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發展的世界意義
- 蔡昉
- 2330字
- 2020-04-22 16:45:42
第一章 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貢獻
一 引言
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結束之際,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得到全世界的矚目。今日中國在全球經濟的重要地位,既來自于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也離不開改革開放之前30年的探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變了中國經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性質,使中國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經濟建設從多年的戰亂中得到恢復,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隨著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轉變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第一階段,進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第二階段,也是改革開放以后在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轉變過程中,經濟增長收獲人口紅利的一個必經階段。
前30年建立起的完整工業體系,奠定了改革開放期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獲得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的工業化戰略就確定為重工業優先發展。當時,實施這一戰略有其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合理性。西方國家封鎖形成諸多發展的瓶頸,必須靠優先發展重工業來打破。
例如,作為一個不可或缺卻被卡了脖子的戰略性產業,自力更生實現石油自給自足,在當時的環境下既是不得已而為之,也是不可不為的事情。與此類似的還有化學工業、電子工業、核工業和航天工業,正是由于賦予了更高的優先地位,才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
不過,中國經濟的確在前30年錯過了一次全球經濟大趨同的機會[1],未能實現對發達經濟體的趕超。如果簡單地從數字表面觀察,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率似乎差強人意。根據麥迪森按照1990年國際購買力平價美元構造的數據口徑,1952—1978年期間,中國GDP的年均實際增長率為4.4%。但是,由于20世紀50年代以后,很多后起國家和地區以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了對發達經濟體的趕超,在同一時期,被定義為“富裕國家”的總體增長率達到4.3%,而不屬于該組別的“其他國家”(主要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總體增長率高達4.9%,世界平均增長率為4.6%。[2]
在這期間,由于原來一些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地區)的人均收入向“富裕國家”靠近,而中國沒有跟上這個潮流,所以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反而拉大了。根據上述數據,1952年中國的人均GDP僅為538美元,為“富裕國家”平均收入水平的8.7%、“其他國家”平均收入水平的46.5%,以及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23.8%。由于中國人均GDP增長速度均低于上述組別,到1978年,中國人均GDP(978美元)相當于這三個組別平均水平的百分比反而下降,分別為6.8%、42.1%和22.1%。
事實上,由于冷戰以及由此產生的世界經濟體系的分隔,斯彭斯所說的那一輪所謂全球大趨同,其實范圍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實現了對先行國家趕超的僅僅是歐洲一些相對落后的國家和日本、亞洲四小龍等經濟體,而并沒有包含更廣泛的發展中國家。只是在1990年以來,新興經濟體和眾多從計劃經濟轉型的國家實行了開放政策,深度參與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才出現了全球范圍的趨同現象,使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3]中國正是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獲益者,在40年里對發達國家實現了奇跡般的經濟趕超。
世界經濟中的組成部分,即每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理論上都以自己的改善或惡化,對整體產生影響。然而,要真正產生實質性的影響,這個作為整體組成部分的經濟體需要有足夠大的總規模和占比。進入21世紀的中國經濟,以其高速增長及作為結果的規模擴大和占比提高,對世界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如果說這種產出貢獻是以一種私人產品的方式對世界經濟做出貢獻的話,那么達到這樣一種績效的發展經驗和發展理念,以及隨之而來的對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對發展觀念的有益見地和對循例的建設性挑戰,都屬于對世界經濟的公共品貢獻。
中國并不謀求世界經濟霸權,也不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但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等,中國義不容辭地要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表達關于國際經貿規則的訴求,及至引領全球化治理方式的轉變。不僅如此,由于以下幾個突出特征,中國及其發展對于世界的意義尤其重要。
首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2017年約為世界總人口的18.5%,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創造的成就對世界意義的顯著性,是其他國家所無可比擬的。
其次,知識分子天生具有探索興衰之謎的學術好奇心,而吸引眾多學者嘗試回答的關于中國科技(發展)為什么由盛至衰的李約瑟之謎,正是經濟史學中同樣著名的、旨在探索為什么16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出現大分流這個謎題的中國版本。
最后,就滿足相同的學術好奇心而言,中國是迄今為止唯一經歷了經濟發展由盛至衰再至盛,同時接近于完整經歷經濟發展的每一個必要階段的發展中國家。
早在1742年,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先驅大衛·休謨(David Hume)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預言。他認為當藝術和科學在一個國家達到至真至善的程度之后,從那一刻開始,藝術和科學將自然地并且必要地走向衰微,此后極少會甚至永遠不會在那個國家得到復興。[4]迄今為止全世界觀察到的中國奇跡,如果說還沒有完成的話,也是正在打破這個“休謨預言”。至少從經濟發展水平而言,中國已經經歷了由盛至衰再至盛的激蕩歷史。
利用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構造的長期歷史數據,并力圖按照相同或相近的口徑予以更新,我們在圖1—1中顯示,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以GDP占全球經濟的份額、人均GDP相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比所表示的中國經濟的世界地位,經歷了一個明顯的V字型變化軌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圖中顯示的中國經濟由衰至盛的后半程,無論從時間之短暫還是從規模之巨大來看,這個奇跡都是古今中外所罕見的。
圖1—1 中國經濟發展的由盛至衰和再至盛
資料來源:2003年之前數據取自Angus Maddison,“Contours of the World Economy(1-2030 AD)”,Essays in Macro-Economic Hi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p.379,table A.4;p.382,table A.7;2004年以后數據系在2003年數據基礎上,按照世界銀行不變價國際美元GDP的相關增長速度推算,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data.worldbank.org/,201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