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變革與治理創新: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觀察
- 騰訊研究院
- 1494字
- 2020-04-22 19:12:17
(三)數字平臺維度:平臺治理日益復雜多元并與數據、內容等相互交織
互聯網平臺在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中發揮著中樞性的作用,從消費到公共服務再到生產,已經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使得平臺治理不斷復雜化。全球來看,平臺治理已經成為互聯網治理的核心,2019年主要呈現以下三個趨勢。
(1)平臺民事責任限制規則出現新變化,綜合性平臺責任體系已經建立。網絡版權等領域的避風港規則和平臺責任豁免規則一直以來都是互聯網平臺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2019年出現新變化。一是歐盟版權法改革成果對版權避風港規則的揚棄。《單一數字市場版權指令》規定,滿足條件的在線內容分享平臺(主要指YouTube等視頻分享平臺)不再享受避風港規則提供的庇護(即被動地遵守通知-刪除程序),而應主動履行授權尋求、版權過濾等義務,采取措施阻止侵權內容,顯示出加強特定平臺的版權責任的趨勢。[4]二是我國司法和立法對通知-刪除程序的完善。我國法院在阿里云案和微信小程序案中發展了通知-刪除規則(通知-必要措施規則),結合這些新型平臺的特殊性認為“轉通知”作為“必要措施”具有合理性,而非一律采取“刪除”措施。這是對產業互聯網發展中的平臺責任新問題的積極回應,正在制定中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也予以采納,立法與司法形成良性互動。三是美國對CDA法案中230條款的爭議。隨著算法推薦、假新聞、政治廣告與選舉干預等爭議的持續發酵,美國已出現對《通信規范法》(CDA)230條款進行革新的呼聲,230條款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免死金牌”確保了美國硅谷作為全球互聯網創新中心的領先地位,如今因為新問題的出現而面臨必要性、合理性的質疑。此外,涵蓋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的綜合性平臺責任體系已經建立,尤其是平臺刑事責任在2019年受到重視,各國開始強化平臺刑事責任制度,我國《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明確了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等平臺犯罪的適用標準。
(2)平臺競爭轉向數據獲取與利用,競爭規則逐步得到確立。在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所蘊藏的巨大價值進一步彰顯,爭奪數據由此成為了平臺競爭的焦點,數據保護規則亟待建立。網絡爬蟲涉嫌違法違規的事件頻頻發生,同花順訴燈塔公司、新浪微博訴飯友、抖音訴刷寶等案件,在之前諸多判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未經授權獲取、抓取、使用數據的不正當性和實質替代、正當商業利益等判斷標準。歐盟版權法改革成果中關于文本與數據挖掘的合理使用制度,區分公共利益目的和商業利益目的,認為后者必須尊重權利人的意志,給網絡爬蟲的合法性劃定了邊界。日本已于2018年修訂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引入了“不正當獲取、使用數據等行為”,旨在加強數據保護。此外,歐盟、WIPO、美國USPTO、德國等已在考慮針對數據(data)設立新型權利或進行特殊保護的可能性[5],未來對數據的保護將成為平臺治理的重中之重。
(3)新技術增加了平臺治理的復雜性。一方面,算法推薦等技術方式與社交媒體的結合,導致了假新聞的泛濫,甚至對歐美的政治選舉產生了影響。假新聞、仇恨言論、政治廣告等內容監管已成全球共同關切,各界也在呼吁對算法推薦等AI自動化決策的應用進行規制。歐盟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出臺了一系列監管措施[6],還將制定《數字服務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擬針對在線平臺設定新的責任規則。此外,2019年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法國、俄羅斯等都制定了相關法案。[7]另一方面,伴隨AI技術發展而來的深度偽造和合成媒體給網絡內容的真實性帶來挑戰,美國等采取了源頭治理的方式,要求制作者、上傳者對深度偽造和合成內容進行標注、標記,并鼓勵而非強制行業開發、部署鑒偽技術。2019年我國也有多個立法涉及算法推薦、深度偽造等問題,導致平臺責任出現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