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三板斧:重新定義干部培養
- 茅廬學堂
- 3365字
- 2020-05-15 15:49:38
1.5 第一場三板斧
2009年,阿里巴巴開了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會議,對使命和愿景做了調整,并在高層管理大會上進行了溝通和解讀,提出新商業文明的概念。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的各個業務板塊和重心發生了變化,原來作為“奶牛”的B2B,因為美國金融危機和外貿下滑陷入了增長瓶頸,而隨著個人消費的旺盛,大淘寶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團隊規模也爆炸式增長。
更重要的是,淘寶的開放和無序模式帶來了管理的不穩定性,各個子公司因為一段時間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和管理理念,集團內部差異很大。在看似繁榮發展的背后,整個集團的文化和管理藏著不少的隱患,這一切都沒有逃過馬云的眼睛。
2010年5月,阿里巴巴和往年一樣進行了系統的人才盤點。馬云在阿里巴巴有三個必須參加的大會,就是戰略會、預算會和人才盤點會,后來預算會他不怎么參加了,但戰略會和人才盤點會是要親自過問的。這樣的安排,一是因為馬云對財務的確不太懂;二是因為和蔡崇信已經形成了默契和完全的信任。
在這次人才盤點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中、基層管理者,也就是馬云眼中的“腰部”和“腿部”管理者,問題比較突出。因為對于高層管理者的培養和發展是在集團統一管理下的,相對集中,而且有資源的投入,整體還好。但對于中、基層管理者,因為之前幾年都是由各個子公司來負責培養的,無論是在推動項目的能力上還是資源上都有不少的問題。
對此,馬云明確提出了對各層管理者的能力要求,對于每一個層面的管理,無論什么崗位,只要是管理者,就要掌握三項基本技能,扎好馬步,尤其是基層管理者,不要給太多的知識和理論,關鍵是學會核心的幾招把團隊帶好。
在人才盤點之后,馬云針對“腿部”管理者提出三項基本技能。第一,Hire&Fire,會招人、會開人,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沒有人業務肯定是做不成的,招一群壞蛋業務肯定也是做不好;第二,Team Building,要能帶好團隊,對于交給管理者的人才,每年看到的應該是成長而不是倒退,團隊應該能打仗,有凝聚力;第三,Get Result,拿結果,考核一個管理者是否優秀,關鍵是看結果,公司不是“大鍋飯”,必須要拿到業務結果。
雖然馬云根據自己的判斷對管理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但整個開發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經歷了不同的形式和探索,才找到了一個好方式。
“腰部”三板斧,也在B2B子公司同步開發和實施,在沒有馬云明確要求的情況下,開發出了三門經典的課程:“聞味道”“照鏡子”和“揪頭發”。也是以傳統講課的方式為主,在當時的“腰部”管理者培養項目“百樂門”進行了實踐,因為講師都是阿里巴巴元老級的高層管理者,他們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進行了分享,效果很好。另外,對這三個管理者修煉的方法總結得很有阿里味兒,清楚地點到了如何培養管理者的關鍵,但對“腰部”管理者的能力要求是什么,并沒有進一步澄清。
“腿部”三板斧的第一板斧其實是課程,和2000年的課程形式類似,根據馬云提出的能力要求尋找關鍵場景,列出大綱,找經驗豐富的管理者講課,分享自己的案例和經驗。當時集團湖畔學院三個課程項目經理分別負責一門課程,在支付寶做試點,比如Hire&Fire,邀請了經驗豐富的高層管理者講課,招聘演練,并配套安排了招聘話題的夜談,但反饋一般;而Team Building的課程則是改了又改,不知道有多少個版本,最終都沒有開課;Get Result則是圍繞目標的設定和分解進行了實戰,效果不錯。
在大家不斷總結、探討、訪談、提煉的過程中,一個基本問題浮出水面。早年間,因為阿里巴巴的管理者都是草根出身,都沒有管理經驗,也沒有上過管理的課程,所以對于3A的課程大家都覺得很不錯,至少打開了大家對管理方法的認知。但是到了2010年,阿里巴巴的管理者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2005年到2009年這段時間,阿里巴巴的品牌影響力在國內已經非常大,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已經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很多跨國企業的職業經理人本身就有足夠的管理認知和理論水平。比如,從對管理者的訪談中發現,有些管理者自己就是很多管理課程的認證講師。也就是說,存在很多眼高手低的管理者,所以傳統的培訓方式不再起作用,甚至來聽課的人也越來越少。
