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梁思成之父梁啟超:培育9子女成棟梁

梁啟超非常重視并且善于進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家。他曾說:“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出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范。”在他的教育下,九個子女(五子四女)個個道德高尚,才華出眾,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后來都成為對祖國有巨大貢獻的杰出人才。

梁思成(1901~1972),中國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中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古建筑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古建筑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倡導者之一,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若干重大設計方案的主持者。1927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碩士學位,1947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建國后,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中國建筑學會第一至四屆副理事長,北京市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學工作。

父親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子、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縣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著名學者。與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維新變法,成為與康有為齊名的改良主義領袖,時人并稱“康梁”。梁啟超學貫中西,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一生著述極多,約1400萬余字。他不僅是近代著名的學者,同時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對子女進行的家庭教育方面,堪稱極其成功者。

培養孩子好品行

梁啟超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行,他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為子女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在孩子們很小的時候,梁啟超就要求他們一定要艱苦樸素,要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自己。他說:“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便夠了,至于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他教育子女要熱愛生活,適應環境。當子女在學業遇到困難時,他總是引導他們解開疙瘩,戰勝困難,繼續前進,并一再教導他們要“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梁啟超告誡子女,一定不要消磨志氣。他認為,一個人若在舒服的環境中會消磨志氣,那么在困苦懊喪的環境中也一樣會消磨志氣。他對孩子們說:“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過過多少,舒服日子也經過多少,老是那樣子。到底志氣消磨了沒有?”

“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如此則可以無人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這是梁啟超對孩子們的殷切希望。

在家里,梁啟超經常向孩子們講祖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者的故事;孩子們長大離家后,他仍以書信形式繼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將來報效祖國。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自幼培育了對祖國深厚的感情,立下了報國之志。

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考古學和人類學。1930年學成回國時,國內正處在戰火不斷的時代。他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從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東章丘龍山鎮和河南安陽后岡、西北岡等重要發掘,并首先確定仰韶、龍山和商文化的相對年代。

當得知在國外求學的二女兒思莊對英文成績不滿意時,梁啟超就多次去信安慰她:“絕不要緊,萬不可以此自餒,學問求其在我而已。不必著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些按級遞升的洋孩子的競爭,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虧你了。好乖乖,不必著急,只須用相當的努力便好了。”……

思寧是梁啟超的四女兒,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為日軍轟炸而失學。她抱著滿腔的愛國熱忱投奔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

幼子思禮,1924年出生。在他5歲的時候,梁啟超就去世了。他17歲赴美求學,邊打工邊讀書,在飯館里洗碗碟,在游泳池當救生員,什么都干,苦讀八年,終于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從事電子科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火箭專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并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梁啟超希望子女充分享受人生的快樂,但他不強求子女都和他一樣,而是相信他們最終將走自己的路。他的9個子女都成為了有高尚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這與梁啟超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是分不開的。

教子點睛:

梁啟超的子女都有崇高的道德品行,這離不開父親對他們的道德品質教育,也離不開他的身體力行。毋庸置疑,梁啟超的個人思想情感和博大的愛國之心,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影響著子女們健康地發展和成才,為當代父母提供了良好的教子參考。

鼓勵注重實踐

梁啟超經常鼓勵子女多到社會上鍛煉自己,注重培養和提高子女的實踐能力。

當年,梁思成去美國留學的時候,整個建筑界在設計方面崇尚折衷主義,一切建筑外形的設計必須采用古代的一種建筑形式,不得有多大改動。梁思成對這種學習方法產生了懷疑,他認為,長此以往自己可能就會變成一個畫匠,而不是建筑師,他就把自己的這種擔心告訴了父親。

梁啟超立即給思成回了信:

你覺得自己天才,不能符你的理想,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工夫,生怕會變成畫匠。你有這種感覺,便是你的學業在這時期內將發生進步的象征,我聽到喜歡極了。

孟子說:“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凡學校所教與所學不外規矩方面的事,若巧則要離開了學校才能發現。規矩不過是求巧的一種工具,然而終不能以此為教,以此為學,正以能巧之人,習熟規矩后,乃愈其巧耳……

況且一位大文學家、大美術家之成就,常常還要許多環境及附帶學問的幫助。中國先輩說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來你學成之后,常常找機會轉變自己的環境,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到那時候或者天才會爆發出來……

當梁思成在美國完成建筑專業的學業后,梁啟超要他到歐洲考察一二年,再結合對中國古建筑的考察研究以形成自己的學問。

他要求思成:“非得到各處經歷不可!”并寫信給他:“……我替你們打算,到英國后折往瑞典、挪威一行,因北歐的建筑極有特色,嚴整有思想……到法國后在馬賽上船,騰出時間金錢到土耳其一行,看看回教的建筑與藝術……”

其實,梁思成學成后與林徽因的蜜月旅行,正是父親梁啟超為其安排的一次西方建筑的實踐見習。梁啟超在信中標出了具體行程路線,這充分說明他對于建筑很在行。梁啟超為兒子梁思成安排地細致周到,這飽含了一個父親的拳拳之心!

