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透式學習
- 方軍
- 1691字
- 2020-04-26 21:24:49
我們可借助“學習之旅”圓環游走于知識世界與實干世界
我們描述的學習場景是,我們游走于知識世界與實干世界,學習不再是從“無知”到“有知”的單向過程,而是“學習了——覺得掌握了——實踐中校正——再學習”的循環。
那么,有什么好的方式來形象化地展示我們的學習歷程呢?
在尋找的過程中,我發現,可以用源自神話中的“英雄之旅”圓環來描繪、指引我們的學習。神話學家坎貝爾在《千面英雄》中指出,全世界各地的神話都有著相似的模式:一個英雄受到召喚,到陌生的世界去探險,經歷磨難,最后帶著禮物回歸。他將這個反復出現的模式繪制成一個“英雄之旅”圓環。“英雄之旅”圓環反映了古今中外相通的人性。喬布斯、《星球大戰》導演盧卡斯等人都受到英雄之旅的影響。好萊塢整體上也受它影響非常深,幾乎所有的電影背后都是同樣的故事。在好萊塢,編劇們還進一步改進它,形成編劇們奉行的故事模式,也稱“作家之旅”,每一部電影都可以分成三幕:第一幕,英雄下定行動的決心;第二幕,在冒險的世界里,英雄采取行動;第三幕,英雄贏得勝利,重返日常的世界。
在找尋可以指引我們學習歷程的方法時,我發現,“英雄之旅”圓環所反映的人性,正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一次次經歷的。我們從熟悉的實干世界進入未知的知識世界去學習知識、磨煉自己,最終帶著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帶著更強大的自己,重返實干世界,學以致用。因此,我們把“英雄之旅”圓環用到學習中,并改造形成一個“學習之旅”圓環。
學習之旅

資料來源:“英雄之旅”,神話學家坎貝爾《千面英雄》; “作家之旅”,編劇教練克里斯托弗·沃格勒(Christopher Vogler)。
現在多數時候,我們舒服地待在日常的世界,也就是實干世界。我們享受這一切,憑借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做當下的工作游刃有余。
由于某種緣故,我們感受到了學習的召喚。我們的第一反應跟英雄相似——拒斥召喚。我們不想改變。我們擔心知識世界中那些未知的東西。我們潛意識里可能擔心自己學到的東西會把我們帶向未知的、讓人好奇又讓人恐懼的地方。當然,我們終究知道必須學習,我們會跨過第一道邊界,進入未知的知識世界。
在知識世界,我們經歷磨難,這通常意味著痛苦的學習、反復的練習,既學習全新的知識,也停下來觀察自己、進行反思。
我們不能停留在知識世界,我們終究要帶著新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重返實干世界,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去行動,給自己和其他人帶來益處。英雄會帶著寶劍與秘籍,或者用神話的語言說,帶著“萬能藥”,跨過第二道邊界,重返日常的世界。
這樣的心路歷程,和東西方的各種神話或好萊塢電影打動我們的故事如出一轍,它反映的是人性。我最近讀到曾國藩的一句話是直接討論學習的,他的說法和英雄之旅亦有呼應之妙:“學貴初有決定不疑之志,中有勇猛精進之心,末有堅貞永固之力。”
越是把看似不相干的歷程放在一起對比,我越能感受到坎貝爾最初提出“英雄之旅”圓環的洞見:“故事只有一個,雖然形式不斷變化,但主題亙古不變。”他說的主題即英雄主角的心路歷程。而在“學習之旅”中,我們自己變成了英雄主角。
“學習之旅”圓環可以引導我們看到學習路上可能遇到的不可預見的事。學習最難的部分不是關于外在的知識與技能、外部變化的實干環境,而是我們這些學習者如何面對自己。坎貝爾說英雄的一句話,也適用于我們這些學習者:英雄的首要工作是從次要的“果”的世界舞臺退出,來到困難真正所在的“因”的心靈地帶。這是從“英雄之旅”圓環中引申和發展出學習之旅的重要原因,我們需要一個好的工具模型來幫助我們度過學習的過程。
在一次次使用“學習之旅”圓環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發現它與“英雄之旅”圓環的一大不同,這恰是我們可以用“學習之旅”圓環來幫助自己的又一原因。學習之旅和英雄之旅的不同是,神話中的英雄可能只需經歷一次循環,而我們作為學習之旅的主角經歷的是無數次循環:由于快速變化的知識和實干要求,我們不斷地往返于兩個世界,反復地經歷“學習之旅”圓環。這是“學習之旅”圓環的獨特價值所在:過去,就學習而言,人的一生是學習、工作的單次循環,學習是一生一次的大循環;現在,我們在一生中要經歷很多次學習循環,“學習之旅”圓環能夠在一次次學習循環中持續支持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