對管理者培養的方式需要變革,而阿里巴巴又提倡在崗學習,不提倡長期的行動學習項目,不像有些公司采用行動學習的方式,組建虛擬小組,讓大家參與項目,借虛擬小組提升管理或業務能力。這在阿里巴巴的組織環境中很難行得通,阿里巴巴的工作量是3個人干5個人的活,根本沒有時間參與虛擬項目。另外,在文化上也不提倡,好的管理者就是帶領真實的團隊拿到業務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得到鍛煉和培養。
所以,在阿里巴巴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管理者的晉升幾乎從來沒有跟培訓和測評掛鉤,更多的是看業績和價值觀。在人才盤點之后,就開始晉升答辯,由各層級的管理者和HR組成晉升委員會。比如對于高層管理者,馬云會問幾個問題:Hire了誰?Fire了誰?Remove了誰?批評了誰?表揚了誰?如果能對答如流基本就過關了,如果被問倒了,就要打倒重來。
那么,如何化解傳統培訓的難題呢?敢于創新突破的阿里伙伴們,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探討,尋找更合適的方式。后來終于有了突破,忘掉培訓是一條很好的解決途徑。
如果做模擬演練,阿里巴巴的管理者講起來都頭頭是道,但員工還會覺得目標不清楚,這說明單純的講課不起作用。
于是,在Get Result的課程中,提煉了幾個關鍵場景和能力。第一個是定目標,就是對目標的制定、分解和溝通;第二個是績效評估與績效溝通;第三個是對結果的獎賞和激勵。
剛好到了支付寶下半年目標設定的時間,于是就把管理者組織起來,把每個人的目標都曬出來,看看設定得如何、怎么分解給團隊、怎么講想做的事情,上級管理者現場給反饋。經過一天一夜的目標會議,大家明確了下半年的目標,也學會了如何制定一個好的目標,大家收獲特別大,發現真正的學習其實是在解決實際的業務問題和團隊問題的過程中。
在這次內訓的啟發下,開始了更大膽的嘗試,內訓直接實際業務問題切入,把一年的業務場景壓縮到4天的時間里,組建真實的攻堅小組,通過以戰養兵的方式訓練管理者,開創了管理者培養的一種全新形式。
第一場三板斧,無論是在前期的準備和探討過程中,還是在實施過程中都是跌宕起伏的,三個課程項目經理達成共識就花了很長時間,再加上七八個項目成員有不同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陸凱薇(時任集團人力資源部資深總監,花名苗翠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對方案進行了大量的討論,結合管理者的需求和實際關鍵場景進行了梳理和提煉。把三板斧整個串聯成一個大場景,在此基礎上對項目場景進行了豐富和優化,搭建了若干個關鍵的小場景,通過這些場景讓管理者把平時的管理動作呈現出來,再由經驗豐富且語言犀利的管理者組成點評專家,現場給予反饋,對于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樹立榜樣共同學習;對于不當甚至錯誤的行為給予提醒甚至警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一場三板斧可以說是大咖云集。當時,彭蕾作為阿里巴巴集團CPO和支付寶的CEO開場,并做結尾的項目驗收,在過程中她給予了極大的投入和支持,她從中也看到了團隊的真實水平和狀態。常楊作為支付寶的CPO全程陪伴,王民明(時任集團人力資源部副總裁)作為引導主持人,王剛(時任人力資源部資深總監)作為分享和點評嘉賓,給大家分享了他多年的管理經驗,他雖然借助的依然是管理的四個象限,但經過他的提煉和案例分享,讓大家記憶深刻,而且實用性很強。其間雖然有很多細節問題,但新穎的形式、高強度的工作量、嘉賓犀利的點評和反饋,給學員的幫助非常大,收獲非常多,尤其是在結束環節,王民明對每個學員都進行了點評和反饋,可謂醍醐灌頂。按照現在的標準來看,第一場三板斧最少也需要投入資金100萬元左右,這還沒有考慮彭蕾、王民明、王剛等人現在的身價。
三板斧是對學員心力、腦力、體力的修煉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點評嘉賓主要是“聞味道”“照鏡子”和“揪頭發”。有學員反饋說:上了那么多的管理課程,看了那么多的書,其實作為一個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在三板斧中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很爛的管理者,以前覺得團隊的人離開或其他人的評價都是他們的問題,其實問題都在自己身上。
很多在阿里巴巴上過三板斧課程的管理者都說,三板斧是其上過的管理培訓課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沒有之一。所以,當這些管理者離開阿里巴巴以后,到了新的公司做高層管理者或創業,還是會用三板斧的方式培養管理者,典型的如滴滴的程維,就在公司以三板斧為原型開發了內訓項目,進行管理者的培訓和提升。