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心理學3:兒童行為心理學
- (美)約翰·華生
- 1474字
- 2020-04-23 16:25:52
1. “不理解”成為研究兒童行為的重大阻力
想要了解人類嬰兒和幼兒時期都發生了什么,我們只能通過對人類生活史進行研究,才可以得出結論。當然,這就是告訴我們,需要從人類的新生兒開始進行研究。不過,我可以告訴你們,其實相對于人類的幼兒來說,我們對其他動物幼崽的了解要更多一些。在過去的25年里,幾乎每一種動物幼崽的情況都被研究動物行為的學者們收集到了,可是我們人類幼兒的情況卻沒有。
曾經,我們與幼年的猴子生活在一起,也觀察了幼年的老鼠、幼年的兔子,還有各種幼年的鳥,我們還觀察了幼年的小獅子和幼年的梅花鹿。在實驗室中我們看著它們從出生到成熟,看著它們一天天地成長起來。我們甚至還去動物們的棲息地去進行觀察,為了了解動物們在自然環境中的成長歷程,也為了核查我們實驗研究的結果。
在進行了這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對于動物的非習得性資質和習得性資質,我們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在對各種動物進行了研究之后,我們發現,想要通過從一種動物那里收集而來的資料來描述另一種動物是靠不住的,因為一種動物的資料并不適用于其他動物。舉個例子,豚鼠從一出生,身上就生著一層厚厚的毛,而且它的運動反應(Motor Response)也非常完整。小豚鼠從它出生的第三天開始,就可以不再依賴母豚鼠獨自生活。但是,換作是白鼠的話,情況則是大大的不同。它出生以后各方面都十分的不成熟,它在出生30天以后,對于母白鼠的依賴才開始結束,白鼠的幼兒期相當長。豚鼠和白鼠同屬嚙齒類動物(Rodents),關系這樣接近,卻在出生資質方面有這樣巨大的差異,這也向我們說明了想要通過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來推測人類幼兒的行為,是一種十分不可靠的方法。
同時,通過這些研究,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只是通過觀察一個成年人的行為,就想在這一系列的行為中找出哪些是習慣行為、哪些是非習慣行為,幾乎是不可能的,沒有人能做得到。不過值得我們慶幸的是,因為這些研究,我們了解了如何來研究人類的幼兒。
看著成千上萬的兒童挨餓受凍,看著他們在混亂不堪、四處散發著濃烈腐臭味的貧民窟里艱難成長,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人們對于此種情形毫不憤怒,甚至熟視無睹。可是,一旦讓行為主義者開始嘗試進行孩子實驗的實驗研究,哪怕僅僅只是開始系統地觀察,人們都會對他的目的產生相當大的誤解。還有,當這些被觀察的孩子的父母知道這件事情以后,他們會變得激動起來,甚至憤怒。孩子并沒有生病,而這位行為主義者也不是在推行一種臨床研究方式,那么這么做對他有什么好處?對孩子是不是會造成傷害呢?人們對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習慣性懷著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去批判。他們對你正在做的事情一無所知,而你又不知道如何使他們理解你的目的、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這些都是研究人類幼兒行為過程中的巨大阻力。
我們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進行研究工作的時候,就遇到了這樣的困難。不過,幸好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院長惠特里奇·威廉姆斯博士(John Whitridge Williams)博士和哈里特·蘭恩醫院(Harrit Lane Hospital)內科主任醫師約翰·豪蘭(John Howland)慷慨無私,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令人相當滿意的研究條件——對嬰兒的心理考察成為在該醫院出生的所有嬰兒的日常常規工作。
一個研究者在生理學和動物心理學上的知識不牢固,也是對嬰兒行為研究的一個阻力。一個人如果沒有在生理學和動物心理學上受過專業訓練,那他也不應該對嬰兒開展工作。在他的工作將要進行以前,他必須要到這家醫院的育兒室接受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了解這些與嬰兒相關的東西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同時還需要在進行觀察記錄前,先觀察分娩的過程。只有這樣,他才能了解到,嬰兒所能忍受的這些磨難是非常多的,而且他還不會在拉扯之下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