當二兒子梁思永在美國的完成了考古學業之后,梁啟超就立即安排他回國實習,并讓他收集中國的有關史料。

梁啟超鼓勵子女注重實踐,這在今天仍值得父母學習,因為實踐是孩子生存成長的基礎,是孩子手與腦結合、身心和諧發展的過程。

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個實踐的機會,積極地為孩子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多到社會上鍛煉實踐,這將大大有助于孩子親社會行為的養成。父母千萬不要讓自己的“過度好心”剝奪了孩子生存成長的機會。

教子點睛:

有句話說,實踐出真知。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與同伴一起活動,早日讓他鍛煉自己,在實踐中磨練自己,從而開闊他的眼界和心胸,盡快去適應時代變化,讓孩子學會與人分享實踐活動的喜悅和成果。另外,父母應該讓孩子把書本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只讀書本那是死讀書,只有懂得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書本知識才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引導追求知識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梁啟超在教子過程中,強調趣味教育,他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

梁啟超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捱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他又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

他還以自己為例,說明求知的興趣:“我生平趣味極多,而對于自己所作的事,總是作的津津有味,而且興趣淋漓,什么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句,我所用的字典里頭可以說完全沒有。”

梁啟超十分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自愿,用心細致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并鼓勵孩子“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雖不愿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

1927年8月,思莊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已經學習了一年,應該選擇學具體的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出于對父親意見的尊重,思莊選擇了生物學。但由于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無法引起思莊對生物學的興趣,她十分苦惱,于是向大哥思成說了這件事。

梁啟超知道后,心中非常后悔,他深為自己的錯誤引導感到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莊莊,聽你的哥姐們說你不喜歡生物學,既如此,為何早不與我說?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應自己體察做主,不必拘泥我的話。”他這樣要求思莊:“在專門學科之外,還要選一兩種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在父親的鼓勵下,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梁啟超的趣味教育,使子女們都養成了好學深思的習慣,個個性格開朗,興趣廣泛,學有專長又多才多藝。

什么是興趣?興趣是一個人探究事物和從事活動的一種認識傾向。興趣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發動機,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鑰匙,興趣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作為父母,一定要引導、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教子點睛:

興趣很重要,因為孩子對某件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時,就會主動運用各種感官去看、去聽、動口說、動腦想、動手操作,積極探索。正如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所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為英才或天才。”

教子科學讀書

梁啟超鼓勵子女效法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精神,戰勝學業上的困難,不斷前進。他崇尚科學,提倡個性發展,經常引導孩子們科學地讀書學習。

他告訴子女,讀書分三步,即:鳥瞰,解剖,會通。鳥瞰就是粗略了解大概,了解重點;解剖就是對各部分仔細鉆研,重要處細細解剖,疑難處仔細研究,使自己有深刻記憶;會通就是上下左右融會貫通,將全書全面徹底了解。其實,這個三步讀書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合—分—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他強調,學習要專心致志,并用自己的治學心得啟發子女:“不驕不餒,方能成就事業。”正是這一點,成為了梁家子女們的學業指針。

在指導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啟超給他們反復強調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并且一再告誡他們要勞逸結合,多一些游戲和運動。

梁啟超寫文章,研究問題,從來都是有的放矢,注重現實,深思熟慮,絕不會脫離政治、閉門造車。梁啟超的政治熱望和人文取向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孩子們。在他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們也都是這樣,專心研究學問,但并不脫離政治。

在青年時期,梁啟超就全面接觸了西方文化,大開眼界,這使得他的學術思想站在了時代的最前列。正因為如此,梁家的文化取向貫穿了中西并重思想。

梁啟超具有非常好的國學根底,孩子們也深受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懷有深厚感情。后來的留學經歷,又使他們掌握了西方文化的科學理念和有效技術,在較好地解決了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問題之后,兒女們又在各自領域打造了東方文化精神,做出了開創性的世界級貢獻。

為了充實孩子們的國學、史學知識,梁啟超注重聘請家庭教師培養孩子。1924年以后,梁啟超的四子思達、三女思懿、四女思寧漸漸長大,而他們的哥哥思成、思永、思忠和姐姐思順、思莊都已經先后出國留學,只有他們與父親梁啟超生活在天津意租界的居所。為了充實他們的國學、史學知識,從1927年下半年起,梁啟超就聘請他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來做家庭教師,在家中辦起了補課學習組。課堂就設在梁啟超的“飲冰室書齋”里,課程包括國學、史學和書法。

國學方面: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有的還要背誦,每星期或半個月寫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筆寫;史學方面:從古代至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書法方面:每天臨摹隸書碑帖拓片,寫大楷二三張。每周有半天休假。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兄妹幾人國學、史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子點睛:

梁啟超教子讀書的方法很科學,專心致志,“求理解”,不求“強記”,強調勞逸結合。但今天的父母卻不注意引導孩子科學讀書、學習,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死讀書”、“讀死書”,幾乎不給孩子玩的時間,這恰恰導致了孩子不愛讀書、不會讀書的結果。但愿父母都能學一學科學的教子法,都能引導孩子科學讀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丽水市| 汕尾市| 阳泉市| 大丰市| 长兴县| 社会| 宜章县| 中卫市| 新田县| 澄城县| 白城市| 涟源市| 沧州市| 泰宁县| 双桥区| 黑河市| 腾冲县| 石楼县| 五指山市| 广宗县| 塘沽区| 金山区| 金乡县| 荥经县| 资源县| 黄石市| 德州市| 武宁县| 南通市| 涞源县| 楚雄市| 蒙阴县| 鹿泉市| 肇庆市| 宁安市| 商洛市| 荣成市| 鄂托克前旗| 铁岭市| 麦盖提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