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8

誠然,在人的自然感情里,和誰越近也就和誰越親;和誰越親,對誰承擔的義務也就越大。我們不妨來看這樣一個問題:《穀梁傳·定公元年》記載周王室為天子辦喪事,魯國也在為本國國君辦喪事,那么魯國該不該派人去周王室吊唁呢?

依照慣常的理解,諸侯的喪事當然比不上天子的喪事重要,但實際情況是,周王室派了人來魯國吊唁,魯國卻不派人去周王室吊唁。《穀梁傳》給出的解釋是,魯國去世的國君是周天子的臣子,周王室自當派人吊唁;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魯國當然應該由國君親自前往吊唁,但魯國的新君正在為上一任國君辦理喪事,抽不開身,若派大夫去吊唁天子則屬非禮之行。所以周王室派人來魯國吊唁,魯國卻沒人去吊唁周天子。

當獨尊儒術之后,這種倫理精神寫入立法,就出現了不少在現代人看來會覺得匪夷所思的法律條文。譬如《宋刑統·名例律》甚至規定,只要不涉及謀反罪,四世以上的親屬都可以合法地包庇罪犯,甚至向犯罪的親屬通風報信也屬正當;親屬關系只有在小功以下時,才可以論包庇罪,但仍然享有罪減三等的優待。

這并不意味著對關系越遠的祖先就越是恩輕義淺。《禮記·大傳》談及父與祖的關系,認為從“仁”的角度上看,從父母一代代追溯到祖先,對越遠的祖先自然感情越淺;從“義”的角度上看,沒有祖先就不會有后人,所以越遠的祖先就越應該受到尊重。

遺憾的是,并非所有的相關問題都可以在這樣的理論框架里得到妥善解決。徒弟不可以射師父,徒孫卻可以射師公,當真是親親減殺的話,在祖父和父親的沖突中又應該站在哪一邊呢?

這確曾是儒家一個大費爭議的問題。東漢年間,貴族子弟丁鴻從小學習《尚書》,飽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父親死后,他想把承襲爵位的資格讓給弟弟,于是在留下一封信之后悄無聲息地離家出走。丁鴻一路跑到東海,不想遇到了老同學鮑駿。為怕身份暴露,丁鴻便故意裝作陌路人,但眼尖的鮑駿還是認出了他,繼而責備道:“當年伯夷和季札棄位而走是因為遭逢亂世,而你僅僅因為兄弟之間的友愛之情便放棄了皇帝賜給你父親的爵位繼承資格,你這樣做完全錯了。《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見《后漢書·丁鴻傳》。案:丁鴻此舉,也屬漢代風氣使然,參見:(宋)蘇軾著《劉愷丁鴻孰賢論》,出自《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第44—46頁;(宋)蘇轍著《劉愷丁鴻孰賢論》,出自《欒城應詔集》第十一卷、《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出版),第1339—1340頁。

鮑駿的理論依據出自《公羊傳·哀公三年》,當時衛靈公的太子蒯聵流亡國外,衛靈公想立庶子子南繼位,但子南拒不接受;待衛靈公死后,衛國人便立了蒯聵的嫡長子輒,也就是衛靈公的嫡孫。

這個繼承順序合法與否呢?按照“殷道親親”的傳統,太子蒯聵如果不在,同母弟應該接班;按照“周道尊尊”的傳統,則是太子的嫡長子接班。所以輒的接班是符合“周道尊尊”的儒家義理的。

輒即位之后,親生父親蒯聵卻準備回國奪權,于是問題就出現了:從正義性的角度上講,輒要不要服從父親的命令,讓出君位?

其時孔子剛好就在衛國,《論語·述而》里的一段對話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冉有和子貢聊天,冉有問道:“你說咱們老師會支持衛君嗎?”(冉有所謂的衛君,是指蒯聵的兒子輒,輒此時已經即位為君了。)子貢沒有直接回答,很穩妥地說:“且等我去問問老師。”

子貢見了孔子,問了一個和時局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老師,您覺得伯夷和叔齊是怎么樣的人?”孔子回答說:“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那他們互相推讓君位而雙雙逃跑之后可有什么怨悔之情嗎?”孔子話:“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貢找到冉有,對他說:“咱們老師是不會支持衛君的。”(《論語·述而》)

子貢是借著伯夷和叔齊的問題探知了孔子對衛君輒的態度。伯夷和叔齊是兄弟相讓,蒯聵與輒卻是父子相爭,孔子既然認同前者,自然就不會認同后者。后人對此也有異說,參見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1990年出版),第886頁,引全祖望《鮚埼亭集·正名論》。

但是,孔子不支持衛君輒,難道會支持蒯聵嗎?當然也不會,最大的可能就是孔子兩邊都不支持。但是,當下的問題是:作為父親的蒯聵不會罷手不爭,作為兒子的衛君輒也不會甘心讓位,如果一定要解決其中的正義性問題,應該怎么做呢?

這個問題實在是經學史上的一大辯題,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各執一詞,前者認為衛君輒子拒父命,大逆不道,后者認為這時候拒絕父命是一點都不錯的。(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檀弓下》引(漢)許慎《五經異義》及(漢)鄭玄《駁五經異義》:“《異義》:‘衛輒拒父,《公羊》以為孝子不以父命辭王父之命,許拒其父。《左氏》以為子而拒父,悖德逆倫,大惡也。’鄭《駁異義》云:‘以父子私恩言之,則傷仁恩。’則鄭意以《公羊》所云,公義也;《左氏》所云,是私恩也。故知今子之報殺其父是傷仁恩也。”

子拒父命,大逆不道,這個說法容易理解,那么公羊家的意見又有什么根據呢?

《公羊傳》給出了這樣一條原則:當父親和祖父有了矛盾沖突,應該聽從祖父的,因為這順乎父子之道;當家事與王事發生了沖突,應該讓王事優先,因為這順乎尊卑之道。(《公羊傳·哀公三年》)——此即前述鮑駿所援引的“《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的經典出處。

《穀梁傳》也站在輒的一邊,認為順從父親之命而拒絕祖父之命是不對的。(《穀梁傳·哀公二年》)至此,儒家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兩大陣營各執一詞,誰也說不服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江陵县| 金坛市| 阜康市| 沙田区| 崇阳县| 东光县| 尼玛县| 辽宁省| 吴川市| 兴宁市| 乌苏市| 长兴县| 东兰县| 庆城县| 泰兴市| 东源县| 东方市| 沾益县| 那曲县| 哈巴河县| 南安市| 济宁市| 南靖县| 乐山市| 嘉定区| 温州市| 乌拉特前旗| 溧水县| 长海县| 彰武县| 城市| 岗巴县| 阳东县| 宁海县| 东乌珠穆沁旗| 长兴县| 顺平县| 台江县| 临朐县|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