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汽車的風口:中國汽車品牌創建與管理作者名: 祝合良 鄭新安本章字數: 2601字更新時間: 2020-05-19 17:08:39
第四節 中國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一、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主要貢獻
(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2013年,國務院12部委局聯合下發《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汽車行業與其他九大行業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稀土、電子信息、醫藥相比較,貢獻力位居首位。
從美國前幾年的數字來看:美國汽車工業可以消耗掉國內天然橡膠產量的78%、人造橡膠產量的49%、機械設備及工具的40%、鐵產量的25%、玻璃產量的23%、鋅產量的23%、鋁產量的14%、鋼材產量的11%、銅產量的10%。而國內,據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統計顯示,國內汽車制造業每增值1元,可有效帶動其上下游關聯產業2.64元的增值,涉及黑色金屬冶煉、服務、運輸倉儲、批發零售等20多種行業。2010年的數據顯示,汽車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6.13%,稅收占全國稅收的13%,直接相關產業從業人數占全國城鎮就業人數的12%,達到了4000多萬。實際上,汽車工業也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

(二)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發展汽車產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一是有利于增加就業。汽車產業的大規模生產方式和對上下游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汽車產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為1:10,即1個汽車產業的直接就業可帶來10個與汽車產業相關的就業機會。二是有利于滿足人民的消費需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消費需求已逐步由以吃、穿、用為主向以住和行為主轉變,因此,發展汽車產業有利于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有利于推動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三是有利于改變人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汽車普及率的提高,將極大地提高人們的出行效率,拓展活動空間,提高出行的舒適性。
(三)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汽車作為一個產品,是高新技術的結晶。汽車產業是新技術應用范圍最廣、數量最多、周期最長、規模最大的產業。它不僅本身的生產制造有很高的技術要求,而且對相關產業如原材料產業、裝備制造業、配套產業等也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汽車產業的發展不僅要求本身廣泛發展和使用新技術,也要求相關產業廣泛發展和使用新技術,發展汽車產業對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
(四)推動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歷史過程,汽車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汽車的普及,改變了城市交通的面貌,推動了城市交通的現代化,促進了城市經濟繁榮;汽車進農村,推動了城市結構的改變,促進了圍繞大城市而建立的衛星城市群落發展;汽車業的發展,加快了城鎮化的步伐,實現城鎮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發展機遇
一是到2020年我國國民經濟要實現翻兩番的奮斗目標,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須達7.2%,這將為我國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二是隨著我國汽車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發展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得到廣泛認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汽車生產和消費環境。
三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從而為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根據國外的經驗,當人均GDP達到500美元時,汽車開始進入家庭,達到1000美元時,汽車進入家庭的速度大大加快,由此,汽車市場將進入一個持續快速發展時期,其增長速度相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彈性系數可達2~4,其持續時間將達10~20年。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未來10多年,我國汽車市場維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長速度是有可能的。
四是隨著我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和國際汽車產業制造基地不斷轉移,我國已成為跨國汽車公司的投資熱點,從而可能成為世界新的汽車制造基地。
三、問題和挑戰
一是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我國汽車產業將大面積開放。
? 降低關稅和取消進口配額,將使國內市場的開放程度大大提高,國際競爭國內化的趨勢大大加強。
? 取消國產化限制、不得限制進口部件總成裝車、不得規定散件裝車的同時必須引進先進技術等,將使我國的汽車零部件工業和國產化政策受到沖擊,也為跨國汽車公司迅速擴大在中國的產能,快速引進車型,加強對整車生產的技術控制提供了條件。
? 取消發動機的股比限制,使跨國汽車公司不僅可以擁有發動機的技術,而且可以控股甚至獨資生產。
? 取消服務貿易領域的限制,包括整車和零部件的國內銷售、進出口和汽車分銷服務、汽車分期付款和融資租賃等,跨國汽車公司可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成熟的經驗,加強對服務貿易領域的掌控。
二是隨著近幾年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我國汽車產業又出現了新一輪投資熱潮,各類投資主體對汽車產業投資的積極性大為高漲。這里既有汽車生產企業本身的大規模投資以及現有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而推出新產品,增加新車型的配套投資,也有新進入的民營資本和非汽車產業的國有資本。既有對生產領域的大規模投資,也有對銷售領域和汽車后市場(如汽車城的建設)的大規模投資。雖然國家并沒有明確把汽車產業列為投資過熱的行業,但如果不加強宏觀管理,我國汽車產業有可能會出現新一輪低水平重復建設,增加投資風險。
三是結構調整任務仍然很艱巨。近幾年我國汽車產業的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大進展,但目前全國仍有120家整車生產廠,遍布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產量超過50萬輛的企業只有兩家,超過10萬輛的企業只有8家,產量不足1萬輛的企業達95家,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仍很艱巨和迫切。
四是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汽車的使用條件面臨較大的壓力。
? 能源供應的壓力。我國石油對外貿易依存度已達30%以上,并且這個數字到2020年將達56%~60%。現在,我國機動車的石油消費量占石油總消費量比重為35%左右,2020年將達57%。
? 交通的壓力。在公路交通方面,矛盾也很突出。早在2002年我國的公路里程數已達176萬公里,其中等級公路為138萬公里,高速公路為2.5萬公里,平均每輛車所擁有的公路里程數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公路交通壓力逐漸加大。交通的壓力主要表現在城市交通,特別是大城市的交通上。這里既有動態交通的矛盾,又有靜態交通的矛盾,即城市道路和停車場的建設與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不相適應。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近幾年機動車保有量增加較快,而機動車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原因,也有我國的城市道路結構和城市規劃相對比較落后的原因。
? 環保的壓力。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增加,目前我國大城市的空氣污染已從過去的以粉塵污染為主轉變為以霧霾污染為主。據國家環保部門的估計,到2015年,我國機動車排放對大城市空氣污染的分擔率將達75%,節能減排的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