對受害者做出相應的補償。那么,假如在瞽瞍殺人案中,受害者的妻兒老小來找孟子理論,孟子是不是真的可以應付裕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