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心理學3:兒童行為心理學
- (美)約翰·華生
- 1421字
- 2020-04-23 16:25:52
3. 行為主義者的任務和研究內容
在經過大量的研究調查后,行為主義者發現,繼續以意識這種無法做出判斷的概念為基礎對心理學進行研究是無法取得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的。他們認為要將心理學的有關問題了解得更加透徹,行為主義者就必須放棄對所有主觀情緒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心理學公式,對人們的反應和刺激進行研究,這是現階段行為主義者最重要的任務。
為了達成這個任務,行為主義者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觀察和總結,并運用邏輯和數學的相關知識對這些行為的成因進行研究,并作出與事實相符合的解釋。下面讓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行為主義者的研究內容。
在實驗開始的時候,行為主義者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研究。孩子們的行為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應,代表了他們什么樣的情緒。是什么刺激導致了他們的這些反應?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行為主義者進行了幼兒恐懼實驗。在這個實驗開始時行為主義者發現:幼兒剛出生時,只會對聲音突然出現和突然失衡這兩件事感到恐懼,且幼兒在恐懼時會不斷地哭泣,他們會迅速遠離讓他們感到恐懼的事物。如果這個時候旁邊出現了幼兒比較親近熟悉的人,他們會用手緊緊抓住這個人的衣擺,甚至主動要求這個人的擁抱。這些就是人們比較常見的幼兒恐懼反應,我們將幼兒是否有這些表現作為判斷他們是否心懷恐懼的依據。在觀察中行為主義者發現人們不僅面對噪聲和失衡時會感到恐懼,在面對其他許多東西,比如狼、蛇時也會感到恐懼。那么,是什么讓人們增加了這么多后天恐懼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行為主義者進一步進行幼兒恐懼實驗,在實驗中行為主義者發現:孩子們之所以對噪聲和失衡之外的事物產生恐懼,是因為我們將因噪聲和失衡產生的恐懼遷移到了其他的事物上。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孩子對噪聲和失衡以外的事物產生恐懼的情緒,必然是因為孩子接觸這件事的時候受到了噪聲和失衡這兩件事情的刺激。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將這種恐懼稱之為條件性情緒反應。舉兩個例子來說,當一只狗狂吠著將孩子撞倒在地時,孩子就會受到突然失衡和噪聲的雙重刺激,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將對噪聲和失衡的恐懼遷移到狗的身上;當我們不慎在樓梯上摔下來時,我們會因失衡產生恐懼之情,并在不知不覺之中將這種對失衡的恐懼遷移到樓梯上。這種由先天恐懼遷移產生的對其他事物的恐懼之情就是我們所說的條件性情緒反應。
除了恐懼之外,還有一些情緒也是因遷移產生的,它們同樣可以被稱之為條件性情緒反應。舉個例子,當孩子們受到撫摸時就會產生被我們稱之為愛的情緒反應。當母親頻繁地撫摸孩子時,這個孩子自然而然會對母親產生愛的情緒,這種對母親的愛也是一種情緒性條件反應。當我們行動受阻時我們會產生非條件性憤怒,那么在生活中假如有什么事情阻礙我們前行,我們同樣會產生憤怒。比如說在早上的時候,我們因為堵車而寸步難行,那么我們自然就會產生憤怒之情,這與個人素質無關,完全是受先天性憤怒遷移的影響。
在對幼兒的情緒問題進行觀察和研究后,我們可以更好地解釋我們的情緒反應是怎樣產生的,也可以更好地進行了解。我們明白了家庭會對孩子的情緒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減少孩子們負面情緒的產生。
除了對孩子進行研究以外,行為主義者也對成人的某些問題進行了研究。怎樣才能使成人們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怎樣幫助成人們保持高效的工作水平?成人們有多少情緒反應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有多少情緒反應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我們如何消除這些對生活不利的情緒反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成人們更好地適應周邊的環境,與身邊的人相處得更為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